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三首(古风)
文/马来旺(内蒙古)
(一)秋晓
秋晓月如眉,黄叶飘满地。
薄雾困远山,轻寒袭单衣。
子归已有信,雁去本无意。
老至情散淡,事事不稀奇。
(二)晚秋
秋林叶落完,暮色带霜寒。
只狗吠荒村,孤雁鸣空山。
田事初了利,农人尽衰残。
扶持年年新,与此不相干。
(三)夏晚
烟起牧群下,空山噪晚鸦。
农人荷锄归,村姑将篮挎。
莜麦已抽穗,蚕豆正开花。
穷乡无闲人,何需消长夏。

诗评
文/曹继军(内蒙古)
诗评:
从来旺叔的许多诗歌中选出这三首写乡村最好的诗,我看到过无数所谓诗人写乡村的诗作,我们暂不谈他们诗作的质量。只说他们的写作角度,都是从自我的感受来写的,他们都是生活优渥的城市人,而且或多或少都曾经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热爱农村环境的静谧,人情的纯朴,这本无可厚非,但没有一个是站在农民的视角来写农村的。我喜欢王孟的田园诗,因为他们写出了田园的静美,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是从文人的自我角度写的,反映的是村庄的"静美",这些都是眼中看到的,没有体力的投入,更没有为生计而煎熬身心刻骨铭心的感受。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陶渊明的田园诗,他对田园生活不仅看在眼里,而且劳苦于身煎熬于心。如果从农人自己角度来写农村,注定农村是凄美的,而陶渊明的诗无一不是这种凄美的表现:"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幼年青黄不接时我随母亲去邻家借米面肉食是常有的事,其内心感受尽在陶诗之中。白居易写农村农民完全站在农民的角度来写,如:"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个封建官僚能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的心理,如此设身处地去体会农民的内心世界,该是多么不容易的事。白居易被誉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当之无愧的。而现代,一个久困于城市喧嚣与美食,到乡村旅游散心的富人,又怎能体会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艰辛?
来旺叔高中毕业,从小爱好书法诗词,虽然最后因家庭贫困辍学,能在耕田放牧劳作之余,生活不算富裕的情况下,几十年一直不放弃诗词创作,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坚持。他的诗歌既有农村的静美,又有农民生活的凄美。以一个农民和牧人的体验来写农村,这种真实是其它诗人无论如何都表现不出的。我选的这三首具有典型性,是写后山乡村九十年代以后最真实的作品,景真情也真,年轻人离乡去城市读书打工,村庄的落寞没有身临其境的人是难以感受到的,这些场景勾起了我对乡村生活的回忆。不像某些生活优渥居住城市的文人,与农村生活脱节,硬是把塞北写成江南,硬是把艰难写成诗意,而且千篇一律无病呻吟,不懂农民的苦,又怎能体会到农民离乡背井的无奈?
扶持年年新,与此不相干。
农村落寞如此,而年年讲乡村振兴,扶持也花样百出,难道乡村振兴只是空喊口号?乡村到底该去该留?我想:如果城市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农村必然是大树的根须!这句诗可谓意味深长,不露声色而又极尽讽喻!
只狗吠荒村,孤雁鸣空山。
这句将原句"群狗"改"只狗"仿古人以动衬静,写山乡的凋敝与落寞。而与许多城居者表现山村幽静之美不同,其中深意谁又能理解?现实中山乡鸡鸣狗叫人欢马啸的场景亦早已不复存在。
大凡写山村者,都久不居山村,对山村现状及山村农民的真实内心又能理解多少?农民子女大多数城居打工,父母在乡村辛苦劳作供应钱粮以补贴子女生活之不足,盼望孩子回村探亲的内心多么热切,因此"子归已有信,雁去本无意"一句写出了山村父母情感的孤寂与困守山村的无奈!
在后山乡村留守的大多数是五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没有文化,内心的苦楚无法也无处表达。其心志麻木愚昧又何尝不是今日之闰土。他们一生善良淳朴,生活再苦再累也不会归咎于人。或终日为生计奔忙,又有谁会去想这些呢?山村能有一个像来旺叔这样的农民文人牧民诗人,真可算是乡村的幸事。
由于多种原因,近花甲之年的来旺叔也离开了生活几十年的家乡山村,到呼市打工了,多少夜晚,看着华灯初上人如沸,车水马龙去似潮的城市,来旺叔又想起了自己的乡村,在今年春末之际的一夜,他用微信给我寄来一首名为《残春》的诗:
残晓惊残梦,残年旅残春。
北望尘迷山,南来雨携风。
举目离乡客,登程失路人。
欲言今朝乐,下笔已无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