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逆挽”法说趣》
文/龚飞
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次与众翰林学士一起饮酒,并以“金鸡报晓”作诗庆贺“鸡年”。朱元璋开头吟道:“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二声撅二撅。”众人听罢无不侧身窃笑。少顷,朱元璋续道:“三声唤出扶桑日,扫败残星与晓月。”众人听了,不禁肃然起敬,拍案叫绝。
朱元璋这首诗“绝”在那里呢?“绝”就“绝”在他用了“逆挽”法。“逆挽”法在诗文中的成功运用能形成一种“欲擒故纵、欲扬先抑、前后跌宕而浑然一体”却又妙趣横生、震耳发聩、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逆挽”法,按其特点,大致可分为八类,即设疑式,波浪式,妙转式,巧补式,铺垫式,顶真式,翻转式,点睛式。
一、设疑式:先设疑,造成悬念,然后巧妙释疑,形成新奇意境。例如:“杨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曾在一次酒宴吟出了“柳絮飞来片片红”一句诗,使得主宾愕然,因为这句诗有悖事理,显得荒唐。但就在众人惊疑之际,他却不动声色地续出下一句:“夕阳返照桃花坞。”众人听了,方才领悟,不禁齐声叫好:映着夕阳的柳絮不是带着红色的霞光么?
二、波浪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意向莫测,令人叫绝。例如:明代名士解缙给一位老太太祝寿,吟诗以贺。劈头一句是“这个婆娘不是人”,把这个老太太差点气死,使众宾客大惊失色。在这气氛紧张的时候,解缙接上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老太太转怒为喜,满堂笑逐颜开。可是,不等大家笑完,解缙第三句又出:“儿孙个个都是贼”,把刚缓和过来的气氛又搞紧张了。这时,解缙不紧不慢地来了第四句:“偷得蟠桃奉至尊”。使得主宾欢呼,击节叫绝。
三、妙转式:开始起笔平淡,不露端倪;随后笔峰妙转,主旨托出。例如《纪晓岚题百鹅图》故事中说,清朝乾隆皇帝得一幅“百鹅图”,乃召翰苑近臣于便殿,征诗题图。大学士纪晓岚率先动笔:“鹅鹅鹅鹅鹅鹅鹅”,一连七个“鹅”字,非但起得平平,简直毫无诗味。他接着又写道:“一鹅一鹅又一鹅”,像小孩数数似的。群臣看了不禁暗笑,正要发难于他,只见他笔酣墨饱,连下去续出三、四句:“食尽皇家千钟禄,凤凰何少尔何多?”这时,乾隆连赞好诗,而那些尸位素餐之辈,滥竽充数之徒深感愧怍。
四、巧补式:随机应变,因势而补,使之绝处逢生。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一天黄昏时分,见天际飞来一只鹤,乾隆命学士冯诚修即兴赋诗。冯即道:“远望天空一鹤飞,朱砂为颈雪为衣。”乾隆听后又进一步考他:“朕要吟的是黑鹤,不是白鹤。”冯即接诵:“只因觅食归来晚,误落羲之洗墨池。”将吟白鹤的诗,补得天衣无缝,不留痕迹,乾隆十分赞赏。
五、铺垫式:先作铺垫,渲染气氛,借以蓄实际势;后奇峰突起,陟出新意。从前,一群考生在长安垂柳依依的灞桥亭边设宴饯别。席间,各自作诗一首聊表惜别之情。有一个童生高声叫道:“东边一带杨柳树,西边一带杨柳树,南边一带杨柳树,北边一带杨柳树。”众人听了不觉笑出声来,这算是什么诗呀?而那童生却从容地用缓慢而有顿挫的声调继续吟道:“纵然碧丝千万条,哪能系得行人住?”这末后两句刚一念完,众人立即鼓掌,连声称妙。
六、顶真式:即顶真修辞格式“逆挽”法。相传“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一次应朋友之请。冒雨赴宴祝寿,曾写下这样一首诗:“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滂沱雨祝李公寿,寿比滂沱雨更多。”这就是一首运用了顶真修辞格的祝寿诗。开头两句叫人迷惑不解,后两句翻出新意,巧应祝寿主旨。整首诗念起来,气势酣畅,让人玩味无穷。
七、翻转式:先从一个方面顺写,甚至力加渲染,后翻转出前意,凸现主旨。如盛唐诗人王昌龄写的《闺怨》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这首诗把“前后两种心境构成强烈对比,深刻地表达了“闺中少妇”内心的深愁。
八、点睛式:即“画龙点睛”式“逆挽”法。一处点睛,全篇顿活。始读觉无技巧,读到最后方知是大技巧。如写雪花的一首诗:“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皆不见。”前三句显得平淡粗拙,最后一句“触着”并点化意境,使全诗顿时活起来,成为咏雪佳作。
总之,“逆挽”法是一种深谋远虑的表达艺术,是一种出奇制胜的创作手段,它充满了“朴”与“灵”的辩证法。这种方法,古人也有论述。明代文学家谭元春在《题简远堂诗》中说:“必一句之灵,能回一篇之运,一篇之朴,能养一句之神,乃为善作。”他强调的就是以“灵”句取胜和蓄势的作用,与“逆挽”法的内蕴是相同的。


作者介绍:龚飞,男,四川泸州人,大学本科毕业,笔名公明、于荷。高级政工师、记者。1963年2月生于泸县金龙乡(今龙马潭区金龙镇)。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泸州市江阳区政协文史研究员。四川省首届“书香之家”推荐活动入选家庭。曾担任长江液压件厂暨长液公司《长液报》责任主编,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信周刊》编辑、记者,泸州市总工会《泸州工运》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