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很关心贵族是从哪里来的,咱们也进行一番追根溯源。不仅要原富还要原贵。贵族的特点就是血统高贵。他为什么高贵呢,那就得问他爸爸,可是他爸爸前面还有爸爸,你一直追根刨底问下去的话,就像中国古书的一种讲法,假托神意编个瞎话。说他最老的祖奶奶吃了一种什么米,或者偷了一个什么蛋或者踩一个什么巨人的脚印,感孕而生。
贵族都是有世袭有谱牒的。不但财富世袭,而且身份也世袭。一代一代往下传。读历史有一件事最清楚,就是全世界最先富起来的人是一些人上人,这种人上人可能就算是最早的贵族了。考古学家讲良渚遗址还算是新石器时代呢,当时物质好贫乏可是人已经两极分化了。老百姓住的地方还有死了埋葬的地方全都在低处,洪水来了,不想当鱼鳖你就赶快上树或者上船,现在这里是一片一片长满了竹林。而贵族就不一样了,贵族住在高的地方,四周有一个很大很厚的城墙,既可以防盗贼也可以拦洪水。他们的确是人上人,住在高处不说,住的那个大平台,果园那一带完全令人想不到地面是人工弄的,开车都得走半天。这些贵族们死了以后埋在祭坛上面,一个一个祭坛就像是金字塔。过去我在北京看展览关心就是良渚玉器,现在真正让我感觉到震撼的实际上是这些用土堆起来的台子。你把他的土方量算一下的话,跟金字塔也是有一比的。
贵族有一个特点就是非常讲血统,我们知道养马有所谓的纯血马,纯血马都是要登记造册的。这个贵族也一样,非常强调血统要纯之又纯。欧洲贵族门上有族徽,墙上有盔甲刀剑,马厩里面养着马;日本贵族也这个样子;中国贵族金玉满堂,这个金不是黄金是青铜。商代铜器上面有族徽,这个器皿是哪一家的分得非常清楚。西周铜器有一种铭文叫策命金文,策命封赏的时候就会把天子委任状重复一遍,你爷爷你爸爸有很大的功劳,现在我要任命你,让你继承他的差事继续当他们当过的官。最后结束的地方都有一个套话,就是永保佑子子孙孙,这些都是跟延续他的香火有关。
贵族很讲究姓氏。有一个姓就是带女字旁的姓,像什么姬姓姜姓。如果要通婚的话一定要女字旁的姓,因为普通人是没有这种姓氏的。值得注意的是什么呢?东周以来同姓铭文有个特点,一上来就自报家门,说我是某某之子某某之孙。凡说这个话的人,其实都跟他铭文讲的非常显赫的祖宗差了辈。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再厉害的贵族传不了多少代,族要分,财要散,血缘要稀释。先头还可以说血浓于水,后来水越拆越多,和注水猪肉一样。
东周时期距离文武周公的时代已经非常远,社会上有很多落魄公子旧王孙。他们如果要把自己的世袭往前面倒腾那也不得了,比如孔子的祖上是宋国大司马,再向上追溯他是商汤的后代,比周都老派,但在鲁国他是第四代的移民,他爸爸是小官,乡镇干部,他妈是当地的土著,姓颜的人。他们俩都认为自己是小邾国后代,那个小邾国的墓就在山东枣庄。孔子年轻的时候很穷,干过很多下贱的工作,但是喜欢谈论贵族政治和贵族道德。孔子周游列国,古代叫宦游,现在叫跑官。东周时期这种人到处找工作,写求职广告说,当时的贵族要学问没学问要道德没道德,占着茅坑不拉屎,所以应该选贤任能。有本事的人不仅可以当大官,而且应该当大官。所以当时就有所谓布衣卿相的宣传,像伊尹、傅说这些人。
就连尧舜禅让的传说也一下火了起来。禅让其实是说选接班人这个事只能由领导指定,你要懂事你得坚辞不就,让领导在后面追。你到公司应聘总不能跟老板说,我的要求也不高,你把位子让给我得了,我肯定能把公司办好。战国时期禅让从幻想变成现实,有一个很有名的例子,“齐人伐燕”。燕王效法大禹把王位让给他父亲的老臣子之,孟子大怒,认为乱了名分,不合“王道”,劝齐宣王发五都之兵,入侵燕国,燕王死难,子之被垛成肉泥。
当时大家都认为制度很不好应该改革,但是改革的思路不一样,比如说吴起和商鞅从表面上看跟孔子的立场是相反的,其实殊途同归,他们也不满意当时的政治制度。不同在于,孔子说,东周罹患全怪没有照周公老规矩办事,咱们还是回到周公那个时代吧。吴起商鞅不信这套,说既然官吏倒置,最好的办法应该是加强军权,并且不是尊周天子,而是一方面要尊本国的诸侯,一方面削平各国小贵族。让诸侯成为本国唯一的贵族。就像给果树修枝一样,所有多余的枝杈都给他剪掉。他们还有气魄,快刀斩乱麻给后世立规矩。当然就坏了既得利益集团的事,人家当然不干了。所以他们的下场都很惨,吴起被乱箭射死,商鞅被五马分尸。这种改革十八世纪的欧洲也有,但是比我们晚了2000多年了。
秦始皇用商鞅法推行二十等爵制,二十等爵制下面有一个大军,今天叫劳改队,也有等级。有了这个制度,人不问出身,只要你地种得好,杀敌杀得多,可以一级一级往上爬。该杀的杀,该罚的罚,从此除了皇亲国戚谁都不是贵族。高官厚禄地位在高,那叫高官不叫贵族。

《殷周制度论》更像一篇建国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