(词林正韵)
文/冯志清(上海)
8月19日,全国所有电广报业传媒,为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前沿颠覆性低碳技术创新”,做好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统一推出: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
笔者从科技部有关负责人8月18日就方案相关情况进行解读,了解到: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对标中央有关部署,针对我国各重点行业碳排放基数和到2060年的减排需求预测,系统提出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前沿颠覆性低碳技术创新”方向。即统筹低碳科技示范和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低碳科技企业培育和国际合作等措施,推动科技成果产出及示范应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技支撑。
首先,是统筹当前和长远。按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基于我国2030年和2060年经济社会发展和碳排放的情景预测,研究提出支撑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的科技创新行动和保障举措,并构建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好技术研发储备。
其次,是统筹科技创新与政策创新。科技创新和政策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两个重要方面,缺一不可。结合科技部的职能,方案更加侧重于科技创新,着力于加强高效率、低成本的低碳技术供给,同时也适当考虑了低碳技术标准等政策创新方面的内容,以促进低碳技术产业化。 再次,是统筹科技部门和相关方面的工作。在科技部已开展和正在部署的相关工作基础上,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和地方在低碳科技创新方面的科技需求,在方案编制过程中充分吸纳。按照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总体安排,与相关部门编制的实施方案做好协调和对接。 为加强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涉及的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应用示范、成果推广、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方案提出了十项具体行动,包括: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科技支撑行动,低碳与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突破行动,建筑交通低碳零碳技术攻关行动,负碳及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能力提升行动,前沿颠覆性低碳技术创新行动,低碳零碳技术示范行动,碳达峰碳中和管理决策支撑行动,碳达峰碳中和创新项目、基地、人才协同增效行动,绿色低碳科技企业培育与服务行动,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国际合作行动等。
此外,科技部等九部门将通过三方面工作确保方案贯彻落实:一是加强机制保障,建立双碳科技创新部际协调机制和国家碳中和科技专家委员会,同时持续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二是加强碳中和技术跟踪监测,重点关注碳中和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投入,通过科技考核评价机制促进技术优选与迭代。三是加强技术成果的产权保护,推进完善国家科技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推动建立低碳技术侵权行为信息记录并纳入全国公共信用共享平台。 笔者注意到,此次中国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出炉。中国专家指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把关注的重心转到创新型减碳。通过创新形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可以在相同产出的情况下,实现低碳、零碳甚至负碳排放。 创新型减碳:实现低碳、零碳甚至负碳排放。中国官方8月18日公布《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明确提出,聚焦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任务,立足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并降低碳排放,是中国低碳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 “中国能源和经济的转型,应该走一条‘增量优先、以新代旧、激励创新、市场驱动’的转型之路”。专家们认为,作为存量的传统高碳能源尽管仍有一定的减碳空间,但潜力具有累退性,越往后空间越小,难度加大,成本加快上升。作为增量的低碳和零碳的新能源,随着产量扩大、技术改进,成本下降加快,产品的绿色溢价正在由正转负。新能源替代老能源的减碳成本优势增大,进而可加快新老能源比例的转换进度。 有专家说“现实生活中,有三种不同的减碳类型,一是衰退型减碳,通过减少生产来减少碳排放;二是增效型减碳,通过提高碳生产率减碳;三是通过创新形成新的技术、工艺、方法等,在达到相同产出的情况下,实现低碳、零碳甚至负碳排放”。如果用这类技术替代原有的高碳技术,就可以实现相同产出的前提下减少碳排放。
此次国家九部门方案提出,到2030年,大幅提升能源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带动化石能源有序替代,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安全高效转型。创新型减碳可以实现长时间内对传统高碳技术或产业的替代,大幅度降低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本。随着创新竞争加剧,价格下降,不少产品的绿色溢价已经为负。典型案例是光伏发电,过去十年间,光伏发电成本下降80%至90%,已经低于燃煤发电成本,而且还有进一步下降的潜力。
官方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碳排放强度显著降低。截至2020年底,中国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降低48.4%,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9%,煤炭占能源消费的比重由2005年的72.4%下降至56.8%。
方案提出,通过实施方案,到2025年实现重点行业和领域低碳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支撑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到2030年,进一步研究突破一批碳中和前沿和颠覆性技术,形成一批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低碳技术解决方案和综合示范工程,建立更加完善的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有力支撑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单位GDP能源消耗持续大幅下降。
笔者认为,中国此次部署“前沿颠覆性低碳技术创新”,对我国2030年和2060年经济社会发展和碳排放的情景预测,研究提出支撑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的科技创新行动和保障举措,并构建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好技术研发储备,意义重大。特赋《添声杨柳枝》为评为纪。
秋闻瓜香碧月寥。
听蝉嘹。
花园工厂绝烟飘。
水清迢。
科技高优零碳去。
中和处。
家居绿色度悠潇。
赛琼瑶。
2022年8月20日凌晨时事诗评
作者简介:
冯志清,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在职工商管理硕士,高级政工师、经济师,化工企业多年公司党 委书 记、董事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兼任:中国化工政研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报社记协特约记者兼顾问、中国化学试剂工业协会第5~7届副理事长、上海市职工政研会理事兼特约研究员、中国化工文化艺术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作家协会第1~3届副主席和1~4届理事、中国文学艺术联盟签约作家、上海诗社会员、《2019年中国诗歌大典》副主编、2020年《古韵新风》第一册常务副总编、新上海诗社副总编、天下诗词文学时事评论员。1983年起,有各种论文、报告文学、散文、诗词在中央、部、直辖市等媒体发表或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