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茌平,公元前221年置县,因县境在茌山之平陆故名,位于山东省西部,为聊城市所辖区。

茌平东邻德州齐河县,西靠东昌府区、临清市,南接东阿县,北连高唐县,总面积1003.37平方公里。
茌平,为中国圆铃大枣之乡,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双拥模范县。
茌平在山东西部率先跨入百强县,也是聊城唯一的百强县。《人民日报》发布2014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以及2014年度中国科学发展百强县名单中,茌平县位列第75位,在全国百强县中又一次实现跨越赶超。

茌平人杰地灵,历史悠久,人才辈出,自古名人志士,数不胜数。据茌平、博平县志记载,在古代科举考试中,考中状元的有孙奭、朱芝番二人;考中进士的有75人,其中武进士17人;考中举人的143人,其中武举人43人;考中贡生的706人,在朝为官的58人,他们中有高士、名相御史、,尚书、翰林、学士、少傅、总兵大理寺李青天和父子五功名;还有名医成无已、名画家董立元,杂技高师曹连枝和拳打南北高、脚踢桥河两岸的半天张。

茌平历代名人为谱写茌平历史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弘扬茌平的传统文化,彰显茌平人的自豪感,茌平文苑特在周日开设【茌平名人大观园】专栏。本专栏每周一期,按从古到今的脉络,介绍富有正能量的人物,刊载期间,如有遗漏,[email protected],也可发给主编微信13561471690
鲁义姑(一)
鲁义姑,姓氏已失传,系春秋时鲁国之农妇。一次齐国发兵攻鲁,遥见郊外有一妇人,怀抱一子,手携一子,匆忙逃避。当齐军渐及时,妇人慌忙丢下怀中小儿,抱起领着的孩子,向树林中疾奔。齐将见此心中甚疑,催马拦住妇人,追问究竟。妇人回答:"怀中所抱,乃是兄长之子;丢弃者,乃是自己所生。"当齐将询问她何以弃亲生而救侄子时,妇人从容答道:"抛弃己子,仅是我自身悲痛;而保全兄长的骨肉,却是举族的大义。当事难两全,我不能因私爱而舍弃公义。齐将闻听深受感动。感叹道:"鲁国不能侵伐啊!一个弱妇子尚知舍己救人,不以私害公,更何况朝中的大夫呢?"于是奏明齐君,卷旗退兵而去。鲁君闻知此事,下令赏赐妇人束帛,尊之为"鲁义姑"。
为纪念这位村妇,茌平人在此建起祠堂,塑像祭祀,称鲁义姑祠。时至今日,每年二月还会有庙会来,当地人都称之为“义姑奶奶”。
相传每年二月初六为义姑诞辰,四方百姓,纷至沓来来此,纪念鲁义姑,,历朝历代,源远流长。鲁义姑祠历史悠久,修建时间已无从考究。当地人称之为"鲁姑奶奶庙",位于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韩屯镇罗西村。前两年,鲁义姑祠经过修缮,已经焕然一新。
今逢盛世,国泰民安。2012年,茌平县韩屯镇罗西村委会出资成立了鲁义姑发展协会。至此,鲁义姑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保护,鲁义姑文化也必将源远流长,影响后人。今韩屯镇罗屯村西土丘处,传为义姑幕遗址。
鲁义姑的义行久为后世所称颂,汉代刘向将其事迹采入《列女传》中,古本《列国志》中也有《鲁村姑秉义全社稷》的回目。元代戏曲家武汉臣更以此为题材,创作了《弃子全侄鲁义姑》杂剧。鲁义姑义举退敌,百姓幸免刀兵之苦,此为茌平八大历史传说之一,县城人民广场有石柱记载其事,汉刘向《烈女传》亦载之,名曰《鲁义姑姊》。(编辑:冯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