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模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是工人阶级队伍中一个闪光的群体。
由于工作职责,我有幸结识了许多劳模,其中与一些劳模成为了好朋友。
我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走遍武汉青山和鄂东矿山等地区,走近劳模,讲述新时代钢铁企业劳模的感人故事,讲述工匠精神,380多篇劳模先进人物故事先后上了《工人日报》、《中国工业报》、《中国冶金报》、《湖北日报》、《武钢工人报》等报刊,还有不少走上了电视屏幕等众多媒体。
我所写的劳模先进人物都是一线工人技师和科技人员,我讲述他们的故事,可以说也是在讲述他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一)
钢铁企业每一个劳模的工作与生活,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我的体会是,写好劳模,关键是挖掘劳模的感人细节,这样写出来的劳模故事才不千篇一律,才能有个性、有特点,才能去感染广大职工与读者。
我采写的劳模先进人物,大都是以前就认识、甚至比较熟悉的。因为我经常下厂矿、到车间、进班组。即使这样,我还是秉着“七分采访、三分写作”的态度,多角度了解劳模的工作与生活以及爱好等等细节,善于抓住采访中劳模闪现的一丝丝思想的光芒、一句句朴实无华的语言、一件件看来微不足道的细节。
(二)
有一次,我在青山采访了已经比较熟悉的全国劳模、武钢矿业公司程潮铁矿采矿工肖军。1996年,22岁的肖军从部队复员到矿山,成为一名井下采矿工。从2003年起,肖军采矿年年超额完成计划,荣获武钢劳模、湖北省劳模称号; 2009年获湖北省建国60周年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劳动模范,被评为“荆楚楷模”。
尽管我对肖军的工作业绩了如指掌,但我还是从他在部队的情况和如何把部队的优良传统带到矿上井下的过程作为切入点,进行了细致的采访。得知他爱护车辆设备,就象爱护自己手中的钢枪一样。每次出矿回来,不论时间多晚,自己多疲劳,他总要将车辆全面检查、清洗一遍,确认无异常后方才回家,如同部队里每次出操回来都要将枪擦拭干净一样。平时一有空,他就洗车、打黄油,进行认真的日常维护保养。在部队养成的习惯已在他的行为中根深蒂固。
肖军为了挤出时间多采矿,他让妻子每天弄好饭菜装在保温桶内自己带到采场,从而节省了等送饭工送饭的半小时的宝贵时间,仅此一项,他每月多出近1000吨铁矿石。他的这一招,对其他的职工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他们也纷纷仿效,把饭盒带到了采场,一时间,采场上出现了如火如荼的劳动竞赛热潮。
采访完肖军,我就要乘高铁去广东珠海参加已经开始的武钢劳模报告文学创作笔会。在高铁上的4个多小时里,我用笔记本电脑写完了肖军这篇3000余字的通讯。这时,一个更好的标题从脑海里跳出来,《从“优秀士兵”到“采矿明星”》,恰好地展现了肖军成为劳模的轨迹与特点。
在这篇通讯的导语中,我写道:在矿山火热的工作和生活中,在千尺井下铲运机的轰鸣声中,在“劳模班”熏陶中,肖军凭着“优秀士兵”的气质和悟性,真干出了名堂,成为了一颗耀眼的“采矿明星”。在通讯的最后一句我写道:我们相信,明天,肖军这颗“采矿明星”会依然闪烁。
这篇通讯,在我到达广东的当天,就传给了《武钢工人报》社。第二天,就上了《武钢工人报》的头版头条。
(三)
我写劳模,同时也在写劳模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挖掘他们追求技术上的极致、质量上的完美的细节。
武钢联合焦化公司高级技师龚九宏之所以在检修岗位上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获得多项国家实用性专利,他的背后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努力探索与细节。我多次到他的检修现场、多次与他聊天,抓住他为了尽快掌握液压新设备技术,曾把师傅接回家住一个多月、先后更新换代5台电脑等细节,挖掘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我还与《工人日报》记者采访了龚九宏和他的创新工作室,写出了《乐为“智工”》的长篇通讯,发表在2014年9月23日的《工人日报》上,在全国产生了较好的反响。

叶少雄简介
叶少雄,男,大学本科学历,武钢高级政工师,先后在武钢党委政策研究室、武钢有限责任公司、武钢集团工作,曾任湖北省青年自学成才协会副理事长、武钢青研会副会长,在《工人日报》、《中国冶金报》等媒体发表通讯、论文、散文等百万余字。还作为志愿者,担任武汉园博会园长,并主编《我来了,我是园长》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