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对萧何的印象聊起
文/张正军
印象,是个挺抽象的名词?不过书上给出的定义倒是挺明白的:指接触过的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留下的迹象。既如此说,那么萧何其人其事在我的头脑中留下了什么迹象呢?
请看这就是最初萧何留给我的迹象:大汉开国勋臣。汉高祖刘邦的左膀右膊,股肱之臣。可以这样说罢:没有萧何的全力大力倾力辅佐,难有他刘邦汉家天下。

以上是朽对萧何最初的印象。水涨船高,风高浪湧。随着时间之推移,视野之开阔,认知链之拉长。朽对萧何的印象也由初知到深知,由片面到全面。
从头说起,汉初有个"三杰。"即张良,萧何,韩信是也。张良,军师。运筹帷幄,总领全局。萧何,参谋长。组织策划,运作参谋。韩信,军中统帅。驰骋疆场,南征北战。正是这三人帮助刘邦在楚汉争霸中以弱胜强,最终统一天下,建立了大汉王朝。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汉初三杰为刘汉建朝立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其功之大其勋之殊难分伯仲。但最终结局却大相径庭。
张良,悟透玄机,看清派系矛盾,权力之争。信奉老黄之道,慢慢淡出角逐旋窝。不问世事,病死家中,也算善终。而韩信就不这样了。自恃功高讨封争位。位极齐王,楚王之高,不知收敛,我行我素。以上种种早在刘邦心中埋下了祸根。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韩信之错萧何看于目明于心,何故不及时指点迷津?因为你萧何是韩信之知己也!这就不能不说我对萧何的印象有个突破
了。

俗云: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语中的,太深刻了。想当初,韩信乍入仕途,既不被项羽看好,也不被刘邦相中。若无萧何"月下追韩信"之壮举,哪有韩信后來登台拜将之盛事?现如今韩信有难,萧何袖手?不该,不该,大不应该!袖手也罢,旁观也罢。为避嫌为自保,也能理解。可为何后來竟与吕雉合谋共图篡权,落井下石。非置韩以叛逆之罪降灭族之灾而后快?令人不解!令人不齿!这就不得不令朽对萧的人格提出大大质疑了?当年之萧何是后日之萧何吗?前者后者判若两人?荣华富贵何所得?卖友求荣心何安?天不容,理不端,史罕见!
印象,对萧何最初的印象。是朽水太浅?还是你萧何太会作秀?最后这印象,萧何怎在史上立足?不堪,不堪。然最终萧何之结局比韩信強多了!病逝善终,谥号:文终侯。人终文终萧何史评无终?

评价历史人物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吗?史上有评家说:萧何忠厚仁义。辅佐两帝(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功劳无比。自保自尊,惠及子孙。这些说法恕朽不能苟同。噢!你为自保惠及自家子孙。就让人家断子绝孙?这是哪家词典对忠厚的注释?!话又说回來。韩信有錯,错不至死。韩信有过更不至灭族!想想人家的功劳,想想人家的辛劳,怎么就一笔抹杀?怎么就不能宽恕、宽容、寬待呢?非得象妲姬,殷纣一样残酷至极?吕雉,妲姬一丘之貉。萧何也真正是助纣为虐也!
史坛谈史也是杂谈。决非一家之言。网上对萧何之评论也是众说纷云。吾之见解也可能掛一而漏万,甚至是粗见,浅见,拙见,错见。欢迎诸文友掺和进來共议共谈。

温馨提示: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谢谢!
本期责任编辑:半醉半醒
编辑监制:对影成三人 半醉半醒

【作者简介】张正军:1944年生,1962年参加教育工作,历任小学教师,小学负责人,中学语文教师,中学语文教研组长,中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中共党员,1998年退休,远方诗人学会会员,黑龙江诗词协会会员。

【精英金牌主播简介】书语。一位行走在正义与文字间的文明使者。闲暇之余愿用声音给生活一抹艳丽,给别人一份愉悦,给自己一丝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