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的星火映红心灵的云天
中学高级教师苏彦作品欣赏
日子,会好起来的
又到了小城多雨的季节,伫立新居,凭窗远眺,目光穿越雨帘,看雨、听雨已成了我和老公如今最惬意的享受。可我却总爱把记忆再拉回到从前……
那时,一到雨季,便到了我们家的“难日”,租住的小屋,十回下雨总有八回被淹。穿着雨鞋,一遍一遍地淘出一盆一盆的脏水,是我和老公当时最经常的工作。
“下大雨”在我们的生活里完全成了“灾难”和“恐慌”的代名词。下大雨了,我会整夜的无法入眠,坐在床上祈祷老天爷叫回他的雨神,或者哪怕是别下连雨,下一会儿停一会儿也好;下大雨了,漫进来的水上会漂着脸盆和鞋子,我只能看着,躲避在床上低声哭泣;下大雨了,我们才真正深切的体味到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那种无奈和悲凉的况味。下大雨了,老公会边忙着收拾残局,边对我说:“日子,不能总是这样。日子,会好起来的。”
没有经历过这种雨中之苦的人们永远也体会不到我们——这个城市的一对外来者对房子的渴望与希冀。每当我在噩梦中惊醒,向老公诉说梦中被淹的情景时;每当我抱怨房子太潮湿,我腰疼腿也疼时;每当春天风沙太大吹脏了屋子,夏天太热小屋里透不过气来,冬天太冷四处透风时;他总是会柔声地安慰我,仍用那句永远不变的话:“日子,会好起来的”。
是的,日子会好起来的。就象当年前苏联电影里的那句经典台词:“面包会有的,房子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后来,遇到困难时,我也学会了这样鼓励自己,学会了让阳光去驱散心中的阴霾。生活就是这样,当我们对它满怀希望时,日子就真的慢慢好起来了。
再后来,我们买了自己的房子,既宽敞又舒适。没有贷款,也不是“啃老族”,我们凭借的只有两双勤劳的手,两颗相爱的心,当然,还有老公那句永不变更质朴无比的话。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坚定美好的信念,会让我们把生活的压力转化为奋斗的动力。房子如此,所有的人生目标都是如此,只要能够相信——
日子,会好起来的!

难忘的高考毕业生
又是一年毕业时,和往年一样,我负责收发学生们的大学通知书。办公室里来领取通知书的学生们、家长们络绎不绝,今年,又有好几个孩子让我难以忘怀。
他只来过三四次,可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他衣着简朴,在一群带着手机,衣着光鲜的同学里面不很协调,尤其是脚上那双家做的步鞋更是显眼。他不象别的孩子,高考结束了,心上的那根弦终于松了,叽叽喳喳的说个没完,无比兴奋的问个没完,他总是静静的听着别人的谈话,等别人的事都办完了,才有礼貌的叫声老师,问自己的情况。
那天,他的通知书来了,是提前录取的重点院校的国防生。想象着他一米八的个子,周正的模样穿上一身军装,肯定很帅。我笑着祝贺他,他平静的告诉我,报国防生是因为家里困难,可以减免学费,今年的假期他会想办法自己挣生活费,不会再增加家里的负担了。晚上回家,在菜市场买菜,忽然有人喊老师,一回头,竟然是他!他在卖菜!他大大方方的打着招呼,脸上还是那真诚的笑容……我想起一位名人的话“贫寒的出身加上不懈的奋斗往往造就了这个时代的社会精英们”,这样的孩子将来一定会更有出息!
还有一个女孩儿,家是县里的,可每次来看通知书时,比我正常上班的时间还早。她告诉我,自己是坐最早的一班车赶来的,通知书一到,自己就去旅游。今年去秦皇岛,边挣钱边旅游,她已经给自己找好了一份家教,是教一个高二的学生。见我惊诧的样子,她笑着解释,有华中科技全国重点大学的通知书,就有实力证明高三毕业生能教好高二的学妹,再说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边打工边旅游了。旁边一个家长因为怕女儿太热主动替女儿来领通知书,听到她的话,竟若有所思的离开了。女孩儿个子矮矮的,相貌也平平。可自信和独立却为她平添了几分美丽。
还有一个叫苏奔的可爱男孩儿,班主任回南方老家了,就把班上的通知任务交给了他。他因此非常自豪。他的通知书早到了,可还每天风雨无阻,跟我一起上班,只要有他们班同学的通知书,马上第一时间给同学打电话,任劳任怨。我逗他说:“苏奔,你手机费快用完了。”他晃晃大脑袋,推推眼镜,极认真的答:“最后一次为同学服务,再所不辞。”半个月过去,班主任快回来了,他如释重负,问我:“老师,你知道我们班主任为什么选我完成这任务吗?”我怎么能不知道呢,这么一个热情、有责任心的男孩儿!
梁启超说过:“少年强则国强”,毛泽东主席也赞誉“青少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有这样一群孩子,我们也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今生书相伴
“无论春天多么远,我亦心坦然;今生有书来相伴,亦无怨……”
小时侯,书是我长相伴随的朋友,它给我单调的生活带来了乐趣。那时,家家都穷,除了必需的学习用品之外,父母很少额外给小孩子买书。所以,对仅有的几本教科书都倍加呵护。我常常辛辛苦苦找来牛皮纸,认认真真地与小伙伴在一块儿包封皮,包得有棱有角,还怕不挺括,又找来平而又重的物体压上一晚上,这才会小心翼翼地放进书包里。包书是一件麻烦事,可能给最亲密的“伙伴”换上新装,那高兴劲儿,能让人兴奋得一夜都睡不好觉。
当时,我最挚爱的课外书是《少年文艺》和《儿童文学》,这是我哭了好几回,外加保证考进年级前三名后,父亲才给我订的两份期刊。它们使我在班里大出了风头,因为只有我一个人订了两种刊物,记得后来有一个同学借了书没能及时归还,我还和他打了一架,我请清楚楚的记得他像一个女孩子一样,委屈得把眼睛哭得又红又肿。如今想来实不应当,可当时太爱书了,哪里容的和它分离。
小学毕业时,市里的智力竞赛我竟拿了个一等奖,班主任夸我会读书,很隆重地奖励我一个书包和一本字典,这样丰厚的奖品在当时简直是空前绝后的:要知道,我们考年级第一时,才只奖励一块小小的橡皮的。时光匆匆,书包早已不知去向,可这本字典却一直被我珍藏。
上高中了,最疼爱我的外婆去世,我心情沮丧,成绩突降,难以自拔,亲人朋友们送给我杂志书籍。书,又成了帮我度过难关的良师。每篇文章,每本书籍,都有作者的思想在闪光。这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读者》《哲思》……象汩汩的清泉,洗涤我迷惘的心灵,让我看清了前行的方向;象不熄的圣火,照亮我狭隘的心胸,指引了我人生的航程。也是这时,我学会了作读书笔记。
现在的我,对书的感情简直无法用语言表达。非要表达,我将把它比作我永难割舍的亲人。如果说在报纸刊物上,我能够发表几篇“豆腐干”;在学校里,我能够上几堂公开课;在班级,我能够算个称职的班主任;在家里,我还能够教育孩子……那么,哪一样少的了书的功劳呢?它不开口,但你可以随时随地跟它请教;它帮你解疑,但却从未要求回报;它给你灵感,但却默默躲在角落里从不张扬……你把它放在桌上,夹在腋下,压在枕边,扔在任何一个地方,它都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毫无怨艾。除了亲人相伴,谁还能有这样的付出和关爱?
世界无极限,知识无止境,有书相伴,才可挺立潮头处于不败!
漫漫人生路,拥书一架,有书相伴,我觉得今生才无憾!

作者简介:

苏彦,1974年7月生于河北省泊头市。中学高级教师,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二十八年,业余喜欢记录生活中的一些零思碎想。曾在《中学语文教学》《创新作文》《语文报》《沧州晚报》等刊物发表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