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苇 塘
文/王永吉
最近读书,偶然看到了一首诗,是唐代诗人司空曙的《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诗人清新自然的语言,真切恬美的意境,一下子勾起了我对故乡的回忆:一个有山有水有树林的小村;村后那片有花有草有野鸭水鸟的湿地;尤其还有那塘水清清,水草丰茂,青纱帐般的芦苇荡……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记忆中那片苇塘在村子的北面二、三里的地方,当时只知道人们都习惯称它“大苇塘”,听老辈人讲苇塘最大时候有二、三百亩,我印象中也有百多亩的样子,感觉很辽阔,一望无际。每逢夏日来临,大苇塘是最美最迷人的,水光潋滟,碧波荡漾,苇巷纵横,沟叉连通,疯长的芦苇杆挺拔俊秀,有点像南方那竿竿细竹,节节向上;叶子嫩嫩的,长长的,尖尖的像剑一样,直指蓝天;一片片,一簇簇随风摇曳,婀娜多姿,生机勃勃,满眼的绿。如果是清晨站在苇塘边,迎着旭日看塘面水气升腾着薄雾微烟,飘飘缈缈,朦朦胧胧,如一袭轻纱,一首小诗,一轴水墨丹青,着实的美……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村子里的孩子常常结伴到大苇塘玩,洗澡,嬉戏,打水仗……,那个年代也算是最奢侈的儿童游乐场所;年龄稍大一点的少年,可摇一叶小舟,穿行于弯弯曲曲的苇巷中,到芦苇荡的腹地拾鸟蛋,下套子套野鸭和长脖老等(灰鹤),下“卡篮子”(一种简易捕鱼工具)捕鱼,采香蒲。香蒲是一种水草,是造纸的好原料,叶称蒲草可用于编织;花粉可入药称蒲黄;蒲棒蘸上柴油在元宵节时用于“撒灯”(一种民俗)照明,刚抽穗时可食用,我也吃过,有一种淡淡的香味。
(图片来源于网络)
秋天,大苇塘别有一番景致,也十分热闹,芦苇叶子颜色开始转黄,芦花开始抽穗,远远望去一浪一浪的涌动,很像成熟的麦浪;一群群准备迁徙的大雁,鹭鸶,灰鹤栖息在水边,或嬉戏,或濯羽,或在浅水中觅食小鱼儿……;有几位老人悠闲的坐在苇塘边垂钓,安祥的欣赏着眼前的景致;几位年轻的村姑,划着小舢板缓缓的荡在水中采菱角,鸡头米(芡实),不时传来欢快的笑声……每当斜阳夕下,落日的余辉把大片苇塘涂抹上了一层锦缎般的金色,塘水镜一样的平,风吹着苇叶飒飒的响,仿佛喃喃低语,平添了些许的恬静……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到暮秋,芦花开始飘絮,毛茸茸,白茫茫的“芦花雪”漫天飞扬,一样的好看,迷人,令人叹为观止。唐朝诗人罗邺有一首专门咏芦花的诗:
如练如霜干复轻,西风处处拂江城。
长垂钓叟看不足,暂泊王孙愁亦生。
好傍翠楼装月色,枉随红叶舞秋声。
最宜群鹭斜阳里,闲捕纤鳞傍尔行。

生动细致的描绘出一幅深秋时节江风习习,芦花红叶,飞鹭闲翁的优美画卷。吟咏着古人的诗句,便恍若看到了家乡的大苇塘,便想到了芦苇,物与人同,芦苇是有生命的,性格坚韧不拔,生命力极为顽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对它真实的写照;芦苇是有情感的,深知自己势单力薄,总是团结自己的伙伴,相互依恋,簇簇的生,片片的长;芦苇是有灵性的,它深知要感恩赐予它生命的泥土,给予它呵护的人类,滋润它成长的水塘,它置身沃土,永远也不会忘记自己的根……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王永吉,男,笔名小溪、晴空一鹤。中石油吉林油田退休干部。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北京西山诗社、紫禁文学社社员,签约诗人、作家。作品见于《诗刊》、《中华辞赋》、《中华诗词月刊》、《中国诗词》、《长白山诗词》、《农民日报》、《松原日报》,《吉林石油报》等。有作品被《中国当代诗歌大辞典》收录,出版有诗集《怡情山水间》,诗词集《松溪鸣鹤集》。其中《松溪鸣鹤集》一书曾获吉林省松原市政府最高文艺奖-----第五届查干湖文艺奖。
【老丫文苑 :创始人】
陈艳丽,女,汉族,吉林松原人。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华夏诗词文学社:社长主编》江南诗词协会会员。作品有诗词、散文、小说《老丫》。经常发布在《江南诗絮》《都市头条》《北方都市文化》《松原日报》《松花江》《温馨微语》《艺苑百花》《大江诗社》《巴马文化社》《中国爱情诗刊》《花花上酸菜》等报刊与微信公众平台。



金牌主播朗诵热线:
传奇: 13436847700
智昊:13756148336
阿桂:13943822385
天乐:13991678287
(备注: 作者可以选择您自己喜欢的主播老师为您朗诵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