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之博取众长精五体 翰墨独香高超艺(上)——访中国函授大学总校教授、著名书法家姚俊卿先生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博取众长精五体
翰墨独香高超艺
——访中国函授大学总校教授、
当代著名书法教育家姚俊卿先生(上)
在我的案头,放着著名书法家姚俊卿先生的一份艺术简历和几篇评论文章,当然还有长春电影制片厂为其拍摄的专题片。在一段时间里,我常常阅读他的简介、作品、专题片和部分对他的评论文章,我不由得感慨万端。我相信“字如其人”这句话,也从姚俊卿先生的书法艺术中得到了最为生动的诠释。
那是一个深秋的上午,我专门在北京采访了他——当代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首批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中国函授大学总校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书法研究生导师、中共中央国家工作委员会紫光阁画院院士姚俊卿老先生。
此后我又多次在其家中或工作室拜见姚老先生。
与当代著名书法教育家姚俊卿老先生在其家中采访时合影
就书法而言,我是个门外汉,但我愿意探究这方面的艺术,恐怕正因为如此,我与姚俊卿先生的对话就从艺术本身谈起,这也源于我对书法艺术本身的喜爱。
“书法是我国传统的艺术。汉隶的出现和成熟,标志着书法艺术发生了质的飞跃,它打破了惟有篆书一种书体的单一格局。随着汉隶的成熟发展,草书、行书和楷书也相继产生,并在相互借鉴中成熟完善。至此,便形成了书法艺术的五种书体,即:篆、隶、草、行、楷。”姚俊卿开场这样对我说。
姚先生接着说:“古人云:‘夫行书,非真非草’,即说明了行书的特征。它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
那么其特点主要有哪些方面呢?姚俊卿强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运笔:流畅自如富于变化。多采用草书的使转运笔,同时又兼收并蓄了隶书、楷书的方折,点画造型富于变化。
二是结字:删繁就简,易于辨识。行书没有规范的标准字,而是借楷书的基本造型,省略了其繁琐的笔画,却不失楷书之轮廓,书写便捷。
三是章法:气势连贯,笔意流畅。字里行间错落有致,无论有无牵丝映带,都体现出其笔意连贯的墨趣。
四是形式:书写时,侧重于楷书风格时,即称行楷;侧重于草书时,即称行草。
姚俊卿指出,历朝历代的行书精品数不胜数,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等,都是我们领悟行书真谛的最好教材。
那么从《兰亭序》如何看行书笔法的特征呢?
姚俊卿若有所思地说: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的《兰亭序》是集行书笔法变化之精髓的经典之作。纵观《兰亭序》,全篇324字,点画之间无不充满着变化。无论从起笔收笔、藏锋露锋,到使转方圆、牵丝映带,都显示其洗练、细腻、清新自然、灵动多变,和谐统一的艺术特色;行笔时,迟送涩进、提按转折、曲直纵放的巧妙变化,体现了时间与空间的节奏感,给人以行云流水般的意境美。古往今来,研习行书,多半自兰亭开始。兰亭笔法,囊括了行书笔法变化的丰富性。
在谈及章法时,姚先生说:所谓章法指的就是字与字、行与行排列组合的规律和方法,或称之为大章法(小章法是指单字的组成规律和方法)。每个字都有我们假想中的重心点,如果将字的重心点自上而下连成虚线,这条线就是字与字之间的“行气线”。正是这条无形的线,将字与字之间的关系锁定在纵向的曲直活动范围。这里包括两种情形:字与字之间的直线排列、行与行的组合规律。
姚俊卿接着讲道:章法的另一种情形——行与行的组合方式通常有平均式和对比式。一是平均式:行距基本均等,通篇章法整齐匀称。但行与行的横向关系经常是参差错落的。如怀仁《集王字圣教序》。二是对比式:其行间距离不均,疏密不同。这种行距的疏密不均,造成布白虚实变化和节奏变化,产生强烈的黑白对比。这种形式,随意性较强,适用于行草书体的风格表现。但是应注意行间的顾盼、朝揖、呼应、穿插和协调。如王铎《郑谷华山作触意之二首》。总之,以上两种行与行的组合规律,一是静态的,一是动态的。采用哪种方式,应根据具体作品而定,根据书家风格而定,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定。
姚俊卿先生生于1934年9月,中国书法家协会首批会员。现为国家知识产权文化大使、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总校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书法研究生导师、中央国家工作委员会紫光阁书画院院士、央视《夕阳红》老年书画课堂主讲。曾数十年就职于长春电影制片厂任高级字幕师,曾为电影《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沙家浜》《青松岭》《金光大道》等300多部影片设计和书写字幕,在中国电影百年暨长影60周年时荣获功臣荣誉奖;1991年调入长春大学任教授;曾于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为此展题写展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程思远到会并剪彩;2010年长春大学姚俊卿书法艺术馆、长影世纪城姚俊卿书法艺术馆落成,并分别举行揭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