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看、思,我发现历史文化景点承载着我们往日的回忆和今日的慰藉,那些自带光芒的物质文明和历史上特殊人文文化信息,绝不会因人们的喜恶而消失,相反,它对当时亲历者而言却是留存在心中的欣慰,对后来者则是重新建起精神家园的凭据和依托。比如想去延安看看,那是我们这代人红色情结的泛起,是心中“几回回梦里回延安”渴望的感觉,就是在寻找历史,追寻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足迹·寻找人生红色的境界。

旅游让我感受经典。当我登上泰山、华山之巅,就会不由自主地吟诵杜甫“一览众山小”和毛泽东“极目楚天舒”的诗句。当我在观赏奔流黄河的壮景时,似乎看到了李白向我走来,吟唱着《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当我伫立在龙门观望滇池,就会想起孙髯公长联中“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帧,喜茫茫空阔无边”的名句。当我看到庐山瀑布奔泻而下时,就会想起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放一语。当看了洛阳的古迹之后,我就不由地想到了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经过洛阳古城时所写的“烟愁雨啸奈华生,宫阙簪裾旧帝京。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惊人之说,就会感到这千年的古都虽然历经沧桑,岁月更迭,但在历史的根基上,那些繁华落尽、沧海桑田的故事依稀尚存,历史的回声还紫绕在耳际。解悟山水,对话自然,这与我而言或许是人生的乐趣。每当我看到山水相依、绿树荫荫、小溪潺潺、鲜花盛开、大静大美的自然田园风光时,就会想起毛泽东“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的意境……到达人文景点驻足观望,往往使我联想到古人在这里讲了什么,写下了什么,此时景色人目、古语人心,使我感其言、会其理、得其道,有时读了经典名著,再去实景观赏游览,往往还会使我产生一种微妙的感觉,生发出一此与精神世界相连的想象来。比如去游览天柱山之前,我读了明代诗人方畿“南望九华如掌,北望天柱如指”的名句,一个“望”字使我对这座山究竟有多高,玄而不知。来天柱山之前,在心中已感到见其必仰了,并希望在这仰望中走进它的内心,领略它那独立不移而又风云变幻的风采。到达天柱山,果然叫我惊叹,它是一座古老、雄伟又高挺的峻山。说它古老,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说它雄伟,群峰连连,很有气势;说它高挺,其峰直入云霄,恰似擎天一柱。在群峰之间的山谷中,则是苍松翠柏,竹林树海,一派蓊郁。仰之、观之、品之,这天柱山在我的心里,就是一位白须白眉的老者,兀坐于苍天与大地之间,亘古不变,而又无时无刻不以它的缄默,它千姿百态的峰,它云蒸霞蔚的幻化,对世事万物作着不倦的诠释和启迪。

旅游让我净化心灵,多情和宽容的山水,从来就是生命最美好的家园。古人云“醉听湖水韵如琴,坐看云山心自远”,这就是山水的意境,更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在旅游中看山听水,往往在不经意间,大自然的艺术之美便浸润了我的心灵,安定了我的心绪,给我以滋养,在开阔的空间中得到一种超然的感觉和启示人生的哲理。比如观泰山之雄,使我顿生豪勇;品峨眉山的青山明镜佛光沐浴,使我抛却烦恼、安详平静;看大江东去,使我追慕英雄伟业;见松柏傲立,使我自然产生凛然之气;思杨柳依依、桃花盈盈,让我感受到春日的温暖。

天地造化是山川河岳、日月星辰之于人的雕镂,一草一木、一事一物都呼应着天地的灵性,有着纵横捭阖的气象,清丽的山水与尘浊的世界之间形成一道屏壁,喧浊之气与它不可共处。多年来,在我迈开脚步,走出去欣赏大自然的风光时,我深深地感到,大自然中的清风、绿野、大山、古迹、名胜、湖泊、大海、河流、溪水、丛林、大树、鲜花、小草……都是我内心的最爱。它们可以使我忘记烦恼,将身心完全投人到大自然的怀抱,享受自然赐予的宁静和欢乐;可以情景交融,与古往交谈,与山水对话;可以与花鸟虫鱼为伴,自由自在,可以看到久违的纯朴;可以甩掉萦绕心头的繁杂;可以逃避钢筋水泥世界里带给我的桎梏与落寞;可以发现生活的世界。

人世间最为朴实的情感,是和大自然全然相通的心灵感应。没有山水的人生是黯淡的。疏远山水的人、思想是驳杂的,看山听水走四方,是人生的一大乐趣。人生是短暂的,在宇宙怀抱中如一粒微尘。既然如此,何不及时放开视野与心胸,把自己的灵感与激情跟历史的深邃、世界的广袤交融在一起呢?我们的身体在物质世界里穿行,心灵需要在思想的世界里舞蹈。一个人的财富不只是金钱物质,还有阅历,“阅”即阅读,“历”即经历,人们通常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卷,则积理富,气质换;游历广,则眼界明,胸襟广,俗病去也。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走出去,打量自己,观看周围,带上灵魂,寄托梦想。他乡有感悟,有感激,有祈福,在情怀至上的人眼里,世界一定是远方,远方让人充满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