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东香人,真名朱双顶,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以读书为乐,不时写点随笔、札记、散文、诗歌等,近一年多在数个微信公众号发文二百余篇,多次获奖。

《诗经》中的“中兴之主”
作者|朱双顶 - 东香人(北京)
西周王朝时,出了位“狸猫换太子”式之王,被称之为修明政事,效法文、武、成、康四贤王传统的贤明之君主。在他的治理下,使诸侯重新以周王室为宗主,于是有了《史记•周本纪》中的“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之记载。他就是周宣王姬静。
周宣王从小就有着非凡的际遇、悲惨的磨砺。在他之前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周厉王,以暴虐残忍而存史。周厉王统治后期弄得怨声载道,他就派专人监视议政之人,如有报告,立即杀掉,使百姓在路上相遇,只能用目光示意,被记载为“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他自己却非常高兴,说是我终于让百姓不敢说话了!对召公的“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的劝谏不听,终于激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史称“国人暴动”。国人拿起武器农具像洪水一样向王宫冲去,周厉王虽逃到了彘地,保住了一条命,但仓促之中却将他的儿子、太子姬静丢下。

姬静无奈之下,只得被迫躲进召公家中,起事的国人又将召公家围住。召公急中生智,就将自己的儿子冒充姬静赴死,才使太子得以逃脱危难,这才平息了暴动。从此由周公与召公主持国政,开始了史称“共和行政”时期,也就是从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起,中国历史才有了确切的纪年。
周厉王被赶到彘地再也没敢回来,于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死于那里。太子姬静自从被召公救下后,就一直被召公收养长大,直到厉王死后,才被召公周公拥立继位为周宣王。从小受难的周宣王,厉经磨难,在召公的教育下,身心得到教化升华,懂得自己的王位来之不易,有了对勤政治国重要的感知,于是勤勉于政事。他在位四十多年,励精图治,内安百姓,外伐强敌,使西周有了“宣王中兴”的景象。那么周宣王是怎样勤政为民的?《诗经•小雅•庭燎》诗篇,就给予了再现反映:

夜如何其?夜未央。
庭燎之光。
君子至止,鸾声将将。
夜如何其?夜未艾。
庭燎晰晰。
君子至止,鸾声哕哕。
夜如何其?夜乡晨。
庭燎有辉。
君子至止,言观其旂。
翻译成白话文,大意是:
夜已到了啥时光?夜色还早天未亮。
宫廷火炬放光芒。
诸侯大臣将要到,传来铃声叮当响。
夜已到了啥时光?夜色还早无晨光。
宫廷火炬明晃晃。
诸侯大臣快要到,传来铃声叮当响。
夜已到了啥时光?夜色将尽天露亮。
宫中火炬变灰暗。
诸侯大臣已来到,看见龙旗在飘扬。
《庭燎》这篇诗,《毛诗序》说它是“美宣王也,因以箴之”。郑玄笺说它“诸侯将朝,宣王以夜未央之时问夜早晚。美者,美其能自勤以政事;因以箴者,王有鸡人之官,凡国家为期,则告之时”。所以后人多以颂赞周宣王勤政来解读此诗,所描摹的是“宣王中兴”时的一个场景,反映的是周宣王勤勉于朝政之事。

由于周宣王心系朝政,总想着接见诸侯大臣之事,以致夜不能寐,生怕耽误早朝的时间,便有了一夜之中反复问鸡人之官“夜如何其”之情,由“夜未央”到“夜未艾”再到“夜乡晨”的回答,一问一答之间,将宣王迫切焦急、唯恐耽误上朝的心情绘声绘色地托出,生动而又形象,让人看到了这位君王心系朝政之心。
在周宣王的治理下,周王朝的政事又是一种什么状况呢?这是人们很想知道的。于是诗不去直说,而是从侧面进行艺术般地突出,以点带面地反映了诸侯大臣们也是勤于朝政、纲纪严肃,是上下振作、一片中兴气象。报时的官员随问随答,以宫廷中灯光的变化,准确无误地随时报时,体现出勤政不怠的负责担当。而诸侯大臣们更是忠心耿耿,天不亮之时就早早上朝,井然有序,严谨认真,用“鸾声将将(qiang读一声,铃声)”到“鸾声哕哕(hui读四声,铃声)再到“言观其旂(qi读二声,画有交龙、竿顶铃的旗)”的变化,来宣染周王朝此时的君臣同心、意气风发、如日中天的兴象之态。这如同画龙点睛之笔,将“宣王中兴”之象烘托而出,给了后世治国理政者提供了可鉴之处。
很可惜,周宣王的中兴,也只是昙花一现。他的儿子周幽王继位后,并没有像他父亲那样勤政,有的只是“烽火戏诸侯”,很快将西周江山葬送,历史又翻开了东周王朝一页,周氏王朝也就踏上了万劫不复的衰败之路,一路无奈地向前奔去。可这一点也不影响《庭燎》的传诵下去。至于一代又一代的君王,是否能够从中借鉴而勤政已无关紧要了,他们需要的只是百姓对君王的崇拜与颂赞。在这种崇拜与颂赞声中,《庭燎》也就越来越有了它的魅力而传诵于后世,寄托于人们的一种愿望。
(二O 二二年四月九日)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