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于公元前215年的这次东巡渤海边,除了留下这些故事外,还产生了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名——秦皇岛,这是迄今世上唯一的一个以秦始皇的称号命名的小岛和由这个小岛衍生出的城市名字。
说到秦皇岛,就不能不讲千古之迷碣石。
碣石之名,最早在《山海经》和《尚书•禹贡》中就已提到。但这两本古书中讲的碣石都不在渤海的西北岸,与《史记》记载的秦皇求仙“之碣石”的碣石没有关系。与秦始皇有关的碣石所指目前主要有五种说法: 一、北戴河金山嘴说;二、绥中石碑地(即姜女坟)说;三、秦皇岛本岛说;四、昌黎碣石山说;五、秦皇岛一带地域说。执第五种认识的人认为 “碣石,一非石,二非山,三非门,是地域, 是碣石地域。 ”而这碣石地域,恰恰是包括了今秦皇岛市的所辖地区及周边范围。 也包括了前四种说法所指地域。 
秦皇岛,原是大海中离海岸不远的一座小岛,这个小岛孤立的屹立在海中, 岛上有三个山头。 据开滦矿务局外文档 案1900年海图2357号《秦皇岛地形图绘制》标记,岛上3个山头分别为南山(位于岛西南边临海), 东山(位于南山东北方)和霾山(位于东山东北侧) 。 其中霾山最高,海拔104英尺(合32米)。 霾山所以称霾山,大概是因为山头常常笼罩在海气迷雾之中的缘故吧。
秦皇岛地名今天见于最早地方志书的, 是明弘治十四年修纂的《永平府志》,其《卷之一•山川》中记道:“秦皇岛,在抚宁县东七十里,有山在海中,世传秦始皇求仙尝驻跸于此。”并在《卷之九•集诗》中录有明天顺年间镇守山海关的兵部主事杨琚的《秦皇岛》诗: “峛崺神山峙海边,始皇曾此驻求仙。羽轮飙驾今何在,方丈赢洲变杳然。古殿远连云缥缈,荒台俯瞰水潺湲。红尘不动沧溟阔,荒草碧桃年复年。 ”540年前这位被后人列为“名宦”的官员的诗作,不仅追述了秦始皇在这里派方士入海的情况, 而且记述了当年秦皇岛上“古殿远连云缥缈,荒台俯瞰水潺湲”的情形。
事实上,在秦皇岛东山确曾竖有明成化十三年立的纪念秦始皇入海求仙的石碑,这块石碑后来改竖在南山海岸高地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 期间, 被人推倒落入海滩与海中,1988年由秦皇岛市海港区政府收集打捞上八块残块,并依旧样复制“秦皇求仙入海处”石碑立于原地,向后人昭示那段神奇的历史。
见于早期地方志记载“秦皇岛”地名传说的还有嘉靖十四年的《山海关志》,其《卷之一•地理山川》篇中载:“秦皇岛,城西南二十五里,又入海一里,或传秦始皇帝求仙驻跸于此。” 其后又列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杨琚、主事黄景夔、员外郎苗汝霖、主事葛守礼写的《秦皇岛》诗四首。这几位朝廷官员对秦始皇求仙人不死之药和修长城以防胡表示了批判的态度,但都相信秦皇岛是因秦始皇到此求仙而得名。
其后,关于秦皇岛的诗作在历代地方志书上记载不少。
拨开历史的迷雾,真正从历史考古的角度证实秦始皇于公元前215年来过秦皇岛及其附近区域这一历史真相,是从1984年开始的一系列考察考古活动。
. 1984年9月,刚刚成立的秦皇岛市碣石研究会受辽宁省考古队发现姜女坟对面石碑地(指辽宁省绥中县万家乡墙子里村附近的姜女坟对岸石碑地,该地历史上曾为山海关、临榆县所辖)秦汉遗址的启迪,开始对北戴河海滨金山嘴进行考古考察。碣石研究会的会员先后13次到北戴河古文化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发现了金山嘴、横山、鸽子窝、莲蓬山东麓剑秋路一带和沙窝西南大庆疗养院等5处秦汉建筑遗址。
碣石研究会及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有关人员在那里收集到一些文物,并拍下了一些照片,这些文物有双云纹瓦当、空心砖块、饕餮纹半瓦当、巨形夔纹大瓦当碎片、巨形板瓦块、柱础石等,还发现一眼由10层直径1.8米、层高33厘米陶圈(上部三层陶圈已坏)及附有直径22厘米的引水陶管的陶井。
1986年6月,河北省考古队在金山嘴紧北面的横山上进行发掘。 考古工作者揭露了9000多平方米面积的土层(至1991年底发掘面积达15836平方米),发掘出规模宏大的夯土筑造房屋遗址多处。 
1986年9月25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发表了主题为“秦皇岛得名传说有了确凿依据,北戴河发掘出秦始皇父子行宫遗址”的消息。文章说:“河北省文物研究考古工作者,最近在秦皇岛市北戴河区金山嘴的基本建设中,发掘出秦始皇和秦二世东巡渤海时的行宫建筑群遗迹。 ”“这一遗址的发掘证实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稳定东部的统一局面,东巡渤海时亲临秦皇岛,在海滨高丘上修筑了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群。 过去传说秦皇岛是由秦始皇亲临这个地方而得名,如今有了确凿依据。”我国考古界人士认为,这是我国秦汉考古工作的重大收获。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教授认为北戴河秦皇行宫遗址和墙子里村秦代行宫遗址是一个整体,是秦始皇建于东海国门两旁的重要纪念性建筑,它对研究秦汉时期中国文化迅速统一和交流的原因,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位于北戴河金山嘴与绥中石碑地中间地带的秦皇岛上有无秦汉建筑遗迹呢?1990年12月,秦皇岛市及海港区有关部门的同志在古“秦皇求仙入海处”石碑遗址附近发现了空心砖块、米字方格纹砖块、卷云纹瓦当、板瓦残片等与北戴河金山嘴及绥中石碑地出土的形制相同的秦汉建筑遗物,调查到1950年建港监局导航塔时,原塔基处为一高台,台上有陶井圈及绳纹板瓦和大型绳纹砖,但被推土机铲入高岗下。现在南坡填土层中还埋着不少当时施工时丢弃的秦汉砖瓦残块。
1991年2月8日,海港区政府召开秦皇岛东山(原秦皇岛岛上称谓)发现秦汉建筑遗物汇报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在东山发现秦汉建筑遗物是一次重要的文物发现,它为秦皇岛的得名提供了实证。 与会者呼吁:全市人民都来关心东山公园的开发建设,保护好文物遗址, 尽快把原东山公园建成反映秦始皇求仙活动和秦统一中华的文化公园,以发展海港区的文化旅游事业,进一步扩大秦皇岛的知名度。
差不多与此同时,有关方面开始考虑“碣石刻石”的问题。 1991年6月中旬“碣石刻石”讨论会在北京和秦皇岛市先后召开。 会上中央及省、市有关方面和专家学者根据秦皇岛“秦皇求仙入海处”的历史文化遗存和秦皇岛处于已发掘两处秦皇行宫遗址的中枢地位,以及秦皇岛已是中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和著名旅游城市这一状况,一致认为根据目前对秦碑复建的研究水平,秦始皇碣石刻石在秦皇岛原东山公园内的海畔高处重建是可行的。
海港区人民政府于1991年决定在原东山公园内重建“秦皇求仙入海处”景区, 1993年6月完成第二期工程后向游人开放。一块经与中华秦碑复建委员会、 中国秦文学会、中国秦文研究所商定,中国秦文研究所专家摹写的6米多高的《碣石刻石》也树立在景区南面面海高地上,向世人展示着秦始皇来秦皇岛彰示国威、 拓边海疆的那段真实历史。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驻跸于方园只有一平方公里的神奇海岛秦皇岛及其周边沿海地,在那里搞了许多活动。对那段历史,我们今天不能简单地仅看作是单纯的迷信愚昧活动,还应看作是那个时代人们对健康长寿执著追求的一种反映, 是对生命意义的一种认识,是我们先人从黄土地文明向蓝海洋文明探索和进取的一种尝试与实践,特别是秦始皇在这里引发了发兵30万北击匈奴并修筑万里长城的决心和举措,为我们寻找秦皇岛这个城市的文化核心和特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秦皇岛城市文化的核心和特色是海洋文化与长城文化的交汇、融合与统一。运用这两种文化所蕴含的精神、理念、思想、观点,包括其展示的探索性、创造性、开放性、包容性、丰富性、和谐性和爱祖国、爱和平、爱人类的中华人文精神,是打造秦皇岛世界著名城市品牌的不竭动力源泉。
作者简介:孙志升,197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曾筹建中国山海关长城研究会和中国长城学会,系中国长城学会常务理事、秦皇岛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著作有《澄海楼漫笔》、《直奉大战》等。
主播:平凡,本名康力为,河北省秦皇岛市人,中等专业学校高级历史讲师,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碣石之声平台采编和主播,个人微信公众号“樵夫诵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