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精神和素质教育
汪广仁 (中国教育科学学会会长)
(2011年10月)
中国大学的精神
2003年11月20日美国《世界日报》发表社论《璩美凤“考博风波彰显大学的光怪陆离》。此事大家也许还能记起。被马采西亚和印尼拒绝入境的“话题女王”、以性爱光碟事件成为全球华人笑柄的璩美凤,报考上海第一学府复旦大学的经济学博士,经济管理理论只有40分,产业经济学只有33分,竟然被“破格录取”。人们质疑,是否“三陪小姐”“傍大款”可将成为高校的一道风景?博士学位是不是商店里待价而沽的商品?学术的地位、尊严何在?大陆学府的学术标准将如何?当然,此事因舆论的重压和指导教授的犹疑,璩美凤未能如愿。
接着又暴出了“大学之大成了扩大,且纷纷争副部级”等新闻。后来,什么审批学术、买卖文凭、无钱就别上大学、教授辞职、讲师跳楼,一连串的问题频频曝光。人们又质疑:中国的大学怎么了?中国大学的精神到哪儿去了?中国为什么没有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2005年10月,香港的《文汇报》等连续报道:刘翔免试读博。奥运会冠军刘翔免试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攻读体育管理学硕博连续课程。而且,华东师大还派遣众多高素质导师到训练现场为刘翔“开小灶”。这些报道,又一次轰动了全球。人们的评论亦颇多,什么免试读博是‘学术献媚’,什么免试读博是‘知本补偿”,什么学术腐败、学商勾结、学政勾结等等。人们既为刘翔因紧张的奥运会训练将难达到博士学位所规定的要求而感到担忧,也为华东师大这样做会损害学术的声誉而担忧。而更清醒一点的人认为,对今天的中国大学而言,大学精神为何物,恐怕已是十分遥远的事情了。在这样的氛围下,大学校长似平首先不是教育家,而首先是一个官员。且不说上世纪上半叶蔡元培、胡适时代的中国大学氛围,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初期的大学氛围,今天的中国大学也已经远远落后了。
我们姑且不对璩美凤、刘翔等人作什么是非曲直的讨论,就说一说大学精神到底是什么?中世纪的欧州,有三个机构是并列的,一是教会,二是世俗政府,三是大学,可见大学的重要和独立。大学不但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且是塑造和发展人文精神的地方。这就涉及到大学的两个基本使命:一是人类创造能力的挖掘和提升,二是人类文明的延续和提升。前者只就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而言,后者则涉及到大学对民族精神世界的关照。但在今天的中国大学,首先对人文精神的发展完全谈不上。就是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也无法达到当今世界的前列标准。“诺贝尔奖”还是个零,很令人痛心。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李约瑟之谜”,意即中国在古代曾经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为什么到现代反而无法对人类作出杰出的贡献?“李约瑟之谜”提出的恰恰是对上述教育的两个使命,即对专业人才培养和人文精神发展在中国缺失的质问。
中国素质教育的精神
世界各地的报刊,近来总在质询中国的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你们中国人到底搞的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或者兼而有之?中国学生的道德又滑坡了多少?可我们国内的报刊却总是强调:中国的素质教育正搞得轰轰烈烈,创新教育硕果累累,中国国民素质在一天天提高。且有大量的数据加以说明,比如扫盲、义务教育成果,某月某日某省又有某几个县完成了“两基”验收。可在基层的教师却每每抱怨:我们为造假好累啊!明天不知又要我们去编几个数字?就“课改”而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几乎众口一词:“改得好,改得成功!”可一到期未考试,学生成绩又落下了,学生家长怨声载道。
其实,什么是素质教育,陈独秀、毛泽东等老一辈人所讲的那种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只不过是现在改了个词而已。中国的教育不应该搞花架子,孔子的教育就不是素质教育吗?我看中国素质教育的精神,还是应该归结到陈独秀在上世纪初年讲的三句话上:1、教育要趋重社会;二,教育要注重启发;三、教育要讲究实际应用。
无论什么教育,要研究它,要去做的时候,只要方法新、精神新就可以了,并不在乎于什么科目的新。就是研究现在大家公认的旧教育,只要他方法新、精神新,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用,也是可以的。如果去研究国外的什么新教育,要是方法不新、精神不新,那也是徒劳的。教育和社会的关系很大,教育不能脱离社会。若教育只趋重于人而不趋重于社会实际,那么这样的教育注定是无用的。素质教育要注重启发,要承上而启下,要以学生为本位,要立足于我国每个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要注重用方法去发现方法。我们的素质教育要像中医诊病开处方那样,要讲究实际应用,能用丹参的就不必用红参,吃两颗山楂能解决的病没必要打吊针。教学的科目和教师也不在多,只在其有没有教授的方法和精神即可。一有新方法、新精神,就可以造就新人才。

(选自汪广仁2011年在北京中国教育家大会上的讲话,有删节修改)
附:
《素质教育与教育创新》(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NDMxMzEzNA==&mid=2455944950&idx=1&sn=ff8aa760c3794f993e7033e8c483c8da&chksm=887f0bb7bf0882a1122498719fb71f23fbfa9a40607642dfff0eae02c9cb2e8854ba757dcfb9&token=1685568641&lang=zh_CN#rd)
《素质教育 德育为首》(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NDMxMzEzNA==&mid=2455931599&idx=1&sn=a6de9e788a453930954e507b16982013&chksm=887f3f8ebf08b6987c88b3fdfcd9e2e03f4505f854609893ca48067420d18d6b26d27895538b&token=1685568641&lang=zh_CN#rd)

【作者简介】
汪广仁,男,汉族,1962年10月31日(农历10月4日)出生于中国贵州赤水。世界文化名人,世界文化交流伟大贡献奖得主,世界文化大使勋章获得者,博士、教授、院士。现任世界汪氏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教育科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教育科学》及集团公司名誉总编、名誉社长、名誉董事局主席,系中国教育学会理事、万龙素质优化教育集团终身顾问、世界华人远程学院终身教授、国际教育研究院院士、中国民办教育学会常理、中国新闻工作协会理事、全国小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常理、香港世界名人认定委员会高级专家、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常理、中国国际认证中心主任研究员等,曾任学校教研组长、总辅导员、教导主任、团委书记、工会主席、校长、省政协常委、贵州省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常理、贵州省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香港世界名人传记中心主任编审、中国教育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际教育科学文化出版社社长、中国国际教科出版社董事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中国国际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教文(北京)国际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才研究会人事管理研究中心西部办主任、南宁市汪广仁中外教科文研究院院长、中国教育科学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中国教育科学出版社社长、中国教育科学学会会长、世界汪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国际著名期刊《中国教育科学》总编,为《中国教育科学》杂志、《新世纪教育论坛》(丛书)、《中华汪氏通宗世谱•川黔滇渝相连公宗谱》等三十三套书刊副主编、主编、总编、顾问等,人称南方快速作文家、素质教育专家、语文教育家、德育教育家、教育作家、诗人、悬疑教学法创始人、香港教育家、教育编审家、出版家、家谱编修专家等,是中国教育家大会首位倡议发起人,主要致力于国际、国家的教育及书刊的研究和编审工作。2021年6月27日荣获第四届世界文化交流伟大贡献奖,世界文化大使勋章,其个人肖像、杰出成就译编2021中英双语版《世界名人录》(综合卷•教育卷)。


【林静转自《汪广仁教科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