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感受方山
文/龚飞
方山在泸州市江阳区境内,乃蜀中名山。游览方山,感受更多的则是一种禅音佛意。
从山下仰望,方山面面都成方形,像一个拜天的祭台。步入山中,漫山一千五百多亩古林木郁郁苍苍、碧翠葱茏,云气终日出没;上万株古桢楠,撑起方山的风骨;几十亩青青翠竹,摇动着方山的神韵;遍及山顶常青的松柏是方山不老的年轮。
相传方山在汉朝时候就有汉皋(汉之水边高地)的殊荣;唐朝时候,方山又有了“小终南山”的别称;清朝时候,方山又多了“峨半堂”“小峨眉”的美誉;更因其矗立长江之畔,终年四季云烟雨雾缭绕,于是在民间得了“云峰”之雅号。
方山海拔六百四十九米,山不算高,但有浅丘低山的铺垫陪衬,便有了拔地而起的高耸之势。方山不算大,但有了九十九峰列队成阵的簇拥,更具了端方突兀的巍然。而雪霁峰,就是方山九十九峰之最高峰。冬雪时,诸峰未白它先白,诸峰雪化它独存;须晴日,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为“方山雪霁”,被列为泸州八景之一。

山上有九股著名的山泉,四季涌流不息,称为“九龙吐水”。听泉池里滴滴山泉,慧知池里涓涓细流,是方山跳动的脉搏。环绕方山不分昼夜奔向长江的虎溪河,是方山绵远的生命。方山的主体是由清一色的白垩系灌口组砂岩组成,颜色鲜红,十分醒目,丹山、碧水交相辉映,鲜艳夺目。方山像一座城堡,矗立在周围缓丘平坝之上,默默地诉说着它的沧桑和久远。
自古以来,方山就是人们游历赏玩,吊古抒怀之胜地。方山也受到了历代帝王的重视:汉光武帝在方山建过兰祠,唐明皇在方山敕建了老云峰寺,宋朝增建了新云峰寺,清朝时候虎溪桥改建为迎龙桥,山门外增添了石刻大牌坊。留下了蜀汉名臣秦宓在方山薄刀岭上题词,盛赞其险;建文帝选山建行宫,曾在方山雪霁峰上数山,数出九十九峰的来历的等等诉说不尽的传奇故事。

薄刀岭是方山的最高点,是一座如刀削斧劈的山峰,状如菜刀,是观云海的最佳地点。云峰寺座落在方山南坡,依山面水,巍峨壮丽。云峰寺始建于唐朝天宝六年,现保存的有旧寺庙房、山门雄狮及仙峰石、慧于石、听泉、慧知池等。新云峰寺位于方山紫竹峰下,保存较好。每逢节假日,游人络绎不绝。寺内大雄宝殿,飞檐翘角,游人莫不仰望而赞叹。从那络绎不绝的香客和难以计数的香烛上,仿佛又寻回了云峰寺昔日鼎盛与繁华的影子。当游人正悠闲自得地歩出云峰禅寺时,肃穆端严的大雄宝殿豁然响起了一阵撼人心扉的钟声,把人带入佛的妙境,禅的意境中,恍觉有一种无边的法力,使尘身翩然遐升。
方山声名远播,引来四方香客和游人。方山为何有如此的魅力?是因为巍巍方山的悠悠岁月中,有帝王将相的遗迹,有墨客骚人的诗词,更有“方山四十八座寺,深锁淡烟乔木中”佛、道两教的兴盛与共容。如果硬要笔者给方山留下赞叹的话,那就是到处弥漫的那种宗教的禅气、禅意、禅音。


作者介绍: 龚飞,男,四川泸州人,大学本科毕业,笔名公明、于荷。高级政工师、记者。1963年2月生于泸县金龙乡(今龙马潭区金龙镇)。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泸州市江阳区政协文史研究员。四川省首届“书香之家”推荐活动入选家庭。曾担任长江液压件厂暨长液公司《长液报》责任主编,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信周刊》编辑、记者,泸州市总工会《泸州工运》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