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东香人,真名朱双顶,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以读书为乐,不时写点随笔、札记、散文、诗歌等,近一年多在数个微信公众号发文二百余篇,多次获奖。

《诗经》中的流民
作者|东香人 - 朱双顶(北京)
周王朝初期,实行的是井田制,是田有常制,民有定居,各按其业,是没有流民的。所以《礼记•王制》中说:“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也。无旷土,无游民,食节事时,民咸安其居,乐事劝功,尊君亲上,然后兴学。”在这种制度安排下,百姓安居乐业,连游民都没有,又哪里来的流民呢!
然而到了周王朝中期,开始走向衰败,井田制遭到了破坏,农民、手工业者或商贾,脱离了原来的定居点与相应的职业或劳动对象,便有了游民,进而流离失所而转变成流民。尤其是战争,造成了大量的流民。周王朝传到周厉王时,已历经十代,正是这种衰败开始之时,在他的统治时期,由于暴虐无常,对百姓实行残酷的压迫,至使百姓在路上相遇都只能以目示意,终于激变成一场大规模的“国人暴动”。这场暴动导致周王朝走向了分崩离析之途,周厉王也因此被迫无奈逃到彘地并死在那里,井田制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造成了大量的百姓流离失所成为流民。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在父亲去世后继位,收拾起此时周王朝的烂摊子,开始了复兴周王朝的图强之举。《诗经•小雅》中的《鸿雁》与《黄鸟》就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流民情况,后人认为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对流民问题的一种反映。先来欣赏一下《小雅•鸿雁》: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
之子于征,劬劳于野。
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
之子于垣,百堵皆作。
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维此哲人,谓我劬劳。
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翻译成白话文,大意是:
鸿雁高翔空中飞,扇动双翅声声响。
流民离家被征役,野外劳作苦尽尝。
可怜那些落难人,哀叹鳏寡心悲伤。
鸿雁高翔空中飞,聚集沼泽水中央。
流民筑墙服苦役,先后筑起百堵墙。
虽然辛苦又劳累,终究不知居何方。
鸿雁高翔空中飞,阵阵哀鸣声声嗷。
惟有这些明白人,知我作歌唱辛劳。
只有那些糊涂虫,说我闲暇装奢骄。
《鸿雁》这首诗有人认为是赞美周宣王的,有的认为是流民自叙悲苦的,有人说是写周王派遣使者到各处救济流民的。宋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此诗为“流民以鸿雁哀鸣自比而作此歌也”,是一首“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诗作。朱熹以诗中有“鸿雁于飞,则萧萧(鸟飞时翅膀声音)其羽矣。之子于征,则劬(qu读二声,勤劳辛苦)劳于野矣。且其劬劳者,皆鳏寡可哀怜之人也”,没有“然今亦未见有其为宣王之诗”,来否定“旧说周宣王中衷,万民离散,而周宣王能劳来远定安集之,故流民喜之而作此诗”之说。清方润玉在《诗经原始》中认为《鸿雁》一诗是:“使者承命安集流民”,“费尽辛苦,民不能知,颇有烦言,感而作此。”两人观点大相径庭。
从以上两大《诗经》学家对《鸿雁》的评说来看,两人观点比较一致的,都认为该诗由流民所作,反映的是周王朝时流民情况是无疑的。两人观点根本对立的是,朱熹是持悲恨之观,认为是流民以漂泊迁徙的大雁自比,作此诗以发泄心中的愤懑,指向的是揭露统治者的无情与冷酷;方润玉持的是颂赞之观,认为这是周王朝为安置流民而不辞劳苦,却不被流民认可,流民心中烦闷而作此诗发泄,指向的是对周王朝的颂赞。
但从诗本身望文生义来看,确实是描绘了一群流离失所的鳏寡老人们,在不辞劳苦地筑墙的劳动场景,有着哀怨的现实。除此之外,就很难获取有关的信息了,而鸿雁只是一个比兴之物,比兴什么就成了各人的想像与理解了。这就造成了不同的解读,除了各自的学识与观点外,就看站在什么立场上、以什么样的视角切入、为谁讲话的问题。对《诗经》解读的可塑性大多有这方面的原因。以此来看待解读《鸿雁》的差异,也许就好理解了。但要本着客观求实的态度,读《诗经》应与读历史一道看,在历史中求解也许就是一种不错的途径。因为先秦之时,《史记》之前,文史是不分家的,《诗经》中有历史,是对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一段社会情况的反映。

流民问题到了西周中期之后,也就是周厉王时的“国人暴动”大暴发后,已经发展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周宣王继位之后,要想恢复周王朝的中兴,就必须要解决好流民问题。因为背井离乡的流民,只要一丁点的星星之火,就能把他们对社会的怨恨与不满,全都燃烧起来,就会引发大规模的流民造反起义,他们无所依托也就无所畏惧,在流动中既提升了自己的能力见识,又自发地形成了一定的组织,对社会稳定存有极大的危害性,“国人暴动”就开了先例。
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流民问题一直是顶天的大问题,每一次大的造反,流民都是基干力量。刘邦造反时是流民,隋唐时的造反好汉多数也是流民,历朝靠马上开国的皇帝,像李渊、赵匡胤、朱元璋等也是这样起来的,大多数农民起义也是因流民而成。历史证明,哪个王朝的流民达到了一定的规模,那个王朝离末日就不远了。当遍地都是“生涯不复旧桑田,瓦釜荆篮止道边。日暮榆园拾青荚,可怜无数沈郎钱”的流民时,那个社会还能够稳定吗?
说周宣王接受其父周厉王的教训,为防止“国人暴动”情况再度发生,着力解决流民问题是完全可能的,派出使臣建房安定流民就是一种举措。方润玉所说的“使者承命安集流民”之说,就有了合理的史实依据。这种筑墙建房既解决了流民的居处,又有着以工代赈、安置解决流民的生计问题。这个过程中,当然会有逼迫压榨盘剥情况的出现,尤其是引起那些体弱年老的鳏寡之人严重不满,诗作者选择此类人作为视野,切入作品中以表达喧泄,确是一个好角度。
所以朱熹说的“流民以鸿雁哀鸣自比而作此歌”,更能符合当时现实,说“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也是恰当不过的。只是将此诗看成什么揭露统治者的冷血、无情与残暴,或看成什么颂扬周宣王之德,这恐怕更多的是以后来人之见,硬要贴上政治标签的了。如此说来《鸿雁》就是一首流民劳作之时所吟唱的乐歌而已,反映的就是当时流民生活的一个片断,或许更为客观。像这种写流民生活片段的诗,还有《小雅•黄鸟》篇:

黄鸟黄鸟,无集于榖,无啄我粟。
此邦之人,不我肯穀。
言旋言归,复我邦族。
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
此邦之人,不可与明。
言旋言归,复我诸兄。
黄鸟黄鸟,无集于栩,无啄我黍。
此邦之人,不可与处。
言旋言归,复我诸父。
翻译成白话文,大意是:
黄鸟呀黄鸟,不要落楮树,不要啄粟粮。
此国之人啊,拒绝把我养。
还是快回去,回到老故乡。
黄鸟呀黄鸟,不要落桑树,不要啄高粱。
此国之人呀,信用没法讲。
还是快回去,回到兄弟旁。
黄鸟呀黄鸟,不要落柞树,不要啄黍粮。
此国之人呀,不可相来往。
还是快回去,回到叔伯旁。
《黄鸟》这首诗,则是写了流民流落他乡之后的处境,朱熹《诗集传》中说是“民适异国不得其所,故作此诗”。受战争与压迫剥削之苦的百姓,不得已逃往远方,在异国他乡寻找属于自己的一方乐土,可这也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寄人篱下的他们,受尽了异国他乡之人的岐视,只能是“言旋(转身)言归,复(返回)我邦族(家族)”了。如果将此诗与前首的《鸿雁》连起来读的话,似乎就有了流民生活的两个片断的衔接,流落到异地的流民,虽然得到了官府的安置,但还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依然受到他乡人的“黄鸟”式的欺压,于是对寻找自己的“乐土”失去了彻底的失望,只好打道回府,回到故国故乡亲人的身旁。
在周王朝的中后期,开始出现的流民,从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种不可解决的社会大问题。流民不管回到什么地方,都逃脱不了那种“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困境,是万万好不到哪里去的。《诗经》中的流民问题,在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是无法得到解决的,“夕阳满江头,流民千百徙”的状态,也便是一个常态化而存在于社会之中,不时引发社会的剧烈动荡而改朝换代。《诗经》中的流民之歌《小雅•鸿雁》与《小雅•黄鸟》,也就有了一代又一代的流传基础而走过三千年。
(二O 二二年四月十一日)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