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孩子站直了做人
文/韩积蕊(山东)
常言道:男孩子嘴馋不争气,女孩子嘴馋没出息。贪吃的男孩奸馋滑懒,爱占小便宜,难成大器,难养骨气。贪吃的女孩更让人瞧不起,经不起点滴诱惑,极容易上当受骗。家长应该注重孩子的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别人给东西不宜随便接受。告诉孩子谁的东西该吃,谁的东西不该吃。从小立规矩,懂规矩,守规矩,长大后才有骨气,才能站直了做人。
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谈骨气》中不吃“嗟来之食”的故事,发人深省,流传了千百年,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此故事源自《礼记》,大意是说: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愿吃嗟来之食,才落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

中华民族是有骨气、讲气节的民族,挺直腰板做人,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哪怕是让自己饿死。那人摆出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滋味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很明显,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了人家的饭就要替人家办事。这位穷人有骨气,宁可饿死,也不看那副嘴脸和那个神气。
人,都应该有骨气,讲气节。骨气,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应有品格。著名国画大师徐悲鸿有句众所周知的座右铭:“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常言道:人无刚骨,安身不牢。有骨气的人,才能力量无穷;讲气节的人,才会志存高远。
站直了做人,才能赢得众人的尊重。有骨气,讲气节的人自古以来就倍受称赞。
屈原为报国爱民,即使沉江自溺也在所不辞。只因一颗爱国心在胸腔中跳动。他拥有为祖国放弃生命的勇气,他拥有忧国忧民的大爱,他拥有的,不只这些,还有刚强不屈的骨气,一种充满力量,充满激情的骨气!
东晋诗人陶渊明清贫如洗,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过着隐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公元405年秋,已过“不惑之年”(41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时,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去必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

人活着,就要堂堂正正,就要顶天立地,就要站直了做人。
陶渊明原本可以活得舒适,荣华富贵,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人格和气节为代价,毅然选择了艰苦但宁静而自由的田园生活。有失必有得,陶渊明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具有独特风格并流传百世的诗文。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和弥足珍贵的精神食粮。
南宋丞相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他拒绝高官厚禄,在狱中受尽折磨,宁愿站着死,决不跪着生。毅然决然,慷慨就义,唱响了一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气之歌。士可杀不可辱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信仰。这种“正气”,就是深厚的爱国情感,崇高的民族气节。这种“正气”也正是炎黄子孙的所崇尚的民族精神,这种“正气”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面对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家长要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孩子学会站直了做人,自尊自强,用笔直的脊梁撑起自己的尊严。爱国守法,遵德守礼,诚实守信。为人处世无愧天地,无愧人心,做一个拥有中华美德的中国人,做一个“大写”的中国人!



作者简介:韩积蕊,笔名寒冰。山东临清康庄人。民盟盟员,中学退休教师、山东省作协会员,聊城市家教名师,京杭书院讲师团成员,市关工委传统文化宣讲团成员,山东省“五老”志愿者、临清市老年大学古典文学讲师。擅长书法、篆刻。1988年30岁开始写作,编著六部书稿,出版三部:1990年出版《史地歌诀》1991年《新编历史歌谣》荣获地区首届优秀图书三等奖。2021年主编《家教文墨香》由齐鲁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著书立说搞讲座,举办读书报告会。为政府为百姓做公益。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凡夫易谈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陈昌文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