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爱如母
花垣县 石英伯
1964年7月27日,我领到由杜松秋校长和张志怡副校长签发的湖南吉首民族师范学校的毕业证书。59年过去了,当年毕业时20岁的我,变成了耄耋老人。每看到这张珍藏多年的毕业证书时,就唤起了我的无限思念。
师范学校是教师的摇篮。吉首民族师范学校肩负着培养品学兼优、热爱教育事业的小学教师的光荣使命,多年来为湘西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特别是涌现了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
1961年7月,我由民乐附中毕业考取了湘西第二民族师范学校(简称第二民师或茶师),在第二民师就读一年。1962年7月,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指导下,第二民师并入了吉首民族师范学校,我成了吉首民族师范学校的学生,编为中32班。1962年9月至1964年7月,我在碧波荡漾的峒河畔、金桂飘香的鳌峰上求学两年。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年,但我切身感受到:老师们认真履行传道授业解惑职责,教学严谨,一丝不苟,诲人不倦,为让每个学生学得知识倾尽全力。其中,让我最为感动的是赵镇畿老师。
赵镇畿老师教我们班的语文,他教我们习作特别严谨细致。我在一篇《农村是广阔天地,在那里大有作为》的习作中批评那些不愿去农村的错误思想,有这样一句话:“然而他们的思想嗅得多么难受”,“嗅”是错别字,按赵老师要求自己改正,结果又改成“溴”,再次改成错别字,赵老师再次检查作业时又发现改错了,在旁边打了“X”,写了正确的“臭”字,要求我在旁边写24个“臭”字,我照办了。赵老师在审阅新的习作之前又再次检查正确的“臭”字是否写了,直至达到要求为止。这篇习作原评80分,因错别字扣一分,改评79分。一个错别字赵老师三次检查,严格要求让我懂得做学问必须认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不论写汇报材料,或是写调研文章,都注意用字用词,对不懂的字词都在词典查找,避免用字词方面的错误。在修辞方面赵老师也特别细致指导,在这句话的得字后面加上“令人”二字,使这句话变成“然而他们的思想臭得令人多么难受”,“令人”加重对错误思想的批评,让我懂得修饰的字词用得恰当会使文章更加生动。我在另一篇怎样看待小学教师这种职业的习作结尾有这样一段话“有的人认为小学教师工作又辛苦又麻烦,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那就意味着他不愿意把自己的力量献给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愿意这样做的人是什么人呢?只知道吃喝玩乐,不愿意从事辛苦的劳动这又是什么人呢,当然只有那些唯利是图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才会这样做”。赵老师审阅后写了这样的评语:“最后几句激问,又加一句锁紧,使文章止于所当止,没外加尾巴,这是妙笔。可惜错别字太多”。这篇习作有四个错别字,由于改对了,本应扣四分就不扣了,被评85分。赵老师的评语肯定我这篇习作的成绩,又指出这篇习作的缺点,让我悟出一个道理:不论是写文章还是做工作,不要一看到成绩就忘乎所以,更重要的是看到缺点或错误,只有不断克服缺点,糾正错误,才能不断前进。几十年过去了,读过的教科书,做过的作业本都已丢失了,唯独那本有十篇习作的作文本保存至今,里面有赵老师批改作文的评语和批注,留下老师的嘱咐,留下老师的爱,留下老师望自己学子成龙的心愿,并以此来鞭策自己。
吉首民师的老师们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特别关心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解决困难。1962年9月,我去上学,由于家底薄,没有棉衣,带去一件又薄又旧的棉衣也是亲戚送的。寒冷的冬天来了,寒风吹得我瑟瑟发抖,手背长了冻疮,还坚持上课。一天,我在教室上自习,教思想政治课的幸昌文老师到我们教室巡视,走到我的旁边,摸了摸我的身上,问我:为什么没穿棉衣?我回答穿了,就是这件。幸昌文老师看见我没有棉衣,就回家把自己的呢子大衣拿来给我,并亲切地对我说,把这件衣服穿上,不要冻着,一定要把学习搞好。这件呢子大衣我穿了一个冬天,直至放寒假才把呢子大衣还给幸老师。在那缺衣少食的年代,幸老师把自己御寒的冬衣给我穿,让我顺利完成学业,这不仅是师生之爱,这是母爱,就是这种无私的母爱让我渡过寒冷的冬天,我终生铭记。
1963年又是一个寒冬来了,家里仍然没有能力为我缝制过冬的棉衣,我依旧带那件单薄的旧棉衣上学。冬天,我与同学们在教室上自习课,班主任赵老师来班上巡查,走到我旁边,看见我身上的冬衣太单薄,摸了我的身上,很关心地对我说:你没有棉衣过冬会影响学习,你写一个申请助学金的报告给我,由我向校领导汇报,请求学校给你困难助学金,你再要家里想办法凑一些,这样合起来缝制一件棉衣过冬。我按赵老师的嘱咐办了,学校给我解决助学金,家里又凑了一点,我缝了一件新棉衣,不仅让我渡过了寒冬,完成学业,毕业后还穿了几年,师爱如母,我怎能忘怀。
母爱还体现在子女外出时,父母向子女反复交待注意事项,希望子女一生平安,工作顺利。恩师也一样,毕业了,离校前我向赵老师和谢礼主任道别,赵老师在我的笔记本上題词“把高度的共产主义革命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统一起来,在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锻炼成长,为党建立功勋”。谢礼主任题词“高举毛主席思想红旗,以阶级斗争生产劳动为纲,永远当冷静的促进派”。赵老师是我的班主任,谢礼主任是学校的教导主任,主管教学,他以我们班为联系点,调查研究指导全校教学,我是班上团支部书记,他俩对我的优缺点了如指掌,知道我还很幼稚,还有些放不下心,于是,赵老师嘱咐我“在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锻炼成长”,谢礼主任嘱咐我“永远当冷静的促进派”。这使我想起一件事,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全校大扫除,我们班干部分工:一部分带队打扫教室,一部分带队打扫寝室,一部分带队打扫清洁区。大扫除结束后学校组织检查,指出我们班的男生寝室清洁卫生未搞好,受到批评,要求重新打扫。赵老师召集班干部在男生寝室开会研究重新打扫的方案,我在会上动气批评负责打扫男生寝室的班干部,弄得大家都很尴尬,最后是赵老师来收场。事后赵老师找我谈话,问我为什么生气,我说我们班从来没有受到学校的批评,这次受批评很没面子。赵老师教育我,以后遇到这种情况不能动气,要冷静下来,心平气和地与大家研究解决办法,才能团结同学,把事情办好。谢主任和赵老师知道自己的学生有工作热情,但缺乏冷静思考问题的头脑,还不懂得遇到急事难事要冷静处理,还需要加强锻炼,还需要提醒。他俩的题词指出自己的短处,“冷静”是很好的嘱咐,很有针对性,影响我的一生,后来我走上工作岗位特别注意冷静处理遇到的麻烦事情。
在母校求学两年,在人生的历史长河中也只是一瞬间,可是那一瞬间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时间随着历史远去,在消逝,但母校,恩师的深情让我无法忘怀,他们的音容,他们的教导,他们的关爱,他们的嘱咐,和母亲的爱一样,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母校,我永远的母亲。

上图: 石英伯先生与狂沙(施将维)合影(拍于2022.8.16)。
上图: 作者石英伯先生近影(摄于2022.8.16日)
下图:石英先生散文《师爱如母》于2022年9月8日《团结报》(兄弟河)专栏发表。

下图: 作者石英伯的恩师86岁的赵正基,网名峒河居士(吉首大学教授)近影。

下图: 作者石英伯的恩师86岁的赵正基,网名峒河居士(吉首大学教授)近影。

下图: 作者石英伯的恩师86岁的赵正基,网名峒河居士(吉首大学教授)近影。

下图: 作者石英伯的恩师赵正基(吉首大学教授)夫人近影。

下图: 作者石英伯的恩师赵正基(吉首大学教授)身穿红军服饰近影。

下图: 作者石英伯的恩师赵正基(吉首大学教授)身穿红军服装近影。

下图: 作者石英伯的恩师赵正基(吉首大学教授)与家人野炊。

下图: 作者石英伯的恩师赵正基(吉首大学教授)与家人就餐。

下图: 作者石英伯的恩师赵正基(吉首大学教授)与家人打麻将。

下图: 作者石英伯的恩师赵正基(吉首大学教授)给年青时代的石英伯毕业题词。

下图: 石英伯先生在吉首民师读书时的作文本。

下图: 赵正基老师为石英伯先生在吉首民师读书时批改的作文。

下图: 赵正基老师为石英伯先生在吉首民师读书时批改的作文。

下图: 吉首民师教导主任谢礼老师为石英伯先生在吉首民师读书时的毕业题词。

下图: 作者石英伯先生近影(拍于2022年8月16日)。

作者简介
石英伯,网名三木居士,1944年出生,苗族,中共党员,湖南省花垣县人,退休国家公务员。
吉首民族师范学校(现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毕业。原任中共花垣县委副书记、花垣县人大常委会主任,2004年退休。现为花垣县诗词楹联学会顾问。擅长写散文、游记,热爱古典诗词,有作品在多家报刊发表,著有散文集《款款苗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