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花千树 脑际星如雨
——洛阳首届“玄奘论坛”诸般体会
作者 王祝鹏
8月15日,我有幸随各位老师赴洛阳师范学院参加了2022年洛阳首届玄奘论坛,真实感受是收获。汇报一下收获。
( 在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办公楼前集体合影留念)
(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后,洛阳市玄奘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晋银峰执论)
笔记挂一漏万匆匆记了六页,多是关键词和核心观点,聆听了徐金星大师对河洛文化以及玄奘文化的研究;聆听了董老师对洛阳市玄奘文化研究会的总体定义,对玄奘文化的解读、玄奘精神的诠释;也听了各位学者对玄奘文化领域的心得;藉此也看到了学会的正规,学术之严谨。作为亮色,从洛师领导发言也领略了洛阳师范学院对洛阳文化事业的热爱和支持。之所以得出以上这些感受,是因为每一句背后都有实实在在的知识收获。抛开摄像记录正业,我应该算是抽空认真听了全程笔记了全程的。
(洛阳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宋文献讲话)
列一些深刻印象的(实际上所有人讲得都很深刻,因为实际全程记录了,每个人的都记录了很多),例如洛阳师院的第二十四桥,文化星座周南驿,玄奘精神的执着要义,玄奘的“携书归国”留学风范行为堪称留学典范,万世师表,玄奘的国内游学,玄奘的故乡情深,《智慧小玄奘》的牛刀小试,圣教序的解读,玄奘高昌国诸多意义,玄奘西行的六种意义,新伊滨新洛师的“万安揽胜一水绕城”,“玄奘现象”的提出,玄奘与汉传佛教,玄奘传说的传播,唐代河洛地区驿路交通,玄奘文化研究的多学科方法,河洛文化与玄奘文化研究的成果普及。

(著名学者中国玄奘研究中心副主任徐金星、著名学者中国玄奘研究中心秘书长洛阳市玄奘文化研究会会长董煜焜分别作学术报告)
我想洛阳首届玄奘论坛当然应算硕果累累。而就我个人而言,聆听过程则是碰撞出了十几个火花,有些是具体而实在的灵感,已沉入大脑为共同的见解想法,即为共识;有些是转瞬即逝的,来不及记录,但不必惋惜,因为按照经验,未来在读及相关方面时,终将会重新浮现于大脑,且愈加具体和清晰。这是符合思维认识学习规律的。
(洛阳市社科联四级调研员、《洛阳月谈》主编宋宏伟讲话)
总之,论坛发言是精致简洁严谨的,就像论文的摘要,简约而不简单。这将有裨益于我在学习研究玄奘相关方面加深认识和领略更多别具一格的视角。回想当天收获,这种求知上的感受愉快而微妙,是胜读十年书的速效量变,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跃升奇遇。
(参加论坛的刘青晓、崔佳星合影)
不由想起菩提祖师座下一众弟子中,那只猴子听着讲课手舞足蹈的模样。天华乱坠,本义就是讲学精彩,大脑意识海的真实,是真实而具体的幻像。这是玄奘更加熟悉的感觉。玄奘在《金刚经》中用汉语作喻,阐释了认识论这个抽象的认知过程: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反观后世诸家对此一名句的解释,是否陷入穿凿附会、掺杂众多具体的无关因素。暂不予置否。
星坠木鸣,天行有常。先秦圣贤荀子希望以唯物主义来代替唯心主义研究自然万物。就玄奘而言,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是博物学、地理学的典范著作;玄奘的其他翻译著作,也蕴藏了逻辑学、认识论和大众哲学。或许玄奘的平生经历以及著述还有更多唯物主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唯物主义内容不为人注意。我很认同并遵循洛阳师范学院宋红伟书记提出的从多学科角度专业研究玄奘的意见。那么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分科治学,可能是科学开展玄奘文化研究的基本前提或说常识。东风花千树,脑际星如雨。是为记。
(2022.08.17)
作者系偃师融媒体中心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