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泰皇求仙与秦皇岛由来
公元前215年,一队浩浩荡荡的人马,簇拥着被后人尊称为“祖龙”的“千古一帝”,从八百里秦川中心咸阳出发,挟一路风尘, 来到了当时被视为帝国东北大门的濒海之地,面对浩瀚的大海,在那里进行了诸多显赫神秘的宏大活动。
其124年后,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完稿的《史记•始皇本记》中记述道: . “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坏城郭,决通堤防。其辞曰:‘遂兴师旅,诛戮无道,为逆灭息。 武殄暴逆,文复无罪,庶心咸服。惠论功劳,赏及牛马,恩肥土域。皇帝奋威,德并诸候,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 地势既定,黎庶无徭,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群臣诵烈,请刻此石,垂著仪矩。'因使韩终、候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始皇巡北边,以上郡入。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北击胡,略取河南地。”
从司马迁的记载中可以看出,秦始皇在公元前215年来到了他一生中沿海巡视的最北边——碣石,在这里办过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是派燕人卢生求仙人羡门、高誓。秦始皇为什么在这里派燕人卢生入海求仙人呢?这是因为,在战国时期,处于渤海之滨的碣石地区就是方士们出海求仙的基地。
什么是仙人呢?东汉许慎撰的《说文解字》上讲“仚(即“仙”字),人在山上貌,从人山。”《释名》:“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制字人傍山也。”东汉《列仙传》和晋朝葛洪撰的《神仙传•彭祖传》中描述了仙人的具体形象:“仙人者,或竦身入云,无翅而飞,或驾龙乘云,上造天阶;或化为鸟兽,游浮青山;或潜行汇海,翱翔名山;或食元气,或茹芝草,或出入人间而人不 识,或隐其身而莫之见。”《抱朴子•内篇》则说:“仙人或升天,或住地,要于俱长生,去留各从其所好耳。”仙人们的居住集散之所,便是我国早期仙话传说中的“三神山”,或“五神山”。 
何谓“三神山”? 《史记•封禅书》云:“自(齐)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此种情形,用现代科学知识来解释,无非是海市蜃楼的幻景。 当时的人们,不可能认识到这一点,便认为是仙人居住并存有不死之药的仙境,而齐国和燕国的方士们则自觉不自觉地在大王们的要求下一次次地出海去求寻那并不存在的仙境,以求见到长生的仙人和叫人不死的仙药, 其结果当然只能是“终莫能至。”
何谓“五神山”?古籍《列子•汤问》中讲:“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减焉。其中有五山焉: 一曰岱與,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又称方丈),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 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五神山”不过比“三神山”多了岱舆和员峤二座神山。因而不管是“三神山”还是“五神山”,在历史的记载中都曾处在渤海中是没有疑义的。 
秦始皇为什么要燕国方士卢生去寻找仙人羡门、高誓呢?因为传说中的仙人羡门、高誓(有学者认为是羡门高一人)原来也是燕国人。《史记•封禅书》载:“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子高(疑即为高誓 一笔者注)、最后皆燕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这就是说羡门、高誓和宋毋忌等人一样,都是修练“方仙道”而达到“形解销化”(把灵魂从肉体中化解出去)以成仙的燕国人。秦始皇或许认为,叫燕国方士去找燕国的仙人, 一定要好找些吧。
方士,在历史上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一般地讲,方士是指我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的人,他们往往以修炼成仙和不死之药等方术骗取统治者的信任,而同时,历史上的方士又往往是具有特别技能的人,是掌握如天文(包括占候、星占)、医学(包括巫医)、神仙术、占术、相术、命相、遁甲、堪與及至航海等方术的人。
卢生入海求仙,自然不可能见到仙人,求得长生不死之药方,但他一定揣摩到秦始皇的一个心结,那就是对地处北方不断侵扰秦帝国的胡人(匈奴)的担心和警惕,于是他撒了个并非恶意的谎言,说他从海上带回了一张从神仙那里抄录下来的神秘图书,上面写着五个别人不能读懂的大字:”亡秦者胡也。”意思是说威胁秦帝国生存的是胡人。至于后来有人认为这里说的“胡”是指葬送秦帝国的秦二世胡亥,这已是后人牵强附会的谶纬之说了。历史的真相是当时秦始皇确信图书上讲的 “胡”指的是匈奴,所以他立即下令发兵三十万北击匈奴,并随后修筑了万里长城。
从这个意义上讲,秦始皇派人入海求仙的地方,也是引发他下决心修筑万里长城的地方。
卢生是个名望很高的方士, 他聪明善辩,很会揣摩秦始皇的心理,不仅伪造鬼神所给的图书,而且还骗得秦始皇自称“真人”不称“朕”,躲在新建的宫观里为辟恶鬼求真人而秘不见人。最后和候生一起因议论秦始皇的不德并惧怕秦始皇的追究而逃之夭夭了。为此还牵连了460余名儒生被坑杀。
第二件事是“刻碣石门”。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曾五次出巡,其中一次北巡, 四次是向东沿海巡视,北至碣石,南至会稽,为显示国威,歌功颂德,在所到之外留下七块刻石(邹峄山、泰山、琅琊、芝罘(二次二块)、碣石和会稽〕。在碣石刻的一块,《史记》记载有108个字,四字一句,三句一韵,27句,9韵。 体现了当时古诗讲求声调,注重排比铺陈的特点。
抛开《碣石门刻石》中歌功颂德的成分,今天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对中国大统一理想社会的向往:“地势既定,黎庶无徭,天下咸抚。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 久并来田,莫不安所”。
第三件事是派方士韩终、候公、石生入海求仙人不死之药。在《史记》记载的有关秦始皇派方士入海求仙的活动中,这是派有名方士最多的一次。 《史记•封禅书》提到:“后三年,游碣石,考入海方士,从上郡归。 ”一个“考”字说明这是一次规模很大、要求很高的考察方士的活动。除前面提及的卢生外,还有韩终、候公、石生等。在这些著名的方士中,没有提及后来传说在日本建国的徐福,但这并不是说这中间就肯定没有徐福,因为这次司马迁提的都是过去没有提过姓名的方士,徐福在以前提到过,这次可能被省略了,但他和其他入海方士一样,也是要来应“考”的。这种认识早在距今500年前就有了,明弘治年间的永平府同知邵逵在《秦皇岛》一诗中写道:“徐福楼舡去不回,銮舆曾此驻丛台。千寻浪泊纷如雪,万叠潮来吼似雷。 草树尚然笼碧嶂,烟霞依旧锁苍苔。追思漫忆长生药,回首沙丘事可哀。”他就认为徐福是从秦皇岛入海去求仙的。
在这里接受秦始皇“考”的方士们,都出海求仙去了。关于韩终,有的史籍记为“韩众”,《史记》载韩终“去不报”是说出海后再没有消息。《汉书•郊祀志》中说韩终出海后与徐福一样带着很多童男童女跑到海外躲起来了。秦皇岛市徐福研究会的郭继汾先生认为韩终可能是到了朝鲜半岛南部的辰韩国,因为后来的《三国志•魏书》和《后汉书•东夷列传》都有辰韩国的老辈人说自己是秦朝逃亡之人的记录,并有辰韩“或名之秦韩”的明确记载,郭继汾认为“辰韩这个名称正是对它的创业者秦人韩终的留念。”
. 关于候公,亦称候生,他入海求仙未果后由海上归来,伙同卢生提出“真人之术”骗秦始皇,又与卢生背后议论秦始皇刚愎自用,乐于刑杀,并和卢生一起逃走。但又单独被秦始皇追捕回来,《说苑•反质》记录一段故事,说秦始皇本想痛斥候生一顿后车裂他, 不想被能言善辩的候生一顿抢白,秦始皇反被骂得“喟然而叹,遂释不诛。”对于这种说法,现代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曾发表过自己的意见,他认为”这或许是小说或许也怕是事实,因为秦始皇他自己就是个大神仙家、大方士、大真人......所以他对儒不能恕,而对方士却能恕。”
至于石生入海求仙的消息,史书没有再交待后情,或许他是与韩终一起;或许是像徐福一样自己开辟了海上逃亡的道路;也或许遇海上风暴而遭难;或许是入海回来后躲了起来,总之,石生与徐福、卢生、韩终、候公一样,入海是肯定的, 求仙没有结果也是肯定的。
作者简介:孙志升,197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曾筹建中国山海关长城研究会和中国长城学会,系中国长城学会常务理事、秦皇岛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著作有《澄海楼漫笔》、《直奉大战》等。
主播:平凡,本名康力为,河北省秦皇岛市人,中等专业学校高级历史讲师,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碣石之声平台采编和主播,个人微信公众号“樵夫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