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卫,在洛宁历史上是洛河岸边的一个普通的小村庄,早已湮没在历史尘烟之中,几乎没有人知道它曾经的存在,我今天寻踪南卫,是因为自己与之有特殊的历史缘源与感情——我卫氏家族族谱记载:“吾祖世居南卫,于清朝迁居院东”。南卫村是我院东卫氏一族先祖世世代代生息繁衍的地方,寻踪南卫、缅怀先祖,追寻先辈的足迹,讲一段历史给我的后辈们。
据资料记载:南卫村具体位置在“洛河北岸,县城(老城)以东约六里”,这样位置就很清楚了,即现在王协桥北的位置。南卫村和吴村在历史上是一起坐落在洛河岸边,为吴村第二保,古时,农村有保甲制,每十几户为一保,相当于过去的一个生产队。南卫什么时候形成村了呢?从村的名字来源看,应该是和我卫氏家族在洛宁的形成关系密切,同村基本都是本族人。我卫氏一族先祖自明初洪武年由山西洪洞移民洛宁,不久有了一门十子,此为洛宁卫氏十门之开始。我卫氏十门各后代家谱起始于明中后期,一世祖与“十门”一辈有断代,族谱开始标注“吾族共十门,吾系第几门”。先祖一家从山西洪洞移民洛宁,自十门之后,在洛宁居住地就形成了一个小村庄,这正是南卫村的雏形。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洛宁卫氏十门后人已散居洛河两岸、东西各地。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春,洛宁卫氏十门家族后人集资购买了十亩茔地,建房立碑,今石碑尚存于祖茔旧地、今北寨村内。碑文记载了整整二百五十年前,洛宁卫氏十门后人居住在南卫村、院东村(涧口乡)、孙洞村(景阳镇)、高村(底张)、西山(具体位置不详)这五个地方,南卫村离祖茔地最近,无疑南卫村就是先祖移民洛宁后一直的居住地。
历史上,人们总是临水而居,河水是生存的依靠。老辈人传说,吴村和草庄村历史上也都在洛河岸边,南卫和草庄曾隔河相望,离得很近,可能是有时河水小,有便桥可通,南卫和草庄村人家如同邻居,还互相让饭。

小时候我听到这个故事,意识里错误地认为,南卫村是在河南草庄村附近。洛河水为生活提供了条件,但也是心腹大患,过去没有河堤,历史上,洛河无数次洪水泛滥,冲毁农田房屋,老人们亲身记得上世纪洛河大水,河道一夜之间移动百十米宽。几百年的历史演变,草庄和吴村都早已离开河岸,现在的吴村,过去曾叫新吴村,区别于老村。南卫村人也逐渐外迁,最终,连村名也没有留存下来。现在在北寨村和东关村有卫氏十门后人六、七系,他们应该是南卫村卫氏外迁的后辈人。特别是北寨村,这里原本是卫氏的祖茔地,乾隆三十七年,卫氏家族在这里买有十亩地,当时就建有房且有人居住。后来,南卫村外迁人家来这里居住,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我院东卫氏先祖是什么时候离开南卫村了呢?记载的清朝一说太宽泛,我有以下的分析:我院东卫氏一族,共同祭奠的先祖是七世祖亲七兄弟,他们都安葬在院东,中国传统习是俗叶落归根,七世祖没有归葬河北祖茔地,说明七世祖就生在院东,这就意味着最晚是在五世祖一辈,带着还未成年的六世祖,离开了南卫村来到了院东。当年,不知道单我先祖一家、还是有几家一起外迁。
我院东卫氏一族到现在已有了第二十辈人,所以,我们院东卫氏一族离开南卫到现在,至少已经历了十四辈人以上,大约有三百多年的时间了。我们院东卫氏先祖离开南卫的原因,虽然年代久远,但辈辈相传,清晰而确定,洛河发大洪水,把房屋冲塌了。我查找了县志资料,发生在清朝的洛河大洪灾有两个年份,顺治十二年和光绪三十四年,其中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的洛河水灾,与我分析的年份相符合,所以,推测我们院东卫家离开南卫到现在,已经过了三百六十七年了。当然,这不是定论,可作为后辈人加以参考。
南卫村是什么时候消失的呢?乾隆三十七年后已经没有资料,族中关于南卫的传说,在我的祖辈都还只是传说,所以,至少已有了百十年以上,据此推测,南卫消失的时间是在清末,具体年代不详。从明初我卫氏先祖定居开始至清末消亡,南卫村在洛河岸边基本挺立了明、清两朝五百多年的时光。
大河东流、历史变幻,时代永不停息,向前发展。南卫村虽然早已消失,但在先辈们世代生息的这片热土上,新世纪正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洛河两岸的长堤彻底驯服了危害人民的水患;美丽的滨河公园像两道绿色的花园屏障,守护着两岸人民;人民医院新区、同心湖畔楼群拔地而起;长桥卧波、禽鸟翔集、洛水清流,人民安居乐业,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家乡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作者简介:卫光明,洛宁涧口院西人,六九鸡,漂泊打工半生,工作之余,读书、码字、自娱自乐,资深红楼迷,自号、网名追梦人、红楼为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