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都轶事(三)酱油厂
洪国华
上世纪60-70年代,东海前线风起云涌,海军福建基地驻扎三都。沿海岸线分布的军用码头及船坞停靠着各类炮艇、快艇、登陆艇、交通艇,有时码头不够用,一些救生艇就在浅海滩上抛锚停泊。
整个军港每日军号传音、战舰启航、军旗招展、进出码头的人流络绎不绝,好不热闹!几千人的部队遍布澳区,司、政、后部队办公指挥楼、阶梯营房、大礼堂、灯光球场、让军港充满着朝气。
如此庞大的军港,备战的气氛格外浓烈,但运转起来,后勤生活保障也应配套到位,紧邻山脚下大榕树旁的部队供应站、服务社发挥着支前的作用。

我们家住在港湾的西边,附近有一个酱油厂,是专为三都岛上部队和随军家属提供附食品(酱油、豆腐、香干、千张)的部队家属加工厂,朱小宁爸爸是厂长,高海英妈妈是会计。男员工有三人,负责制作酱油(蒸黄豆、发酵、酿制、出油、曝晒)及蒸汽锅炉、点浆工作,其余员工均为部队家属。
酱油厂靠近西海岸边十字路口倚山而建,近2米高的围墙,构成了厂区的全貌,简易的厂房,布满大瓷缸的晒场、小锅炉、发酵池,蒸汽管道及长竹匾,让小院充满生机。

酱油厂的原料主要是黄豆,主要制作设备:制麴设备、酵母培养设备、发酵池、淋醋池等。
当年酱油厂生产的酱油每斤2毛5,味道鲜美,是不错的调味品,深受岛上军民的喜爱。制作日常菜肴离不开它,就连小葱拌豆腐,也少不了它的参与。
这几年电视上,有一个制作酱油的广告片,片中,产品代言人坐直升机看厨邦酱油晒场画面...,确实非常壮观。
我们那时厂的规模没有那么大,按工艺制作发酵后的黄豆,经过处理,成为过程产品,流入下道工序,盛装在排放整齐的露天大陶瓷缸内。
白天在太阳下曝晒,承接阳光的洗礼,夜晚则盖上大斗笠罩,防止夜间露水及蚊虫的侵扰。正应了广告语:晒足180天,就能产出好“酱油”。

1973年,高中毕业后,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暂时还没有波及海岛。父亲对我说:“你如今毕业了,即将走向社会,在此期间可以替你妈去酱油厂做工,一来减轻家庭负担,二来体验实践,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听从父亲的建议,我因此在酱油厂工作了一年多。
一进厂,我被分在豆腐房,跟着师傅后面学手艺,系上皮围裙,穿上胶鞋就上工了。每周五天半工作,上午工作很辛苦,与厂里的叔叔阿姨一道,要把所有的豆腐、香干、千张的生产任务完成,下午就轻松多了,主要任务就是发货。

经过几个月的实践,做豆腐的工序,我总结为五个字(磨、洗、烧、点、压)。
即将泡好的黄豆用电磨"磨成豆渣浆";将磨好的豆渣浆用“洗浆机"进行渣浆分离;洗好的豆浆用蒸汽"烧开"后装入大木桶;把石膏粉掺水按比例调好后"点浆";半个小时后,结晶的豆浆就成了豆花,然后,把成型的豆腐脑盛在固定的木框内用纱布襄好,压头上专用块石,将水"压出",形成板块状,产品就成型了。

"翻板"是豆腐成型的最后一关,将压好的成品,用一块木板放在豆腐的上部,双手举起,翻转18O度,揭去纱布,工序就结束了。要求:胆大心细,一气喝成,熟能生巧。
由于自己年轻好学,一个月后就基本掌握要领,单独顶岗。随后我又学会了制作香干、千张的工艺。接着领导调整了我的工作,上午生产豆腐,中午单独制作香干。
其工艺流程是将水烧开后,加入卤和豆干,煮沸后十几分种捞出。而后,将锅洗干净,倒入豆干,再加入酱油、八角等香料,煮沸十分钟捞出晾干即可出售。

进厂半年后,厂里发工作服了,灰色卡其布的,可好看了,配上在海军411医院当兵的姐姐帮我在上海买的银色涤确良衬衣及回力牌白球鞋,对于平时穿贯父亲补发军装的我来说,穿上这一身时装后,那心情别提多惬意了。
做豆腐的5个部队家属工,当时我称呼为阿姨,她们即勤奋又善良,工作热情高,责任心强,工作家庭两不误。
负责工艺的林师傅,技艺精湛,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又喜欢搞些小发明。如晚上泡黄豆,时间应控制在七个小时左右,为此,他制作了一个小装置,装在水龙头的开关上,用闹玲敲击锤定时(晚上十二点)撞击隔板,撞开后,接通水源,达到一定容量后,自动关闭。该发明减少了晚上配专人开水泡豆的工作量。
一年多的打工经历,虽然时间不长,每月工资仅26元,但却是我走向社会的试验田,让我体会到创业的艰辛,增长了与人交流的阅历,成了我以后发展不可缺少的助推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