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旮旯闲话(508)
一一“三观”说的历史渊源
文:杨忠敏
很有意思,也很有点说道的一个话题。
所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之说,或许让人觉得这是当代人的话题。甚而至,有些人以为这是某种政治学说,是为某种政治目的张目。更有甚者,对此持排斥态度,以肆虐方式处之。 
其实,稍微读点中华文化典籍的人,就会明白“三观”之论是中华文化的中心论题。这不但是个古老得不能再古老的话题,而且是个常论常新的话题。因而,就中国人而言,无论是宗教情怀,还是世俗情绪,仰或是立世情结,无不围绕着“三观”话题而展开。
就说中华文化万流之源的《易经》,说白了那就是“三观”之论的总源头。八卦以天地山泽水火风雷的八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列示,天行健、地势坤、施德教、树太平、山泽对、风雷生、水火继这不都是世界观范畴的见解和叙述么。继而君子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论述,又生发出人生的种种观念。爻辞寓意社会人生价值取向说辞,更是多元而多向。这其中丰富的观点,显豁的表述,明确的取向,把社会人生演绎演进勾勒得清晰而生动。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天道观,“阴尽阳生,阳尽阴生,阴阳互滋,阴阳转化”的辩证见解和思维,无不见证着人文初萌时期华夏始祖们对世界本源,天人关系以及人类生存之类问题的思索和探究。初萌中表现出的执着、幼稚中显露出智慧、就事之间可见的远瞻,对后世的思想方式方法都产生着启承相继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你读先秦代的论、汉代的赋、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和明清小说,无不渗透着文化源头上那些浓烈的原生态因子。按如今的社会学观点去审视,整个国魂国魄、民风民意和时政时令无不浸染着传统文化的基因。
毋须讳言,龙不一定生龙,凤有时也生“雀”。黄帝时代有蚩尤,盛唐出个安禄山,清代挤出个吴三桂,民国膨出个汪精卫——同生一亩地儿,也会长出歪瓜裂枣。历来就有这样的价值认知:天下是我的,我却不是天下的,常常有人为官小钱少而委屈一生。正因为如此,总有人眼里的天下人非贼即盗,是“天下无好人”。百家姓里的哪个姓氏,都出过盖世英雄,也出过民族败类。这或许是历史决堤,文化泯灭时的报应。 
显而易见的是:“三观”正,万事无虞。“三观”邪,万事当休。无论于古于今,于公于私,于情与理,还是知与不知,行与不行,天道如此,概莫能外。
作者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