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 我的知青生涯
文/春华秋实
一九七四年夏天,我刚从灌云杨集中学高中毕业。校长和班主任殷殷话语为我们送行,同学们兴高采烈的畅谈各自的理想,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恋恋不舍的告别了校园。
那年冬,上山下乡运动在盐场这块土地上掀起了如火如荼的高潮。“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标语贴满了大街小巷。
按当时政策规定:凡盐场职工子女的待业知识青年,每家必须下放一个去农场。那时父亲是燕尾航运公司书记,首当其冲地为我报了名。在他以身作则带动下,很快完成了第一批60人的支青任务。
记得我们临行离别家乡那天,呼呼尖叫的北风吹着雪花,迎来了从一师四团开来了两辆卡车,车上写着欢迎知青的条幅,欢送的人群人人表情呆迟,不時还傳来微弱的抽泣声,不時又频频向我们挥手告别。而我们这群天真的青年,自认为到兵团去,就是一名光荣的不穿军装的解放军战士,人人为此而自豪。 
汽车经过一个多小時的颠簸,将我们带到兵团农场团部,我们7女5男被分配到一营二连。后来连队用马车把我们接回了驻地。
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景象令人意想不到的诧异。辽阔的原野上,只有三排陈旧的瓦房,那是原劳改农场遗留下来几十年前的房屋。这就是我们将在这里度过青春年华的地方。
来到连队后,“欢迎新战友,扎根农场干革命”等标语口号醒目的映入我们的眼中。
一切收拾停当,受支青们的委托,我去找连队高指导员,说老战友欢迎我们,我们也想写几幅标语感谢一下!指导员听了十分高兴,还特地吩咐连队张会计去商店买来了笔墨纸张。于是我就写“向老战友学习致敬……”等标语,其他新知青负责张贴。就这样在农场,开始了我们人生征途的创业生涯。
那天晚上我在日记本的首頁上写下了“火红年代激情涌,广阔天地去峥嵘,敢洒热血写春秋,双手绣出地球红。”的誓言!
第二天清晨,我在梦乡中被尖叫的哨声惊醒,全连队集合以后,连长说:近段時间,主要工作任务就是挖沟挑河,今天安排的是宽4米,底宽2,5米,深1、5米大沟,大家按要求先干吧。当時到了工地,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没有这样心理准备。第一天就安排这样的苦活,都不知第一锹从何下手。
这時老知青们手把手的教我们,可是锹却不听使换,一锹挖出一点点的泥还不知怎么甩到岸上,脚被淤泥吸着抜都拔不动,锹被泥块沾着提也提不起来,个个都显得一筹莫展,怎么也使不上劲,男的急得滿头是汗,女的急得眼含泪水。一天下来我们新知青,人人手上都磨出了血泡,累得筋疲力尽。
在农场挖河清淤是家常便饭。记得每年一次去沂河大会战,全团都要到沂河中心抗洪筑坝。那场面才是惊心动魄,湍流急下的沂河水,漂浮着层层连根拔起的树桩、芦苇等杂草顺流而下,滿出中泓的洪水已掩盖了回去的道路,大家只能一个连一个的用铁锨在试探着,缓慢的一步一步前行。这時,我带着后勤班的三名女同志给坝上人员送饭。推着存饭菜的大木桶过河,行至河心刘向民一脚踩空掉进河心被浪冲走…作为早鸭子的我,急中生智仍出大木桶盖,刘向民抱着木桶盖飘游了数十米才被人救上岸。过了好一会,我才从惊吓中回过神来。
每当我想起我的知青岁月,那一幅幅苍凉的画卷展现眼前。那是我们第一次割稻子,因不懂得要领,和我一同下农场的陈红星,一刀下去差点把脚母指割下来,倾刻间血流如注,晕血的我差点被吓昏。像这些惊心动魄的场面,在农场时有发生。
我们经历了风风雨雨,跨过了多少沟沟岔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不懂到懂,从幼嫩到成熟,学会了春耕夏种,秋收冬藏。每回忆那蹉跎岁月,心中仍不由泛起阵阵隐痛。那流淌在血液里的记忆,虽然饱含酸甜苦辣,却令人永远不能忘怀。这是我们知青这代人尘封的记忆:特殊的年代,特殊的人,特殊的群体,特殊的魂!特殊的名字一一知青!一代天之骄子,共和国的脊梁之一一知青!


作者简介:春华秋实(杨春华)曾任基层企业会计,政工科长,团支书,经营副主任,经理,书记,工会主席等职。爱好书法文学。诗词散文。最爱词墨诗香。陶醉在诗海里遨游。迷恋在文字中寻乐。创作诗章数千篇。在有关书刋,平台发表作品千余篇。出版诗集有《山海情》,《岁月的痕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