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无泪慰情深
1987年映山红盛开的5月,一个离别故乡38年的游子带着夫人回来了平江。他曾率领39军出国抗美援朝,打出了军威国威,被美军称为“最可怕的中国人。”他的夫人是新四军老干部,周总理称她是“航空母舰”,毛主席赞她是“母亲英雄。”他们是开国中将吴信泉和夫人俞惠如。
一
吴信泉将军1987年5月4日由湖南省军区司令员、党委书记蒋金流陪送回到平江县。5日上午,吴老将军和夫人俞惠如在县委副书记戴开发、县老干局局长傅依民的陪同下,乘车前往县城东郊平江起义旧址天岳书院。
天岳书院这座古老的建筑,是许多开国老干部、老将军、老战士心中的圣地。1930年7月 ,彭德怀率红三军团将士在此地召开纪念平起义两周年和打长沙誓师大会。吴信泉和许多热血澎湃的青年这时加入了红五军,开始了他们为中国革命建功立业的战斗生涯。
吴老将军一行从旧址大门进去,经过小花园进入正厅堂屋,瞻仰了彭老总住房。在彭老总的遗像前,老将军注目凝思,对随行的人讲:“我参加红军就在红五军三师九团二连,从中央苏区到长征路上,一直在彭老总领导下的红三军团战斗,后来去朝鲜又在彭老总的指挥下作战。彭老总为革命赤胆忠心,居功至伟啊。”
往西边原士兵食堂是平江起义资料陈列室。吴老仔细观看了介绍平江起义史实的文字图片,最后在一尊用大松树挖空、箍上铁圈制成的土炮前,停住脚步。他对随行的人讲:我们当年参加二月扑城时,攻城的农军就用过它。那时放炮因河面太宽,弹药打不到对岸城里去,杀伤力不大。但还是大壮声威,对城内敌人震慑很大。他感慨地说:“看到这尊平江农军制造的松树炮,真是感慨万千。我国火炮武器的发展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这松树炮也是我党领导革命武装斗争从无到有 ,由弱到强的见证啊。”

1987年5月5日吴信泉(右一)和夫人俞惠如(左一)与石膏板厂负责人交谈。王幼飞摄
下午,吴老将军夫妇到县城关镇参观。他们走进烈士公园,浏览环境后,在高耸的烈士塔前驻足。他对夫人介绍说:“平江县是革命老区,红军的摇篮,牺牲了很多人。我常想起同参加革命牺牲了的伙伴,心里就难受,应当永远纪念他们。”他拉着夫人在塔前留影。随后去到白玉扇厂、石膏板厂参观。

1987年5月5日吴信泉(中)在平江县石膏板厂察看石膏新板样品。王幼飞摄
第二天吴老将军回长寿老家。上午到达长寿街,在区机关食堂吃午餐。午饭后吴老将军去到上市庙亲戚家。南桥乡原人大主席邓正根,母亲是吴信泉妹夫的妹妹。他讲,那天吴老将军在区上吃了午饭后,老俩口只带了个警卫秘书,来到我家里午休。他一进来看见我家做了红砖新楼房,对我母亲胡灼华说:“灼妹子,你们做的这幢新楼房好啊,又宽大又漂亮,比我在北京住的房子好多了哇。”看到做了新屋,现在生活好过了,很高兴。

吴信泉俞惠如夫妇与孙女吴如然(右一)及丈夫李新(左一)儿子合影
吴老将军在平江的大儿子吴庭生一家有四个子女,儿子吴文卫和女儿吴自然、吴如然、吴朝平。大孙女吴自然回忆,爷爷回来后,我从湘潭赶回,与弟妹一路陪同爷爷回到长寿街。那天下午突然下起雨来,乡村小路泥泞路滑,爷爷他们去到原桂桥乡楼下村的老家,祭拜了祖父母等亲人坟墓。随后又去到大口段乡的浊江村,看望了他的妹妹吴美华一家,傍晚才回到县城。居住县城的二孙女吴如然说:爷爷、奶奶那年回来,早就要我联系吴家亲戚,安排相聚接待。爷爷奶奶特别与我们小家三个合影留念。
二
2019年春节期间,我找到吴老将军大儿媳袁爱香和大孙吴文卫的住地,听他们讲起吴老将军的家世:吴老将军1912年3月生于平江县长寿区桂桥何家段楼下村。1926年吴信泉参加了农民协会,1927年参加赤卫队,1928年持梭标参加二月扑城暴动,1929年参加配合红五军攻打长寿街,由此成为地主土豪的眼中钉,遭遇挨户团追捕,逃进了深山。1930年5月,红五军回师平江攻克县城,吴信泉与一些赤卫队员回来参加长寿地区群众庆祝游行。不料,一天夜里,挨户团又闯进吴家来抓捕,他急忙翻墙逃走,和几个赤卫队员跑到县城去参加了红五军。8月中旬,红三军团攻克长沙,后撤退出省城,返回平江县长寿街休整。吴信泉的父亲得到消息,立即跑到长寿街找儿子。他一看到儿子激动得说不出话,只是双泪直流。吴信泉也流着泪,嘱父亲多保重,承诺“到革命胜利了,一定回来看您。”
吴信泉征战在外,时时思念家乡的父母亲人。1949年冬,吴信泉任39军政委,率部驻扎湖北汉口休整。他想到武汉南邻湖南,隔平江县不远,便请假回老家探亲。报经上级批准后,军党委还特批他200元回乡旅费。吴信泉特地买了粮食、食盐和棉被、衣服等紧俏生活物品,和夫人俞惠如带着二女儿一起回乡探望父母。他怕途中遇到土匪,特带了十几个战士,开了两台缴获的美式汽车上路。这是吴信泉解放后第一次回乡,他没有忘记当年与父亲的约定,一路风尘赶到平江桂桥的楼下屋老家。一敲开家门,走出来迎接他的是跛腿的哥哥吴甘泉。吴信泉急切地问哥:“父母亲呢?”。哥哥说:“都去世了。”吴信泉惊愕了。哥哥告诉他:“那次父亲从长寿街看你回家后,就被挨户团抓走了,严刑拷打,被折磨得差点死了,从此得了病,常常不吃不喝。有一天,他将瓷碗咬破吃下肚去,瓷片扎破了胃肠而死,母亲受到打击,不久也病逝了。”革命胜利了,父母亲死了,兄长残疾了,妹妹做童养媳去了,前妻和儿子避难逃走他乡了。吴信泉难以接受这家破人亡的残酷事实,他悲泪横流,跑上山去在父母亲的坟茔前长跪不起,嚎淘痛哭。俞惠如曾对亲属说:“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这么伤心大哭,看到他泪流满面。此后,再也没有看到他哭过,没有流过眼泪。”
袁爱香讲,爸爸去当红军时已在家结婚生子了,原配夫人叫方雪梅,都喊她雪干娘。家里被喊作“匪属”,国民党兵、清乡队、挨户团,轮翻来家里捉人,将父母、老兄都抓去拷打,父母被折磨病死了,老兄落了残疾。雪干娘几次被抓住,还受过“吊边猪”、踩杠子。她只好带着伢崽逃进山里避难,讨饭流浪。爸爸在外听说平江好多红军家属被杀,得不到家人音讯,以为她不在人世了,10多年后结了婚。大儿子病世后,孙辈都在外工作,桂桥楼下村老家没有嫡亲的人了,爸爸仍时常对家人叨唠说:“想回平江去。”
吴老将军那年回到北京后,几次接到家乡邀请参加平江起义纪念活动的请柬,心已神往,身体不充成行。他几十年征战沙场,多次负伤,病痛满身。加上文革运动中遭残酷批斗折磨,落下严重心脏病,频繁发作,多次被送进医院抢救。这位在战埸上叱咤风云,曾令美军惧怕的虎将,常朝向南方,远望当归,悲歌当泣,岭树难遮思念重,将军无泪慰情深。他应邀为家乡的《平江英烈传》题词,写下《忆诸多无名烈士》,寄托怀乡思亲之情:
征战南北与东西,诸多烈士未留名。
血染沙埸身许国,为民造福最忠诚。
天师难谱忠魂曲,雕工难琢此大功。
山花烂漫层林染,业绩千秋贯长虹。
三
吴信泉1950年10月率39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首胜美军“王牌师”,痛击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立下赫赫战功,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二枚,二级国旗勋章一枚。1953年4月奉命回国,任东北军区参谋长、沈阳军区参谋长,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7年吴信泉入高等军事学院学习,1960年8月吴信泉被任命为炮兵副司令员,分管炮兵院校和科研装备、常规武器工作。1961年10月,炮兵党委决定成立炮兵工学院和炮兵科技研究院,吴信泉全身心投入抓炮兵院校的正规化建设。1964年遵军委指示吴信泉负责抓炮兵学习推广“郭兴福教学法”。文化革命暴发后,吴信泉被造反派打成“彭黄死党”,再次遭到批斗。周恩来总理点名要吴信泉亲赴二机厂坐镇,抓好恢复秩序和某炮定型生产。吴信泉赶赴二机厂,坚持依靠工人群众扶正祛邪,拨乱反正,迅速恢复秩序,加快了生产。周总理了解到二机厂的新变化,非常高兴。1970年9月的一天在北京饭店遇到吴夫人俞惠如,就说:“好啊,吴信泉干得不错呀,二机厂只用了八个月,就达到过去八年生产量的纪录。”
1980年中央军委对吴信泉受到的错误批判彻底平反。1982年在党的会议上,吴信泉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这期间,他为端正党风和加强廉政建设,为战友部下冤假错案纠正平反,为烈士遗属解难做了大量的工作。1985年中央军委批准吴信泉为大军区正职待遇,授予一级红星功勋奖章。吴信泉晚年曾以惊人的毅力,抱病撰写了红军、新四军、志愿军时期的多篇军史、战史、战例的回忆文章。1988年开始撰写回忆录《朝鲜战场1000天——39军在朝鲜》的书稿。

吴信泉中将和俞惠如 夫妇合影
我在栗山曾听吴将军的大儿子吴庭生侃过:父亲喜欢打篮球、看足球。他在篮球埸上勇猛敢拼,被称“坦克车”。他老当益壮,带着几个儿子组成一支篮球队,常去总参各大部机关参加篮球比赛,屡屡获胜,篮球吴家军名声大震。”老吴讲:“吴家篮球队有父子9个成员。每次到北京去,我最尴尬的是分不清那些弟妹们的大小,喊不出名字。”他讲:后妈俞惠如有文化,教会父亲跳交谊舞,生育了8男4女。周总理曾开玩笑说俞惠如“生了12个孩子,是‘航空母舰’呦!”总理还告诉了毛主席,毛主席对吴信泉是熟识的,称赞俞惠如说:“生养12个孩子,不容易呀!是‘航空母舰’,也是母亲英雄嘛!”

这是俞惠如的著作
俞惠如是安微人, 1937年参加革命,1940年入党,1940年与吴信泉结婚。她是女中豪杰、军中才女,曾任东北军区幼儿园主任、军委炮兵司令部直属政治处副主任等。1957年被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是新四军师职老干部。
吴信泉老将军1992年4月2日因病逝世,享年80岁。在吴信泉逝世后,俞惠如满怀深情主持修定完成了吴信泉回忆录《朝鲜战场1000天——39军在朝鲜》一书的出版,还参与编写了《吴信泉将军》、《战将吴信泉》的传记。 2007年,她又撰写出版了《我和信泉——俞惠如回忆录》一书。俞惠如1988年7月被授予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2015年1月13日逝世,享年91岁。吴信泉和俞惠如50多年来相濡以沫,携手共进,养育12 个子女培养成才,在军中在家乡都传为佳话。
⭐️🎈⭐️🎈⭐️🎈

作者王幼飞,平江栗山人,岳阳日报原副总编辑、调研员、高级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