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手记
作者 曹立萍

作者简介
曹立萍,笔名谷雨、池中一萍。云南财贸学院货币银行学专业毕业,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方向在职研究生。高级经济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私人心理顾问。2001年参加云南省首届心理咨询师培训并取得心理咨询师执业资格,2002年开始从事心理咨询至今。曾受聘于原昆明陆军学院昆陆医院心理精神科心理咨询室主任咨询师;2008年都市时报“心理访谈”栏目特邀心理专家、生活新报心理健康栏目主编。2010年出版心理咨询案例著作《心理咨询师手记》。2015年自创“自体反馈心理调适法”并在全国心理干预大会上做论文报告。心理咨询个案达10000小时以上。数十篇心理健康论文及科普文章散见于国内报刊杂志。现为云南省社会心理学会理事、云南省老干部诗词协会东华分会会长,云南凡美心理健康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凡美微微文学社“文化艺术与心理健康”主编。
………………………………………
***********************************
心理咨询师手记 连载2
我的儿子是多动症吗?
来访者:
宝宝(化名),7岁,男,小学二年级
宝宝妈妈,35岁,公司职员
初次来访时间:2005年10月24日下午3点
咨询次数:1次
咨询地点:凡美心理工作室
一个男孩的妈妈在电话里急切地说怀疑自己的孩子得了多动症,不知该怎么办,请我一定要帮助她。我请她带着孩子来咨询室面谈。
初次见面,母子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妈妈年轻时尚,但一脸的焦虑和紧张,眼神中含着忧虑和渴望。儿子与妈妈则相反,一副满不在乎的表情。一进门,我就注意到,这小男孩长得虎头虎脑,两个眼睛又黑又亮,挺机灵的。皮肤有些黑,一看就让我想起电影《小兵张嘎》里的那个顽皮又聪明的小张嘎。我问他叫什么名字,他大声说叫宝宝。这宝宝才刚坐下,看到柜子里的沙游戏模具,马上就站起来问我他可不可以玩。我同意后,便自己去抓了一堆下来摆弄起来。正像他妈妈在电话里说的很好动的。
由他自己玩,他妈妈就和我谈起了他的情况。妈妈说,宝宝今年才7岁,已经上了二年级。学习成绩中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有时东张西望,有时会发呆,有时完不成作业,不仅成绩不好,在家还不听妈妈的话,顶嘴、逆反。老师说是多动症。妈妈为此很着急。到过其他心理咨询机构做过心理测试,智力正常,铅中毒测试无异常,身体检查无疾病,做过几期感觉统合训练但没有明显的效果。妈妈自己也买了很多心理学的书来看过,还是没有办法。他真的是多动症吗?
宝宝确实是好动的。从进门就没停过,拿着汽车跑来跑去,还不时地问我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我用
一个检测儿童多动症的量表对宝宝进行测试,结果只有少部分症状,但未达到可以诊断为多动症的充足条件。
我给宝宝讲故事听,一边讲,一边观察他。在听故事时,他的注意力很集中,目不转睛地看着我,显得很专注的样子。故事讲完后,他还能提出问题来问我。
我问宝宝在学校会向老师提问吗?
他说:不!
考试考得怎么样?
不好!语文90多分,数学才80多分,太差了。
谁说你太差了?
妈妈!
喜欢上学吗?
喜欢!喜欢上语文课,更喜欢上体育课。
为什么喜欢体育课?
可以运动呀,我爸爸也喜欢运动!我妈妈就不喜欢我运动,也不喜欢我爸爸运动。
为了进一步观察和了解宝宝,我对宝宝说:宝宝,你愿意在沙盘上作一幅画吗?他说愿意。
很快,宝宝在沙盘上制作好了他的作品。一条环绕沙盘的不太宽的路上,跑着一串小汽车。路边上有加油站、汽油桶、电话亭、中间一块空地上停着飞机。飞机周围是坦克、大炮和许多拿枪的兵。从整个沙盘的布局来看,思路清淅,不仅有条理,还很周密。他解释说,汽车是运输物品的,汽车在加油站可以随时加油,司机有事可以给家里打电话。民航客机里坐着人,那些坦克、大炮和兵都是保护飞机的安全的。我注意到一辆汽车的车轮全部陷入沙里,有一小块石头挡在了一辆车的左前轮上。感觉到他的不安全感是明显的。他的障碍是怎样形成的呢?就在我观看着宝宝的沙盘时,宝宝又开始了新的创作,他把喜欢的所有模型都拿了下来放在沙盘里,里面放不下了又放在外围。零乱不堪的局面,一下把原来的一幅完整的作品破坏了。这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我问他,这样是不是太乱了。他说是的,我们家就是这样乱的。我注意到妈妈有些不好意思。这时,妈妈开始大声制止儿子乱摆东西,儿子不听。我问儿子,平时是不是不听妈妈的话。儿子终于把对妈妈的不满发泄了出来:我就是不想听她的话,她一天到晚都在打击我,说我这不好那不好,我哪样都不如别家的娃娃好。我听话也不好,不听话也不好。我干脆就不听话。我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可能是关键的因素。
我对妈妈说,一个7岁的男孩上40分钟的一堂课偶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很正常。这孩子好动是不假,但好动不等于就是多动症,他并不是不守规矩的,他在咨询室里,要拿什么都会先征得妈妈和老师的同意才会动手。而且他的动作很协调,灵活,反应快速,没有破坏性或过于偏差的行为,语言表达流畅,还懂礼节。而在学校老师的评价差,可能是相对成绩好的同学而言,他的表现不如别人理想。也可能是学校环境适应的问题。 如果说,孩子有些不良的习惯影响到成长进步,那么需要咨询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
没想到妈妈这时激动起来,一下子说了很多话。说自己早就知道家庭有问题。说到孩子的父亲,流下了眼泪。原来他们夫妻俩的性格各不相同。自己个性很要强,从不甘落人后。在外面事事争先,对家务却不擅长,家里的摆设也确实很零乱。在儿子的学习方面要求很高,不能比别人的差,如果听说隔壁邻居的孩子成绩比儿子成绩好,回家就要责备儿子。学校老师一旦反映什么情况,儿子回家就要挨训。丈夫在妻子的眼里则是一个“不求上进”的人,文化低,除了上班,对家庭的一切事务都不操心,对儿子学习也不管不问,认为顺其自然发展最好。妈妈对爸爸很失望,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可是却发现儿子很多地方都像他父亲,于是又把对父亲的不满情绪转移到儿子身上。
经过1个多小时的谈话,咨询师帮助妈妈逐渐认识到,自己在与丈夫相处和对儿子的教育方式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又急于求成,特别是把对丈夫的不满投射到孩子身上,妨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 我告诉妈妈,要改变儿子的现状,首先妈妈要做出调整和改变。第一,改变对儿子包括对丈夫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而以肯定和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他们的优点。这样的好处是,调动起丈夫对家庭教育承担责任的积极性,在孩子面前有意地树立父亲的形象,他会更多地与自己配合起来共同完成对孩子的教育,夫妻间的分岐减少,调节好夫妻感情,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安宁的家庭环境。在此基础上,对儿子进行积极的引导;第二,对丈夫、儿子,包括自己都不要抱有不切合实际的期望。这样很容易产生不满情绪,这样的情绪对自己是一种伤害,对丈夫和儿子也会造成伤害。容易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这就是儿子逆反,不听话的原由;第三,对孩子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作为家长,要相信他是想做好的,要理解他的难处,体会孩子的心情,多给予孩子精神上关心、帮助和鼓励,让他感觉到父母对他是信任的,从而增强信心去克服不足,逐渐培养好的习惯和优良的品格。
妈妈表示为了孩子愿意尝试改变自己的认知,调整对孩子以及丈夫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
咨询后记
宝宝是一个天性聪明好动的孩子,妈妈的过度紧张使他也感到压力。因为来自妈妈的压力过大才会与妈妈对抗。妈妈的过于追求完美,爱与他人攀比,把在丈夫那里无法实现的期望强加给孩子等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和孩子都形成了压力,也使她无法对孩子的表现感到满意。总觉得孩子有毛病,而且毛病和那个令人失望的丈夫一样。既然自己无法改造丈夫,那就改造孩子。结果却是:把一个原本健康活泼的孩子改造成了一个“问题孩子”。在这个案例中,我想无论是宝宝的妈妈还是其他孩子的父母都可以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一、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有个体差异的,不会每个孩子都有一样的表现,一定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去比高低,这样会把孩子比得更差。二、孩子有行为方面的偏差,比如有些不良的习惯,我们家长担心着急,想帮他变得更好都是好的心愿,但是我们必须找到恰当的方法去帮助他才会有效。三、当我们感觉孩子的发展并非我们期望的那样理想时,不能一味只是指责孩子不努力。而要检查一下,对孩子成长的预期是否符合他的客观实际。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潜能,因势利导,才能使他成长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