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市头条文学精品推荐】
•本期内容提要•
毛教员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
我们中国的英雄,是组织起来的中国人民。
是那些把中国人民组织起来,带领人民共度难关、同心协力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领袖。
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不是“站在光里的才是英雄”,只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团结协作发挥集体的力量改造世界造福人民,才能成为现实的英雄,才能创造出英雄的业绩。
战争年代,英雄是那些“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伟大战士,在和平年代,英雄是无私奉献齐心协力创造建设奇迹的现实勇士。
英雄是大禹,和被大禹组织起来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对抗大洪水的人民群众;
英雄是愚公,和被愚公组织起来的用集体力量团结合作搬走大山的愚公的儿孙们;
英雄是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和在县委带动下组织起来自己动手修建红旗渠彻底改变林县千年缺水面貌的林县儿女;
英雄是七一勋章获得者、遵义草王坝的村支书黄大发和被黄大发组织起来改变家乡贫苦少水状况的草王坝村民;
英雄是焦裕禄,是王进喜,是陈永贵,是黄文秀,……
英雄是钱学森,是袁隆平,是邓稼先,是郭永怀……
英雄是那些各行各业脚踏实地建设祖国勇于担当造福人民的中华儿女

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英雄
——就孩子们都爱唱《孤勇者》谈几点看法
文/梦也无声
多年来,保守的我对游戏一直保持游离态度,所以对《孤勇者》这首歌的悄然流行一无所知,直到四会的那场元宵晚会。
去年,为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号召,我在四会一个书画艺术班做试点,带领孩子们传唱红歌,并做儿童戏剧体验的排演活动,元宵会的那场演出,规模稍微大些,除了传唱红歌,排演小话剧,还安排了一些孩子自由发挥的才艺展示,有几个孩子主动上台献唱《孤勇者》,我这才知道,原来这首歌已经在孩子们的世界里“火”得一塌糊涂了。
我的参加戏剧体验的孩子,从演员到观众,几乎人人都知道这首歌,他们中最大的不过十岁出头,最小的还不到五岁。
看着孩子们对着话筒,唱的超燃的样子,我不由得心潮起伏喜忧参半。
喜的是这被嘲杀多年的“勇”字,在新一代的精神世界里正在强势回归,忧的是“孤”的销骨蚀魂的腐蚀力量,可能象毒教材一样,正在潜移默化地侵袭毫无防备的稚嫩心灵,带偏勇的认知玷污勇的精神消弱勇的力量,可能会误导孩子走入歧途。
当时听着歌词,我真的很诧异,这些孩子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怎么和我们小时候差距那么大呢?
我们小时候的英雄,是李大钊与旧世界同归于尽的慷慨豪迈,是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舍生取义,是江姐绣红旗的必胜信念,是刑场上的婚礼的超然峭拔,是方志敏清贫的大义凛然,是瞿秋白烧毁旧世界的国际悲歌,是王成向我开炮的义不容辞的全局协作……
我们心中的英雄气概,是“战斗的路上一定有战斗着的我,成功的名录里不必有活着的我”的崇高精神。
可是让孩子们激情勃然的《孤勇者》里的英雄,怎么是那样的一副落魄暗淡充满绝望的末路挣扎的模样?先烈们在充满死亡威胁的暗淡囚室里,也没有这样悲伤绝望的末路情怀啊。
看看这歌词:
“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爱你对峙过绝望/不肯哭一场
爱你破烂的衣裳/却敢堵命运的枪/爱你和我那么像/缺口都一样
去吗配吗这褴褛的披风/战吗战啊以最卑微的梦
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回荡在超燃的旋律里的歌词,其实写满了“暗巷”“褴褛”“呜咽”和“卑微”……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寄托了什么?不是高标超脱,而是无奈和无助的“怒吼”。
何以这一代的少年,会与这么多的悲观绝望和悲观绝望压抑下的奋起抗争的激情念力相契合产生那么广泛的心灵共鸣?
他们不是应该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
说实话,看着稚嫩阳光朝气蓬勃的一张张笑脸,喊出这样落魄绝望的末路歌词,我真的很伤感,我觉得这首《孤勇者》并不那么适宜在孩子中传唱,这个孤勇的英雄,并不适宜成为孩子英雄情结的归处,这些自我挣扎的膨胀激情,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并没有太多的好处。
可是,它就那么无拘无束地“火”起来了,那么自然而然地在孩子中间蔓延发酵了。
我忍住心底的深深忧虑,和我的小演员们开玩笑说,你们这不是《孤勇者》,是在“咕蛹着”,希图让他们在轻松的笑声中消解这歌声带来的负面影响。
少年有英雄崇拜的需求,孩子们已经走在了前面。
为了孩子,思想界文化界的乱象,是时候彻底整顿了。
党中央提出二十大要解决的问题,首要的一项就是确立“走什么路”“举什么旗”。
革命文化的春天不远了,我们的孩子有救了,所有关心下一代身心健康关注民族未来命运的人,所有为了“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而殚精竭智的战士,无不翘首期盼党中央二十大的胜利召开,给文化界思想界教育界文艺界确立一个正确的政治方向。
鉴于《孤勇者》被孩子们广泛追捧已经成为现实的存在,那么厘清它的得与失,成与败,精准辨识它到底“走的是什么路举的是什么旗”,分清它的来路和它的归处,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迫切的问题。

“勇”的王者归来——毕竟可喜可贺
在演出现场,我问孩子们,为什么这么喜欢《孤勇者》,他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谁说站在光里的才是英雄”。
那一刻,我被他们稚气的庄重和稚嫩的顽强、还有纯洁高尚的英雄情结英雄理想感动了。
他们接着七嘴八舌地告诉我,那些没有“站在光里”的英雄,就是消防员,是不知名字的武警解放军叔叔,是救援的义士,是危难之际的光荣逆行者……
孩子们这样的认知,让我忧虑之余也感到深深的内疚。
新中国诞生,毛教员和老一辈革命家亲自为英雄纪念碑奠基培土,象黄继光邱少云这样舍己为人民谋解放创造保家卫国的战争奇迹的革命烈士,象王进喜时传祥这样平凡而伟大公而忘私的建设模范,都是那个时代引领社会潮流的先行者,是青年成长的领路人,是时代的直行者,是显性地“站在光里的”榜样力量。
我们这一代,是沐浴着这样的英雄精神长大的。
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一切都变了味地颠倒过来了呢?
舍己救人的英雄何以在孩子的眼中,成了时代的“逆行”者,为什么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他们要“孤身走暗巷”、要有“不跪的模样”、还要曾经“对峙过绝望”而“不肯哭一场”,“破烂的衣裳”象征着没有机缘“站在光里”,要“敢堵命运的枪”,那这射向英雄的“枪”从何而来?是谁给了英雄这些必须对峙的绝望?又是谁要让英雄跪倒?
这一个个孩子们尚未学会问的尖锐问题,让我内心震撼深深自责。
是我们这一代,是我们辜负了前辈的期望,没有守护好烈士的尊严和英雄的荣誉,没有给我们的后代保护好英雄传承的话语环境。
十八大以前的三十年里,我们的媒体,用强势的话语霸权,明枪暗箭阴阳怪气,几乎折断了英雄的翅膀。
我们远远地愤怒着,却无力回天。
那个时代,公然站在社会的直行道上,站在媒体镁光灯下的,是范跑跑的嚣张“人性论”,是杨振宁的精致利己,是莫言的恶意诋毁,是柳传志的“人生辉煌”,是马云的“弯道超车”,是富二代王思聪极尽奢华的招摇过市,和湖南卫视当家花旦李湘女儿一身名牌的“富养”标识……
那个时代的媒体,为了彻底扼杀英雄情结,让英雄在时代的坦途上蹒跚逆行,更不惜以令人发指的恶毒手段,诋毁毛岸英,污蔑邱少云,为了强化烈士献身的不值,他们还特意搬出了江竹筠烈士的不肖子嗣和北大范跑跑来现身说法,强调“好死不如赖活着”的颠覆套路,竭尽全力要把英雄的奉献变成社会街头巷尾的笑话。
英雄变了味道,随着《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的生命》和《谁是最可爱的人》相继移除课本,代之以莫言的诅咒和麦克阿瑟的鸡汤,关注民族未来的群落里是一片白雪飘零,而丧尽天良的文化汉奸们却在台上欢歌笑语,为了同一个母题:我们的孩子们可能不会再呼唤英雄!
我工作室的一个九零后,是个非常正直非常正能的年轻人,曾经不无感伤地跟我说:虽然他很鄙视那个人(业内某人)的人格和品行,可是人家毕竟挣到钱拿大奖名利双收了。
在“管他姓社还是姓资人家毕竟有钱”的沉重压迫下,年轻一代的心理被严重扭曲,他们向往英雄向往公平正义的纯洁精神被严重戕害,在那个物欲极度膨胀精神无比压抑的年代,我也曾经悲观地感叹,谭千秋的舍生取义,邓稼先的为国捐躯,人民军队以大局为重的全局观念和牺牲精神,真的就这样被范跑跑的“自私人性”强奸、被杨振宁的精致利己嘲弄,被冯小刚的《集结号》讥讽,成为社会群嘲的对象了吗?
是我错了,我没有深刻领会教员的思想传承,大大地低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
对于他们的恶意炒作,人民群众是不买账的。
随着十八大的召开,新的领导班子深化改革反腐倡廉,重塑英雄本色,捍卫英雄荣誉,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和法规法案,重新唤起了民众心底的信任,人民捧回了他们心中的英雄,坚信诋毁英雄的行为和言论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广大的人民群众又可以光明正大地歌颂和怀念为他们的幸福而奋斗牺牲奉献一切的民族英雄了。
当年《战狼》的惊天票房,曾让冯小刚们大为困惑,一向是影视剧市场赢家的冯小刚,不明白何以有这么多人追捧艺术“平平”思想“浅陋”的《战狼》。吴京在成功面前保持了充分的理智,他也认为,《战狼》的票房成功,并不是纯电影的成功,而是压抑日久的民族感情的一次集体宣泄。
《战狼》中的孤胆英雄和民族情结的爆发式狂欢,正是冯小刚们(此为类概念)数十年压抑打击民族自信凌辱践踏中华文化自尊的一次剧烈反弹。
勇者的回归,英雄的扬眉吐气,悄然在小小少年的心中发酵发光,孩子们用自己的心灵选择了《孤勇者》,用自己的视角去体味孤胆英雄的意义,在想象中体验孤胆英雄的苦涩磨难,在体验中印证那种顽强不息坚持不懈不肯屈服的坚定意志和执着信念,他们不约而同地爱上了“谁说站在光里的才是英雄”这句台词,也正反映出十八大以前这三十年传媒文化文艺界的根本问题,和留给我们社会的不良现实。
资本主义世界里阶层固化的颠覆宣传,精英主义分子的北大教授,把中国人分成农民工的底层和王思聪李湘女儿的上流的恶毒挑衅,在平民孩子的心中种下了伤害的种子,他们不信邪不信命,要与不公平的社会明暗规则一赌高下。
在毒教材的影响尚未清除,《光明日报》还在大张旗鼓地宣传《觉醒年代》那《天地之间仲甫独秀》的虚无主义主题,诅咒新中国的莫言,还是央视朗读者栏目的座上导师和作协主席,国家大剧院还在热演他的话剧,而那强奸正道践踏良知的范跑跑,也还时不时地在媒体露一小脸、委婉地炫耀他的孩子比谭千秋的遗孤生活优裕的现实状况下,孩子们普遍缺乏英雄主义精神的崇高参照,选择《孤勇者》作为宣泄他们心中英雄梦想不屈服命运的一个途径,本能地借用《孤勇者》的悲壮抗争,抵御继续为虐戕害幼小纯洁心灵的媒体气氛,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这样的选择,虽然不尽如人意,也足以令人欣慰了。
存在的就是有原因的,孩子的世界是最真诚纯洁的世界,来不得半点虚假,从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孤勇者》灰暗倔强的骨气尊严这个现象,也能透视出我们在少年的英雄主义教育方面存在的迫切问题。
这些被《孤勇者》感化激励的少年们,能在孤独的暗巷里凭借着不跪的倔强和堵枪的胆识,凭着孤胆英雄的“最卑微的梦”去照亮他们未来的漫漫人生路吗?
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下一个议题。

“孤”的自我期许——指向绝望寂灭
千禧年后的一段时间,我住在北京丰台的怡海花园附近,我带着孩子在小区里散步,遇到了一个漂亮的婴儿,在保姆的怀里非常活跃,我觉得他很可爱,就随口夸奖了一句,他的母亲上前一步,挡在我和婴儿保姆之间,用敌视的眼睛盯着我,仿佛我是人贩子一样。
我很悲哀,以我的人生阅历,这么可爱的孩子,在这样的父母管控下,也不大可能长成身心健康的有用之才了。
他很大程度上会在上学的时候以同学为壑,在工作的时候以同事为敌,终其一生只能给资本打工,成为那不敢公开自己薪酬的队伍中可怜的一员。
人是社会性动物,只有资本以追逐利益的无底欲望,才希望把人同社会隔绝开来,让每个人都成为孤家寡人,以便于被高效组织起来的资本集团各个击破敲骨吸髓,却无力对抗。
强化个体自由,夸大个人隐私,鼓励个人奋斗,倡导私有制,标榜精致利己,诋毁舍生取义,……公知媒体这些年大力宣扬的这些概念,无一不指向解散新中国艰苦卓绝砥砺奋斗才刚刚组织起来的工人农民的社会主义集体化协作。
千百年来,分田单干的自耕农们,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上做着发财致富的美梦,却像一盘散沙一样,一代又一代难以自保。
当地产商有效地组织起资本疯狂圈地的时候,他们被私有化鼓舞起来的那点热情、因私有化而产生的那一丁点即时的经济效益,迅即冷却化为乌有,面对有组织的资本倾轧和围剿,一个个单干的个体农民毫无还手之力唯有束手就范,重新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重新沦为资本的附庸甚至奴隶,受二遍苦遭二茬罪,不得不“用命来换饭钱”(拼多多老板语)。
这是解散集体成为孤立个体的惨痛代价。去掉了人的社会性,任何个体都是渺小无力无足轻重的蜉蝣。
在中国,所有与“孤”联系在一起的词,都无一例外地指向死路:
孤芳自赏,孤傲不群、孤家寡人,孤掌难鸣,孤魂野鬼,孤军奋战,孤苦伶仃,孤儿寡母,孤俦寡匹,……
孤胆英雄,当然也不例外。
中国人已经有三千多年解脱了神的束缚,不相信救世主,更不待见孤胆英雄这样如神一样的存在。
中国人相信集体的力量,团结起来对抗自然对抗外侮对抗各种危害人类的异象和劫难。
《孤勇者》所张扬的个性,说穿了还是西方极端个人主义的翻版,他是巴尔扎克笔下的拉斯蒂涅吕西安,是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中的“另一个”,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主人公,在伟大的巴尔扎克批判现实的视角下,拉斯蒂涅吕西安的人生是个不折不扣的人间悲剧,而在杰克伦敦和海明威的笔下,这些《孤勇者》是正面的英雄,是胜利的主角,是可歌可泣的硬汉,是寄托了作者自我欣赏自我标榜的人生理想的完美人设。
但是,臆想中的圆满成就给了作品的主角,现实中的悲剧结局却落在了偏狭自虐的作者本人的头上,那个写满了孤勇不屈热爱生命激励原始激情战胜自然命运的杰克伦敦本人,在四十岁上用吞服过量吗啡的方式杀死了自己,同样硬汉的海明威,也在六十二岁那年亲手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们的归处,无一不是人生的绝路和幻灭的结局。
不是中华文明和西方文化有什么各具特色的专攻方向,集体和单干,本质上是文明程度的高下带来的启蒙认知的程度差别,我们中国人早在大禹治水的数千年前,在西方还未脱离蒙昧进化成现代人的时候起,就知道后来西方文化中的孤胆英雄,是没有出路的绝地和寂灭。我们崇尚集体精神,是文明程度高度进化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反思人类的成熟认知的产物,鼓吹什么个人主义个性自由,是文明倒退的愚昧荒蛮。
不久前,清华大学的校长,还给入学新生每人赠送一本《老人与海》,并发表长篇迎新宣言鼓励清华学子保持独立精神激励个人奋斗。
我不清楚这位校长,他到底是不知道海明威本人《老人与海》式的悲剧人生,还是别有用心地要把清华学子引向绝路,总之,他的这一举动,不只是与党中央号召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南辕北辙,也与中国文化中的大同理想团结协作的传统精神背道而驰,社会上对于清华学子崇洋媚外的种种非议,盖源于此种不懂中华文化也不通异域风情的无能校长的无良举措,而且以清华的名气和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他的这种行为,对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同央视、光明日报的“不拘小节”一样,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失之千里难以估量。
《孤勇者》塑造了一个面对命运坚强不屈顽强抗争的个人英雄的形象,勇在其次孤字当先,强调的是不随波逐流坚守自我的孤胆,“谁说站在光里的才是英雄”,有一种倔强执拗的反叛精神,这里还有一个关于“逆行”的问题需要澄清。
据我了解,孩子们把他想象成消防战士,与一个近期很“火”的词有关,那就是——逆行者。
最早在媒体上大量出现逆行者这个词,是天津大火的时候,一个消防战士逆着四散逃难的人群走向火场的悲壮形象,他是孩子们眼中《孤勇者》的最完美诠释。
就那一张照片而言,他的形象的确是孤独的,也是高大的,他的毅然决然慷慨赴险是令人震撼的。但是他并不是真的孤独,在奔向火场的时刻,他知道前方有他的战友,后方有党中央和祖国人民,他知道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受过完备的救火训练的他,也完全清楚只有他一个人是完不成扑灭大火的艰巨任务的。
但是媒体过分地强调逆行的孤勇,回避广大消防官兵通力合作的事实,会给判断力没有成熟的孩子造成一种错觉,只有孤独砥砺的逆行者才是英雄,再加上后来《光明日报》大秀《觉醒年代》中,罔顾中共党章的基本宗旨、坚持凸显陈独秀“天地之间仲甫独秀”的个人荣耀,人们把孤胆英雄个人秀当作标杆,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我也曾写过民科诗人学者置酒梅花下徐章在九十年代的孤独逆行,那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面对文化界乌烟瘴气汉奸横行乱象的无声反抗,那个孤独的逆行,完全是无奈无助之举,是对当时文坛状况的强烈愤怒却无可奈何的孤独坚守,是不肯同流合污的英雄末路,他的确是《孤勇者》中那个衣衫破烂对峙绝望没有机缘站在光里的不屈英雄,也同样地是个濒临绝境也不放弃初心使命的末路勇者。
就像王杰在他的《英雄泪》中哭诉的,“……热血在心中沸腾 却把岁月刻下伤痕 回首天已黄昏,有谁在乎我?山是山,水是水,往事恍然如云烟,流浪心已憔悴 谁在乎 英雄泪……”
正是对这种英雄末路的诠释,比之《孤勇者》,《英雄泪》多了一份苍凉悲壮,少了几分躁竞倔强,但是他们共同的指向,都是孤勇的绝望和不甘。
孤独逆行的时刻,其实是英雄无奈的末路,它不应该成为少年英雄起步的目标。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逆行,是更让人不堪的媒体炒作,那就是疫情期间对钟南山“逆行背影”的铺天盖地的轰炸式宣传,它的传播更广,影响也更大。
天下人都知道,在武汉疫情期间,白衣天使、各路大军和各地的支援物资,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各个角落,成群结队奔赴驰援位于祖国中部的武汉灾区,那万象归心的壮观气势,体现了党中央领导下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中国人民团结协作顾全大局携手并肩共度难关的光荣传承。
可媒体为了强调钟南山的个人英雄形象,罔顾事实,用一张钟南山坐在高铁里的照片捏造出所谓的“逆行的背影”,疯狂炒作钟南山个人在抗疫过程中的“一枝独秀”,在全国支援武汉抗疫的全民战争中,连快递员农民工都在向着武汉进发,我就想问一声钟南山,我们大家都《在一起》,你的逆行,到底是与哪支队伍相背而行?
要说钟南山真有什么逆行之举,倒是他违反传染病发布的相关法案,违背医生的职业道德,片面放大强化公知们宣扬支持的所谓知情权,在疫情初起的时候,抢先以个人名义,在广东电视台擅自发布疫情消息,差点导致疫情失控天下大乱的恶劣行为,这才是他真正与全国人民协同一致的抗疫行动和党中央的抗疫精神“逆行”的举动。
“逆行”是不得已的反叛行为,是最无奈的孤立抗争,是奔赴死地的勇敢抉择,但同时,它也可能是别有用心者标榜自己炒作名利甚至达到更不可告人的目的的帮凶工具。
他是英雄最惨痛的悲剧结局,也是精致利己主义者标榜“天地之间一枝独秀”的个人秀场,天津消防员的逆行,是激励舍己为人慷慨赴险解民倒悬救国于危难的崇高情怀,钟南山的逆行,退一万步说,也不过是炒作与众不同一枝独秀的个人主义的自私标榜,他的这个逆行,对年轻一代没有任何积极的意义。
逆行,带着这样不可调和的歧义,不应该成为少年追慕英雄的起点和目标。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的、革命的、红色的、新时代的英雄到底是什么样的?


中国的英雄长什么样?
毛教员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
我们中国的英雄,是组织起来的中国人民。
是那些把中国人民组织起来,带领人民共度难关、同心协力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领袖。
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不是“站在光里的才是英雄”,只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团结协作发挥集体的力量改造世界造福人民,才能成为现实的英雄,才能创造出英雄的业绩。
战争年代,英雄是那些“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伟大战士,在和平年代,英雄是无私奉献齐心协力创造建设奇迹的现实勇士。
英雄是大禹,和被大禹组织起来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对抗大洪水的人民群众;
英雄是愚公,和被愚公组织起来的用集体力量团结合作搬走大山的愚公的儿孙们;
英雄是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和在县委带动下组织起来自己动手修建红旗渠彻底改变林县千年缺水面貌的林县儿女;
英雄是七一勋章获得者、遵义草王坝的村支书黄大发和被黄大发组织起来改变家乡贫苦少水状况的草王坝村民;
英雄是焦裕禄,是王进喜,是陈永贵,是黄文秀,……
英雄是钱学森,是袁隆平,是邓稼先,是郭永怀……
英雄是那些各行各业脚踏实地建设祖国勇于担当造福人民的中华儿女。
治水的大禹纵然可以拥有一头熊的伟力,靠他自己个人的力量也不可能完成九州治水的历史使命。大禹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为大家,舍小家,为大众谋福利不忘初心不辱使命。
钱学森再有本领,也不可能一个人给祖国造出两弹一星,他曾经指出:“不要以为我们这些人,那个时候抓得这么好啊,有什么本事,没有本事,就是这个制度好,发挥了科技人员的集体的作用。”他生前提起研发成果,说不是自己多有本事是制度好。
他的“一生始终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相结合,将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统一,将个人追求与时代主流相契合,实现了人生价值与国家、社会和时代的紧密关联”,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他是国家的功臣,是两弹一星的带路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英雄,也是华夏儿女学习的榜样。
我们的民族英雄,就是长这个样子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大众谋幸福,为集体献余生。

如何让孩子们在集体荣誉感的陶养中树正确的英雄观?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集体活动,集体活动,健康活泼寓教于乐的集体活动!
现在的成人世界普遍关心的问题,父母担心孩子不知道感恩,社会担心年轻人不懂得奉献,婚姻担心他们没有担当,家庭担心他们缺乏责任,他们自己担心他们没有未来,担心他们的未来没有动力和希望……
凡此种种,都源于一个最基本的事实——私有化的侵袭。
私有化是万恶之源。
它让人们彼此孤立自私自利,它让社会关系冷漠急功近利,它让人类自相残杀,它让精神濒于死灭。……
所有的这些问题,差不多都可以通过健康向上的集体活动来解决。
从幼儿做起,从少年做起,让我们的孩子在健康向上的集体活动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奉献的精神、关心他人的能力、维护集体荣誉的担当、感受那种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为了成就一个共同事业,而同心协力协调奋斗的高峰体验。……
对此,我有一个最直观最成功的例证。
2015年前后,我和梦痴离开文艺娱乐圈回到家乡沈阳,塌下心来从最基本的地方入手,想为孩子们做点事情,我们借鉴传统和西方的戏剧教育理念,给一些肯和我们合作的幼儿园孩子作沉浸式的戏剧表演体验,不为让孩子成为表演方面的能人,只为了让他们在参与戏剧表演过程中,提升这几代孩子普遍缺乏的集体观念、培养他们在集体中发挥个人优势的经验。
有一件事情,大出我的意外。
在我们一个剧组的十三个孩子中,有一个女孩,只有三岁,还不懂人事,第一天上场试镜的时候,她趴在舞台上撒泼打滚大哭大闹,不肯表演也不肯下台,谁劝也没用。
我对她失去了信心,本来想劝退她,无奈她的妈妈是这家幼儿园的园长,非常希望她女儿入围,为了达成和这个幼儿园的合作,也为了守住我们这个项目设定的“不挑孩子来者不拒广泛招收重点培养”的原则,我只好硬着头皮留下了这个女孩,对她没有丝毫的期待,给了她一个侍卫的角色,没有台词没有动作,就那么穿上戏装在台上站一会儿,她还时不时地会哭闹一番。
但我发现,随着排练的进展,这个女孩变化非常明显,一周两次排练后,她开始庄重起来了,很努力地扮演着她的小角色。
一个月后开始彩排,她已经完全适应了剧组的要求,不但不再哭闹,偶尔还会给忘词的小姐姐哥哥们提个醒。
正式演出那天,可能是演员们过于紧张有点兴奋,有的孩子就表现的不够安分到处乱跑,这个女孩主动帮我维持秩序,还教训那几个孩子,搞砸了演出,会让大家丢脸。
演出过程中,一个主角忘了台词,愣在台上不知所措,这小家伙面无表情地大声说出主角小姐姐的台词,还尽量装出一副事不关己若无其事的样子,真是可爱极了。
她的妈妈亲眼看到这一个月的集体生活中孩子的变化,也十分惊异。
这个孩子,只是我在断断续续做了好多年的儿童戏剧体验活动中的一个比较鲜明的例子,没有这么奇葩的类似的事情,每次活动中都有,我亲眼看到孩子们在这样寓教于乐的集体活动中,养成了担当、责任、荣誉、信心和集体观念,这还只是这个活动的过程本身造就的,在小话剧剧本的内容中有意识地投放教育理念以期达到培养正确人生观的教育目的所产生的效果,就更明显了,尤其是大一点稍微懂事的孩子,对戏剧的内容观点十分敏锐接受度极高。
这种在集体活动中植入教育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三观,实在是不可多得的高效高能且没有歧义。
所以啊,再一次地表达我的愿望,期望着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圆满结束,明确确定“打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大计方针,牢牢地掌控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主动权,给社会主义中国的圆梦之旅指出正确的方向,尽早地把孩子们从毒教材的危害下、从精英教育的高压下、从买办教育的阴影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在健康活泼的社会主义大家庭的集体活动中身心健康地成长,培养出爱党爱国为人民谋幸福为祖国献力量的正确人生观和英雄观。
“一年一年时光飞逝,小小少年在长高”。
“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迫在眉睫时不我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