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0月,53岁的我退休了。闲下来后,苦于没有世俗享受的爱好,感到无所事事,心里空落落的。这段日子,我反复思考着一个问题,退休就是退下来休息吗?与其碌碌无为打发晚年的时光,不如用有限的生命,为社会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我在工厂干了一辈子,当过工人、车间主任、生产科长、副厂长,可算个地地道道的“手艺人”。好在我的最后一班岗是任厂办公室主任,写过工作总结、新闻报导,也发表过“豆腐块”,算得上一只“笔杆子”,但与文学不搭边。凭着几十年的生活磨练、工作积累、社会经历,加上自己一颗不安分的心, 徒然萌生了文学创作的欲望。想归想,付诸行动还有点犹豫不决。徘徊中,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仙桃著名民间文学家肖作玉先生。又通过肖先生,有幸认识了仙桃著名作家汪烈九先生,民间文艺家肖国春先生和华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间文学大师刘守华教授。在他们的引导下,我毅然走上了民间文学创作之路。
童年,我受的启蒙教育,就是听老人们讲“古话”。那些幽默的语言、美妙的意境、精彩的情节,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记忆里了。当我受到诸多民间文学大家的指点后,再接触民间文学这一文体,顿时一拍即合,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从此,我与民间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仙桃古时位于洞庭湖滨,灿烂的楚文化积淀深厚。历来人文荟萃,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地理文化独具风情。悠久的历史给仙桃这块土地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名人传说和民间故事,这又给我从事民间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致力于民间文学创作,主要做了四件事:
一是搜集整理,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在沔阳(今仙桃)的“古话”,都是口头传说,很少有文字记载,年代久远就会失传。将植根于民间的轶闻趣事用文字记载下来,是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搜集整理从三个方面入手:
1、搜集整理地名和风物传说。沔阳一千多年沿袭至今的地名约有5000多个,与历史事件、历代名人、神话传说有关的至少占十分之一,约500多个。搜集整理这些地名的来历,使之成为一篇篇有趣的民间故事,可给后世留下一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搜集整理有代表性的地名传说有《跑马岭》、《陈印湖》、《墨池沟》、《徐鸳口》、《仙女山》、《皇师亭》等40多篇,这些地名故事都有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被多家报刊发表。2016年,仙桃市民政局聘请我为《仙桃地名故事》副主编,编辑出版了“湖北地名文化丛书”,《仙桃地名故事》,近20万字。
风物传说的代表作就是“沔城八景”,其品题为《五峯山色》、《三氵筮 波光》、《东沼红莲》、《西城古柏》、《柳口樵歌》、《沧浪渔唱》、《荆楼玩月》、《丙穴钓秋》。沔城八景流传千年,但对八景的来历没有完整的文字记载,直到明代也只有赞美八景的诗句,这是一大缺憾。我以为一个民间文学作者,有责任填补这个空白。1997年,我从一些涉及沔阳八景的资料中,和老人们口头讲述中,搜集到了只言片语,从中受到了启发,于是,经历两年时间,创作了沔城八景的八篇故事,分别发表在《仙桃文艺》、《沔阳通讯》、《仙桃周刊》和《古今故事报》等报刊上。八景美,八景的传说更美,人们读了故事,还想到八景的遗址上去访古寻幽。从此,沔城八景的故事在仙桃民间广为流传,受到专家和读者的好评。
2、搜集整理名人传说。与沔阳有关的名人很多,深入人心的有三个皇帝,即:赵匡胤、陈友谅、乾隆。三个皇师,嘉请的老师童承叙,咸丰的老师陸建瀛,光绪的老师李绂藻。三个娘娘,赵匡胤的娘娘喻凤香,陈友谅的娘娘张凤道,嘉靖皇帝的娘娘刘娘娘。三个丞相,刘备的丞相诸葛亮,武则天的丞相狄仁杰,朱元璋的丞相胡美。这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有写不完的故事。还有明末御封散人费中权、民间怪才柳丙元、风流才子徐苟山、民国怪杰张难先……讲述他们的故事,沔阳人口若悬河,如数家珍。作为民间文学作者,搜集整理名人传说,将口头传说变为文字,更是义不容辞。名人传说,我写了《诸葛亮拜师》、《狄公为民讨板子》、《赵匡胤情系风凰台》、《皇师亭》、《费散人传奇》、《柳丙元告状》、《张难先巧求民女》等50多篇。名人故事除单篇创作发表外,我与人合作,担任副主编,2013年编辑出版了一本《大汉陈友谅传说集》,约15万文字。2014年,“老沔阳系列丛书”任副主编(与人合作),编辑出版了一本《沔阳故事会》(人物篇),将老沔阳的历史名人的故事汇集成册,约12万文字。
3、搜集整理民风民俗。仙桃是汉、回、土家族同居之地,民风民俗尤为丰富多彩。民风民俗是民众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林林总总的民风民俗中,有科学、健康向上的,也有带迷信色彩、消极落后的。搜集整理民风民俗,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保留和发扬科学、文明、健康的,抛弃愚昧、迷信、颓废的,使民风民俗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在搜集整理民风民俗中,我进行了认真的筛选和补正。近几年来,我搜集整理创作了民俗故事30多篇。其代表作有:《公公背媳妇》、《姑娘出嫁要开脸》、《结婚生育吃红蛋》、《抢挑金银水》、《为亡者送行》、《抬头嫁姑娘 低头娶媳妇》等。正确的文化导向,引导民众对健康的民风民俗的认同和遵循。
二是推陈出新,创作读者喜爱的传统故事。随着电影、电视剧、网络文学等现代媒体的普及和商业性通俗文化浪潮的兴起,对传统的民间文学产生了猛烈的冲击。过去照葫芦画瓢的讲古话方式,“从前……从前……”的民间文学创造模式已经过时了,传统故事一度被冷落。为了让传统故事有市场、有受众、有生命力,我借用了通俗文学、小说、散文的某些笔调,将传统故事写得“文字精、语言美、题意新、情节奇”。再运用写故事“一波三折,起伏跌跖”的传统手法,这样创作出来的传统故事就能抓住读者。我创作的传统故事《白扇记外传》、《秋江情缘》、《莲花池畔生死恋》、《陈友谅和他的女人们》,《古镇往事》,《赵匡胤,从复州走出去的大宋皇帝》……就是用人们熟习的传统故事进行再创作,赋以新意,写成一篇篇2万字左右的中篇传奇,使之成为人们茶前饭后的热门话题,在民众中反响强烈。2015年受聘于《汉水文苑杂志》社《仙桃作家丛书》,编辑出版一本《仙桃今古传奇》,任副主编(与人合作),约15万文字。
三是贴近生活,创作新故事。新故事是新时期产生的新文体。它表现的是新题旨,追随的是新时代,反映的是社会热点和民众所关注的新问题。我创作的新故事都是老百姓熟悉的,而且是他们身边的事,让人们感到真实可信。如《公鸡下蛋》、《教材》、《血染的金项链》、《死不瞑目》、《特殊礼物》、《升官计》、《未婚妈妈》、《疯儿子》等……这类故事被报刊称为“千字快餐”、“精短故事”、“千字文”。其特点是新、奇、巧、耐读、好记、可传。我创造 新故事100多篇,发表在全国故事期刊上,颇受欢迎。
四是注重培养民间文学写作新人,让仙桃的民间文学创作后继有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在本地的各种文学活动中,注意发现有民间文学爱好的文友,网上有愿意从事民间文学创作兴趣的网友,引导他(她)们走上民间文学创作之路。我的方法是五种:1,帮助他们找素材,如何挖掘民间文学创作题材,为他们创作提供方便。2,为他们提供民间文学的范文,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3,帮他们修改,传授经验。4,为新人提供发表文章的平台,培养他们的兴趣。5,建立民间文学群,便于学习文流,《复州文苑》群就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在我和民间文学家肖作玉老师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通过这些工作,在仙桃乃至外地,就有一批民间文学作者成熟起来了,他(她)们都在各地发表了自己的民间文学作品。
此外,我还与肖作玉老师参与编辑了《仙桃地名传说》,《笑遍仙桃》等多本民间文学书籍,为仙桃的民间文学做了些添砖加瓦的工作。
我一生爱好文学,除创作民间文学作品外,还创作、发表散文、现代诗歌、古诗词、散曲600多首,发表在省和国家级的报刊、杂志上,并多次获奖。
退休后的25年中,我搜集、整理、创作民间文学作品350多篇,一百多万文字,发表在全国50多家报刊上,收获颇丰。鉴于我在文学创作,特别是在民间文学上取得了一些成绩,我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湖北省作家协会,湖北省诗词学会,湖北省楹联学会接纳为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大辞典,湖北作家辞典第三辑收录了我的生平。退休后的这些成绩,我将其戏称为黄昏里的收获。
古人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字里行间有对夕阳的赞美之意,更有惋惜之情。我以为夕阳既是美好的,也是珍贵的。年逾八旬的我,常常自比夕阳,尽管夕阳的余辉短暂,黄昏时间不会长,我将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加倍努力,笔耕不止。创作更好、更多的文学作品,回报社会、答谢读者。

七月十五前三天,大孝子郭三忙着为他去世的爸爸筹备祭品。这几年他给他爸烧过去的祭品档次逐年提高,电视机、电脑、别墅、轿车、……凡是阳间人享用的,他给爸爸都备齐了。去年又给爸办了英、美、法、德、意、日……等国家的护照,让他爸周游列国。今年,郭三又给爸准备了最时尚的祭品,由祭品店直接送到墓地。
月半当天,他携妻子、儿子、和妈妈,开着小车给爸爸烧纸钱。在墓碑前,妈妈哭诉老伴的种种好处,郭三与妻子清理坟上杂草,孙子给爷爷擦墓碑上的泥土,干完这些,只等祭品店送祭品了。到底是老主顾,祭品准时送到,五个大纸箱摆了一溜子,让墓地祭祖的乡亲们看了眼热,都夸郭三是名副其实的大孝子。
上供时,他打开纸箱搬出祭品,妈妈一看,一下子呆了,大叫一声:“郭三!你真是你爸的孝顺儿子……” 妈妈的话未说完,便一头栽倒在老伴坟前了。
妈妈不省人事了,急得郭三又是掐人中,又是做人工呼吸,才将妈弄得缓过气来。原来,郭三从纸箱里请出来的是五位美丽的纸小姐,他妈突然受了刺激,气得昏倒了。妈妈睁开眼,指着郭三骂道:“你这个小杂种真孝顺,会拍你爸的马屁,人家大老板只包二奶、小三,你倒好,一下子就给老傢伙讨了五房姨太太……” “妈……” “别叫我妈,你现在有的是妈了,叫她们吧!”妈妈气不打一处出,挣扎着站起来,愤怒地将五个纸小姐全摔在地上,边用脚踩边怒道:“今天有你就无我,有你就无我……”妈又嚎啕大哭了。
郭三只想孝敬爸爸,怕他爸在阴间孤独,别出心裁地给他爸送去五个漂亮纸小姐,只想让老爸生活过得滋润,没顾及妈妈的感受,惹得妈妈伤心难过。妻子也埋怨郭三花心,尽想这风流事。最后,妈妈提醒郭三:“你给你爸娶了这五个妖精,以后看他把你妈往哪里摆?”
"我真浑!" 郭三看着地上的五个"体无完肤"的纸小姐,烧也不是,不烧也不行,一时措手无策了……

春节前,古易镇书协组织会员开展写春联、送春联活动。恰逢县长李洁在镇里走访贫困户,李县长是位书法爱好者,见人写字手就痒,机会难得,正好过把瘾。书友们都知道李县长是县里小有名气的书法行家,让出一张桌子,摆上文房四宝,让他加入了写春联的行列。李县长拿起笔,蘸上墨汁,在纸上龙飞凤舞地写了起来。
李县长写春联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了四里八乡。这时,有个中年人挤到李县长的桌案前,拿出一张写了一副春联的小纸条,要李县长给他照着纸条上的内容写副春联。李县一看,觉得这副对联内容新颖、健康向上,贴近时代,于是,刷、刷、刷一挥而就,很快就写好了。
春联写好了,中年人没有急于拿走,又向李县长提了个额外要求:“县长!难得遇上你写春联,你这字我喜欢,求你署上名,我要将你的墨宝收藏,留个纪念。”
李县长写春联不是第一次,以前从来没有人要求他署名,今天是大姑娘上轿___头一回。中年人的要求也不高,署名就署名吧!他在下联右下角,署上了自己的大名, "李洁书"三个小字。中年人这才高高兴兴地拿走了春联。
没过多久,李县长的桌案前摆了一条长长的队伍,都是求李县长写春联的。令人不解的是,这些人中都是镇郊的农民,而且都要照中年人那副春联的内容写,并要求李县长署名。
李县长见大伙儿这么爱好自己的书法,不想扫他们的兴,再说,一样内容的春联写熟习了,写起来又快又好,署名不就是多三个小字吗?何乐而不为呢?李县长滿足了众人的要求,每副春联写好后都署了名,人们像得了金元宝似的,捧着李县长送的春联回家了。
负责组织写春联、送春联活动的镇书协会长刘辉,对李县长写春联的事有点估不透,镇书协有省和国家级的会员,他们的字比李县长的字写得好,那些乡下人为什么单单点着要李县长的字?而且还要李具长署上名,这里一定有名堂。春节期间,为找到答案,刘会长专程去镇郊走访村民。
刘辉进村一看,只见家家户户门框上都贴了李县长写的内容一样的春联,上联:八项規定扬正气;下联:四条原则扫歪风。横副:反腐倡廉。刘会长问村民:“你们不是说要收藏李县长的墨宝?怎么都贴出来了?”还是那个中年人带头回答刘会长的疑问,“你以为我们贴的是春联?”“不是春联是什么?”中年人神秘地说:"这是'新门神'!旧门神是秦叔宝、吴敬德,他俩是驱鬼的,这春联李县长署了名,就成了'新门神'!新门神是用来赶人的!”中年人向刘会长讲了“新门神”的奧秘。
原来,村干部平时别出心裁地请客送礼,大吃大喝,花费不少。钱从哪里来?只好向村民摊派,每到春节,乘喜庆的日子,大家不便拒绝,收取这费那费......大伙听说李县长为民写春联,才想出了这个好点子。这不,今年贴了县长写的署名春联,再也不见他们上门收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