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内容摘要)今年,在网络上搜索,咨询邻人,我学会了做蒸菜和蒸肉,并尝试各种不同的蒸法,很有成就感。想起读大学时,课余时间,我们女同学开始学织毛衣,看一个女同学飞针走线,甚是羡慕,女同学很有成就感地说:“你只要学会了织一件毛衣,以后想咋织就咋织,可简单了。”生活何尝不是这样,谁也不是生来就懂生活的,跌跌撞撞之后,岁月教会了你!

小时候,我极不喜欢吃蒸肉。奶奶养的鸡死了,会弄出一大锅蒸鸡肉来,在那个缺油少盐的年代,一只死鸡给一大家子改善一下生活,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在那个喜欢吃肉的年龄,奶奶给我盛一碗蒸肉,吃一口是面疙瘩,再吃一口还是面疙瘩,慢慢就不喜欢吃了。
奶奶的蒸菜做的很好,盛一碗玉米糁汤,把半碗蒸菜往汤里一倒,用筷子搅搅,既吃又喝,一顿饭就解决了。
也可能是小时候蒸菜吃多了,长大后既不喜欢吃蒸肉,也不喜欢吃蒸菜。吃饭时,若有选择的余地,我一定不会选蒸肉和蒸菜。

自己分家单过时,孩子爸爸拿回来一把新鲜的红萝卜苗,要我蒸蒸给他吃。当时还没有网络,不能搜蒸法,又不愿意去问别人,就回想着奶奶和妈妈的蒸菜法去做。蒸出来是一坨,完全不是蒸菜那回事,只好倒给猪吃了。孩子爸爸回来问我蒸菜呢,我说给猪吃了。他大发雷霆,以为我在骂他。我解释说真给猪吃了,孩子爸爸慢慢消了火,耸一下鼻子,向我投来鄙夷的眼光:哼,你会干点啥?后来想想,是蒸红萝卜苗时面放少了,黏在了一起。
从那之后,我对所有的蒸菜都不感兴趣了。有街坊蒸好了送给我,我会把蒸菜炒炒给家人吃,但我是不会动手去蒸的。
再一次喜欢吃蒸肉蒸菜,已是多年之后。小叔开了饭店,说店里的蒸肉好吃,我指着招牌上的“笼上菜”问是啥,小叔笑着说是蒸肉啊。暗想,蒸肉还有一个这么雅的名字啊,第一次听说。吃小叔饭店里的蒸肉,一下子就爱上了。那是第一次吃的最好吃的蒸肉,肉特别多,片状,大而薄,肥而不腻;粉条筋道有嚼头,大葱里浸满了肉香。问婶婶蒸肉的做法,说猪肉是新鲜的,蒸前用各种调料拌好,粉条是农家买的纯红薯粉,拌蒸肉用的不是面,而是馍花(自己蒸的手工馒头,放凉搓碎)。

再一次吃蒸肉,是在洛宁神灵寨。在景区走累了,刚好遇到饭庄,有凉皮,有蒸肉。朋友选了蒸肉,我下意识选了凉皮。朋友说:“你选错了。在宜阳,你应该选凉皮;来洛宁,你应该选蒸肉,蒸肉可是洛宁响当当的招牌。”朋友哪里知道,年轻时的夏日里,凉皮才是我的最爱。吃完凉皮,我用筷子夹了一点朋友盘子里的蒸肉,细嚼慢咽后,还真是唇齿留香。
后来的一个春节,父亲在家用肉汤拌粉条做了蒸肉,严格来说是蒸糕。那个香哦,我是适应不了,孩子们都不愿意吃。我是一个不愿意浪费的主,把父亲送我的蒸糕用小刀切成很薄的片,用牙签扎了放进盘子里,端给正在看电视的孩子们,孩子们不明就里,一点一点吃着,竟然说:“这是什么东东,咋这么好吃 ,越吃越香?”
后来,在饭店吃过各种蒸菜和蒸肉,说实话,饭店里做的蒸菜好吃,但蒸肉都没有小叔家饭店里做的好吃。

今年,在网络上搜索,咨询邻人,我学会了做蒸菜和蒸肉,并尝试各种不同的蒸法,很有成就感。想起读大学时,课余时间,我们女同学开始学织毛衣,看一个女同学飞针走线,甚是羡慕,女同学很有成就感地说:“你只要学会了织一件毛衣,以后想咋织就咋织,可简单了。”
生活何尝不是这样,谁也不是生来就懂生活的,跌跌撞撞之后,岁月教会了你!

作者简介:李白粉,白杨镇石垛街人,小学教师,热爱生活,勤于观察,善于写作,有多部作品在《洛阳日报》及网络媒体刊登发表。

主播简介:白普霞,网名露珠,宜阳县实验三幼保育员,喜欢唱歌、舞蹈、朗诵。对于自己爱好的事会一直坚持下去。信奉的格言:活到老,学到老,活出精彩人生!

(编辑:白杨写作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