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李武兵
编发/杨建龙
编审/王 莺

诗人小传:
刘金忠 1952年生,辽宁义县人。1970年入伍在铁道兵14师66团17连打山洞,同年秋调到铁道兵14师警卫排任警卫员,1971年春调铁道兵文工团当通信员、文书、创作员,1977年秋调铁道兵9师,先后在团宣传股、师文化科当干事,1982年转业后任河南《焦作日报》副刊编辑部主任。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曾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诗刊、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星星诗刊、扬子江诗刊等报刊发表作品。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爱的抽屉》、《雪与悬剑》、长诗《远去的背影》长篇小说《逆光》。诗歌《鹰翅》1994年获诗刊社人民保险杯全国诗歌大赛3等奖。朗诵诗《曾经当过兵》在全国广为流传,有作品曾入选《二十世纪汉语诗选》《新中国50年诗选》
★ ★ ★ ★ ★
诗如其人。
想认识金忠就来读他的诗。
诗在他梦里住着,诗情在他的血液里涌动着,他常常沉浸在诗的写作里夜不能寐……
1978年夏,在铁道兵诗人东北行的日子,我们朝夕相处,常常深聊至半夜还无睡意。后来的泰安笔会,我们又同在一个屋檐下共叙诗话……他常常喜欢锁着眉头思索诗的深度,捕捉诗的灵感和诗情流淌的轨迹。他善于营造诗的意境,为一个新颖的发现而惊喜;他精于强化语言的张力,让诗的内核聚集铁质的密度。铁道兵诗人中有两位参加过诗刊社举办的“青春诗会”,他就是其中一人。
金忠的诗有时是会发出声音的。他的《曾经当过兵》一诗,朗诵者众,在全国广为流传,成为诗坛上一幅亮丽的风景。
一个诗人一生能有一首诗引得万人传诵,足矣!
——李武兵

刘金忠的诗
‖ 鹰翅
鹰在什么样的高度飞?
幻觉才能抵达境界
羽毛划动风声,震荡苍穹
一扇风干的鹰翅,悬于高杆之上
从秋风上布下投影,守护着
播种者的梦想和每束麦穗的安详
一只鹰死了,只留下这扇翅膀
粘满云絮的翅膀,擦亮闪电的翅膀
把死亡忘记
打开阳光和天堂的门
生命的大水被领上高空
这项搬运灵魂的工程具体而生动
一部绒质的著作,天街上阅读
勇者的身影,高于禅音
蓝天高远,万物的渴望在上扬
铁也会生锈,羽毛和星星不朽
隐约于时间之外的神秘尖啸
像雨的飘临,无所不在
麻雀们巴望将鹰翅抬走或埋葬
可它们不敢,切齿的诅咒
也只能躲在很远的地方
旗一样神圣,帆一样壮美
飘动或静止,天地间精神弥漫
片羽凌空,也是王者威风
最大的力量是威慑的力量
果实与歌声之上,悬剑的沉默
如圣洁的墙,闪射崇高与冷峻
没有一只苍蝇敢飞来落脚
也没有谁敢在上面钉一根钉子
用来悬挂龌龊的心情
天空失去鹰,大地也会感到荒凉
受潮陨落的目光靠什么提升?
这是九月的田野,我看见
一扇鹰翅,掩护整个金秋的进程
如果哪一天,蓝天收藏了鹰翅
一定是我们的头顶出现了又一只鹰
‖ 青春穿过那块铁
梦里一声汽笛
从太行山里,从铁岭隧道
传来
通知我:50年前的今夜
你就在这里
位置:河北涞源县赵家庄镇铁岭村
时间:1970年暮春
隧道长度:930.7米
是啊,整整半个世纪
我怎能忘记
那里塌方、哑炮、牺牲的战友、老班长的矽肺病
绿色塑料安全帽,我戴过
黑色过胶防水工作衣、笨重的大水靴,
我穿过
小轨道上的铁斗车,我推过
粉尘、碎石和排架上的滴水
埋没了我18岁的青春
多少个阴暗潮湿的日夜
我们在风枪的钻杆上掘进
那时没有盾构机,我们的决心
比金刚石钻头锋利
热血和汗水,为年轻的生命着色
铁岭是一块铁
我们的青春在骄傲地穿过
一寸一寸地突破,挺进
我们是战士,头顶的红星,身旁的红旗
在铁匠手下,铁,也是软泥
列车上的旅客呀
铁岭隧道,对于你们,只是一会儿
而对于我,却是一生
‖ 激浪飞舟
像离弦的翎箭,
像出膛的子弹,
我们的木排是一叶飞舟,
在激流里向前,向前。
奔腾的激流穿过峡谷深涧,
我们的飞舟闯过暗礁险滩,
一批批物资,一批批器材,
江水帮我们运进深山。
曾护送红军渡江的老船工,
又挥起双桨击江面,
狂风搅水波连天,
心中自有明灯一盏。
一桨点水悬崖颤,
一舟飞过银波闪,
仰首看奇峰,山花红艳艳,
迎接新战斗,又过万重山。
(我的处女作,发表于1972年第9期解放军文艺)
‖ 雪花茶
兴安岭的气候,像万花筒,
一转眼,会抖出无穷变化,
瞧,鹅毛雪,纷纷扬扬,
竟落在六月盛夏。
笑了,苍劲挺拔的红松,
笑了,亭亭玉立的白桦,
更有铺轨工地的红旗,
似一枝红梅,画中插。
连长来了,扁担颤悠悠,
挑两桶开水,满天雪花,
连声喊:“老天的盛情难却,
来,沏碗‘雪花茶’······”
可不,未待倒水,
老天就抓一把雪花碗中撒,
满满斟上一海碗,呷一口,
嘿,“味道”不比“龙井”差。
休提那临江楼赏帆饮酒,
莫道那翠竹亭对花品茶,
怎比咱大汗淋漓小憩间,
三碗“雪花茶”,豪兴甲天下。
啊,脚踏高高的兴安岭,
正是登上时代的脚手架,
为四个现代化早日实现,
我们在添砖加瓦。
六月盛夏,为何送咱“雪花茶”?
定是老天把季节排差,
——光看咱铺轨进度表上,
红箭已把十二月飞跨······
‖ 画
冬夜,像个幽默的画家,
来去无声,穿着黑色大褂,
每天清早,在帐篷玻璃上,
留下六幅从不重样的画。
战士们各有比喻,
也往往争执得不相上下——
有的说:这幅像热带雨林,
有的说:那幅像寒区冰挂。
待日上窗棂,霜花融化
一道道水痕缓缓流下,
班长说:“多像咱筑路工地,
棵棵大树,万枝银花!”
尽管每幅画各有千秋,
却都美不过我们心中的画,
正是为描绘“四化”的绚丽蓝图,
我们才以苦为荣,林海为家。
冬夜啊,你这天才的画家,
始终未绘出我们那理想的画,
莫不是正由于这个缘故,
你总是擦了画,画了又擦······
‖ 河边剪影
星期日,各有所好,
打球、下棋、上山采“猴头”······
新兵小刘啊,兴致何在?
——肩上鱼竿手中篓。
呼玛河,水清,鱼稠,
无饵也不空钩,
河滩上,脚步轻移,
水面上,人影儿走。
青石当椅背倚柳,
钩拽长线水中投,
鱼竿夹在胳肢窝,
——腾出两只手。
翻开“定向爆破法”,
昨天,有几处没啃透,
趁这会儿,膝盖当桌,
再好好抠一抠。
线儿动——鱼已上钩,
左摇,右晃,难脱口,
直拽得鱼竿颤悠悠,
看样子,好大个头。
真是“钓者之意不在钩”,
鱼竿频摇,不顾抬头瞅,
行行字,仿佛是无尽河流,
他的心之舟啊,已远游。
“是什么勾去了你的心?
注意呦,莫被鱼拖走。”
闻声急提鱼竿,忙收钩,
回头看,班长站身后。
“好家伙,星期日更忙,
想捞个‘水陆双丰收’?”
爱不够,拳头捶背鱼竿抖,
巧啊,鱼儿,笑声,齐入篓······
‖ 晨曲
兴安岭,腊月,冰天雪地。
奇寒 ,将所有水流封闭,
好吧,请水桶、扁担统统休息,
拎一条麻袋:“走,背水去······”
黎明,静悄悄,太阳未起,
鹿鸣三两声,透自远山雾里,
信手折一枝树挂,轻轻摇,
未察觉,霜花何时开上眉宇?
兴安岭上晨光早啊,
此刻在内地,雄鸡未啼,
兴许,战士早起的身影,
正浮现在母亲甜蜜的梦里。
啊,祖国前进的脚步匆匆,
战士的心,怎能不急?
每分钟都应是一级登高的台阶,
更当珍惜这“一日之计”。
背倚袋冰块,化水烧饭,
抛一缕炊烟,蘸红霞挥笔,
祖国啊,战士正站在兴安岭上,
将又一个灿烂的黎明捧献给你!
‖ 高高的午餐
高高的脚手架,
像栅栏,囚住一块天,
乳白色的云,好淘气,
常来撩帽檐。
趁小憩,放下长绳,
系上来一篮饭和菜,
铺平簇拥的云朵,摆开来,
美啊,好似瑶池宴。
伸筷子,拨开云缝朝下看,
忍不住,笑夸一声炊事员:
好伙计,手艺高,
饭菜香透九重天······
谈笑间,空饭篮儿随绳落,
抬头细觅,人影已不见。
妙啊,一条绳索上下,
提前的工期又被拽短······
‖ 夜,在北方是森林里
夜,在北方的森林里,
墨的成色,又浓了几倍,
深沉而庄重,近似于静止,
低微的虫鸣时断时续,
流萤炫耀它绿色的灯。
层层叠掩,树冠如巨伞,
测绘战士在林间露营,
只寻得巴掌大一块星空,
像悬在枝条上的夜光表,
闪耀着神秘的光。
篝火边,我仰望迢遥的星座,
眼睛与星星交递着光明。
我确信,这不是荒唐的幻觉,
此刻,该有我熟悉的或陌生的目光,
像许多探照灯,交汇在浩瀚星空。
自行车上夜班工人急切的目光,
阳台上乘凉者安闲的目光,
灯下完成作业的孩子稚气的目光,
树影下恋人们深邃的目光,
天文望远镜里那寻觅的目光······
不晓得我目光系住的这块星空,
是否也时而有目光划过,
朦胧中,我却仿佛听见:
多披一件衣服吧,
北方的夏夜,很凉······
也许,这种从未有过的满足,
今夜,会给我一个轻松的梦,
像蒲公英的种子,
借助云朵般的小伞,
飘飞着,将希望播向远方······
‖ 一条河流进了沙漠
一条河流进了沙漠,
她要用深沉的爱,
去浇灌一片死地的复活。
也许,在不远的前方,
她会消失,隐没,
但她依旧固执地流着,
以整个生命的欢乐。
一队筑路的战士,
沿着河的流向,
在行进,飘拂的军衣,
像绿荫般的云朵。
战士心中的渴望啊,
比沙漠更焦灼,
艰难地,用骆驼般坚韧的耐力,
体会着在课本上学过的两个字:
——跋涉!
一条河,流进了沙漠,
在她身影消失的地方,
战士也没有停顿,
望着这排行进的绿树,
沙漠在构思一个绿色的意境。
‖ 你牵着我的手
——写在雷锋同志逝世59周年
我不想把你看成英雄
我更想把你当作长兄
让你亲切地牵着我的手
走过我生命的全部行程
把每一步都走得行书般流畅
走得像楷书般端端正正
你那开过推土机的手
曾展开一幅春风杨柳的画卷
那手背上,有当年的伤疤
你那开过解放牌卡车的手
也把人生的方向把握成精彩的直线
那手心里,有春天般的温暖
你简单的心灵如一张白纸
让行行字迹在上面走得纯粹又结实
你的日记的记字,也是《史记》的记
在一笔一画地告诉我们
一点一滴的美丽编辑成彩虹
可以美丽一个民族的历史
你不含杂质的情感,清澈如泉
引领着几代人思想的流向
蘸着信仰和热汗,你那块擦车布
也把数不清的螺丝钉悉心擦亮
一颗颗,化作钉满夜空的星星
映照银河里的航船载着梦想远航
当我在公共汽车上起身让座
我看见你在转身微笑,阳光灿烂
多年的习惯已深入我的骨髓
浑然不觉,已到了有人让座的年龄
做一件好事,就是埋下一粒种子
无数的种子会长出无边的春天
五十多年了,雷锋
你那叠印着山川河流的手
仍在牵着我的手穿过岁月的山川河流
在红旗飘扬的风声里
走过春秋冬夏,从今天
到明天
‖ 曾经当过兵
曾经当过兵
不是一句轻松的笑谈
因为,那是一种特殊的经历
那是一种无法表达的情感
曾经当过兵
不是一段缥缈的梦幻
因为,那是一生难忘的体验
那是一种生命深处的眷恋
当兵: 是荒漠,是孤岛,是雪山
当兵,是飞机,是大炮,是军舰
当兵,是吃苦,是流汗,是流血
当兵,是忘我,是牺牲,是奉献
当兵,是高温熔炉里的矿石
出炉后成了当当作响的钢铁
当兵,是辽阔大海里的浪潮
一排排,卷起无比壮阔的巨澜
曾经当过兵
就是一种生命的机缘
曾经当过兵
就是一种永远的怀念
那是一段无愧无悔的岁月
那是一曲同生共死的和弦
不管你是富有还是清贫
不管你是士兵还是军官
无论何时何地,提起军营的日子
你都会精神振奋,青春再现
无论何时何地,说起当年的战友
你都会热血沸腾,心潮翻卷
艰苦的拉练,会使你周身舒坦
饭前的军歌,会让你浮想联翩
木板床上的整理内务
班务会上的积极发言
都会使你有久违的亲切感
夜间站哨的一声口令
病号饭时的一股温暖
都会是你渴望归队的回归线
你会永远记得接兵的首长
他把你领进军营
让你的面前一片开朗,地阔天宽
你会永远难忘同班的战友
在你身边开怀大笑,畅所欲言
你会永远记得清早出操的步伐
不管是雨天还是雪天
你会永远难忘紧急集合的军号
忙乱中出错,军衣反穿
甚至,战友间曾有过的小小不快
也成了甜蜜的回忆
离开军营时,依然紧紧拥抱
流泪的刹那,尽释前嫌
是的,光阴如箭
几年,十几年,几十年
当年的战友已远隔万水千山
是的,日月如梭
青年,中年,到老年
时光的流水冲不淡记忆的底片
军营的情景越来越清地在脑海闪回
当年的战友越来越多地在梦中出现
是怎样一种不是亲情的亲情啊
是怎样一种不是血缘的血缘
为保卫人民的幸福安康
为保卫祖国的岁岁平安
我们这些情同手足的兄弟
我们这些生死与共的伙伴
把生命中最壮丽的青春留在了军营
把成长中最美好的时光镌刻在心间
曾经当过兵
你就会一生引以为荣
曾经当过兵
你就会永远意志弥坚
江河湖海在你的血管里奔突
日月星辰在你的心灵中灿烂
没有什么可以使你屈服
艰难险阻铸就了你赤诚的肝胆
没有什么可以使你迷惘
军营岁月赠予了你钢铁的信念
让我们自豪地说 曾经当过兵
心与心相连,组成不穿军装的军团
让我们骄傲地说 曾经当过兵
手与手相牵,站在祖国建设的前沿
天南海北,我们还生活在一个战斗班
光阴荏苒,我们还置身于一个突击连
祖国啊,只要您一声号令
我们即刻跑步归队
赴汤蹈火,一往无前
‖ 老兵,我们回家吧
老兵,我们回家吧
又一年的清明节就快到了
祖国来接你们回家
60多年了,你们没能魂归故里
但你们归心似箭啊
异国他乡的土地毕竟还是寒冷的
不该是你们久留的地方
那场保家卫国的战争,硝烟早已散尽
春天来了,金达莱又开了
你们该回家了,该回家了
老兵,我们回家吧
是祖国来接你们回家的
你们牺牲时,我还没有出生
可我知道你们的故事,正如我知道
今天的生活来自哪里,国家的强盛来自哪里
正如我知道,身上的热血来自哪里
你们是最可爱的人,我最尊敬的前辈
你们却在异国的土地上
等了那么久,那么久
以至我都进入了花甲之年
才等到你们归来的消息
太长的离别,太长的等待
故乡的杏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
该有哪一瓣落进你们梦里
今天,你们就随着祖国的飞机
沿着一条白云和泪水的路
回家,回家,回家
老兵,我们回家吧
家乡的土地还是温暖的
家乡的风也是温柔的
在家里,你们才能睡得安稳
在亲人身边,你们才能入土为安
你们的心可以放下了
你们的眼睛 可以闭上了
这里是祖国母亲的怀抱啊
60多年了,亲人们 已望 眼 欲 穿
老兵,我们回家吧
我知道,你们一直都在等待这个时刻
来,请你们重新列队,一个挨着一个
像生前那样,雄赳赳气昂昂的模样
就像完成任务后载誉而归
覆盖在你们身上的国旗
是祖国母亲深情的双手抚摸
那是春天在抚摸当年的记忆
你们是不是已经感觉到
心里铺满了灿烂的春光?
老兵,我们回家吧
家乡的杏花开了
那些花瓣在呼唤你们回家
屋檐的燕子回来了
它们在等着你们回家
父母 不在了,还有很多亲人
他们准备好了祭祀的供品和泪水
等着漂泊在外的游子荣归故里
老兵,我们回家吧
离家时,你们还是新兵
归来时,你们都已老泪纵横了
60多年的思念,60多年的牵挂
你们和亲人的心情是一样的
都是为了这一天
这一天与春天一起到来了
走吧,我们回家,我们回家
回到阔别60多年的生身之地
回到祖国无比温暖的怀抱
老兵,我们回家吧
我们回家,回家
---谨以此作品献给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183108名志愿军烈士们,他们的功勋已永远载入共和国的史册!
1973年在铁道兵文工团▼

2008年在黄山▼

1975年在铁道兵文工团▼

2019年在敬老院朗诵▼

2020年在座谈会上▼

2020年在湖北潜江战友聚会▼

在武汉与外孙女依依、丫丫在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