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篇
我的下乡岁月
文/李庆明
妈妈那饱含深情的一声“乖、我们不去了,不去了”一直在我耳边萦绕。
当時还没有“知青上山下乡”的说法。回去和不回去只是在我点头、摇头之间。经过一昼夜的思考,又想起临来時,老场长拉着大家的手深情话语。我对妈说:妈,我还是回去,在哪里虽苦一点,孬好还有这点补贴,还能支助家里一下。妈妈实在拗不过我,什么也没说。在那天送我到大路临别時,千叮咛万嘱咐:自己要保护好自己啊!
時间过得很快,眨眼迎来了初冬,经过几个月艰苦努力,原来哪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野上,一行行果树,整齐划一的栽在这片经过改良的广阔盐碱地上。一块块条状的菜畦连成一片,纵横交错的送水渠道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几排砖石瓦苫的房屋拔地而起,随之我们也搬进了新的宿舍。十一月中旬,第一批四辆大型拖拉机,滿载着越冬的大白菜,驶向盐场供给了千家万户。大家看着菜场日新月异的变化,看着自己亲手辛苦的劳动果实,个个脸上露出了从来没有过的笑容。
经过几天简单的休整后,我们迎来了笫二阶段冬准生产高潮。
一天晚上,疲惫一天的人们陆续的吃完饭回宿舍休息。我忽然默默的想到,大家都收工了,杨守义怎么还沒来吃饭?四处找都没有他的踪影,我慌了,急忙丢下手中的饭碗,跑到他负责挖的那条排淡沟,顺着沟向前望去,只见一个黑影蹲在哪里。我匆忙的奔跑过去,纵身跳下一人多深的沟里,只见他冻得瑟瑟发抖,蜷缩着身子蹲在哪里,由于极端劳累和饥饿,他已经没有爬上沟顶的力量,只好软瘫瘫的坐在淤泥里。我见此状急忙扶起他,刚好其他人也赶来,我在下面用肩扛,上面人用手拉,大家轮流的把他驮了回来。
饥饿,寒冷,简陋的生活条件没有让我们退却,劳累,更没有击溃我们,相反的磨炼了我们坚韧不拔的意志。
年轻的新农民们就是这样,他们一年四季,把早一点让盐场人能吃上自已亲手产出的果蔬,作为最高的奋斗目标!把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誓言,变成战胜一切困难的斗志!
我们在城镇,每年孬好还能看上几场电影,听听大鼓词,偶尔也能看上几天戏曲。农村的文化生活十分枯燥,很多老社员从来没有见过电影是什么样。我们这群年轻人中,有好几个人都会吹拉弹唱,晚上,不時从宿舍里傳出美妙的旋律,或悦耳动听的歌声,生产队的社员有時急急忙忙的把饭碗一放,拥挤在不大的屋里,把门围得水泄不通。平時大家利用在田间歇息空隙,也能唱上几首,配上二胡、口琴、和三括之类的乐器,悠悠的歌声从田野里傳向四方。
同社员们近距离相处時间长了,大家感情逐渐加深。他们不仅会帮我们揽点重活,还经常带我们去家里拉拉家常话,或者晚上拖我们去牛棚烤火,听他们讲故事。在那里,男人们脱光上衣,烧着晒干的牛屎,火苗映红了每个人的脸脥,一窜一窜的舔着人们的胸膛,阵阵热浪驱赶着冬天的寒冷,听到高兴時大伙仰天大笑,听到悲哀時泪水在眼里转来转去,讲到男女交媾時,害羞的大姑娘们红着脸推拥着直朝后退,调皮的孩子们一边嘻嘻哈哈的凑热闹,-边用木棍挑起烧红了的牛粪干,让火星四溅,听得入迷的人们,早已把世间的劳累和烦恼忘得一干二净,这一刻男女老少都在享受着这美好的乡间民情。
冬季这段漫长时间,是农村人最消闲季节,为了增加点收入,队长安排我和马同章两人做豆腐。那時做豆腐,都是用黃豆兑换豆油后的豆饼做原料。给我俩的任务是一天要磨200斤豆饼,做三百斤豆腐!
老人们常说:世上三样苦,打铁、弄船、磨豆腐。做豆腐之苦,我实实在在的尝试到了。为了卫生和多出豆腐,我们基本不用河水,天寒地冻的晴天,天天都要冒着刺骨的北风,去两里以外有水井的福星大队拖水,遇到阴雨天,两人两副水桶挑水,路遥人小力单,只有咬紧牙关,走几步歇一会,一步一步的向前挪。每到夜里两点钟,小钟不停的响声把我闹醒,只好揉揉半醒的两眼,再去把豆沫磨好。
队里有一头精廋的小毛驴,经不起白天黑夜的劳累,拉着磨豆浆的大磨盘走走停停,我有時舍不得的用小木条轻轻的吓它几声,它像一点感觉都没有,我只好在它后面帮助推,每天夜深人静,人们还在睡梦中,就听我和小毛驴一个拉一个推的嗒嗒脚步声。一天夜里,我将疲精力尽的小毛驴牵出溜溜,让它休息一会,突然,它一下争脱了我的手中疆绳,拼命的在原野里狂奔,急得我在后面穷追不放,跑累了,我蹲在地上和它四目相对。当我猛一把抓住它的缰绳時,真打算狠狠地揍它一顿,想想它昼夜不停的帮我出了那么多力,高高举起的鞭子不忍心的又慢慢放了下来。
几个月了下来,我眼睛熬得红红的,身体瘦了很多,每到天蒙蒙亮,饿得我饥肠辘辘。负责加工粮食的方兰芳大姐,眼看心不忍,经常偷偷的从小钢磨肚里抠点粉沬,做成热乎乎的糊糊,端到我面前。几十年来,每想到这件事,既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又是一段叫人心酸的履历,那姐弟般的友情让我沥沥在目。
第二年的春天,蔬菜场的果园里一片桃红柳绿,几百亩菜园里各种瓜苗放出了惹人喜爱的绿芽,地里的蔬菜一片郁郁葱葱。
一天我正在菜园里浇粪水時,场农业技术员告诉我:经场研究叫你去养蚕。他轻松的一讲,我不经思考,出于好奇心滿口答应的接受了任务。
蚕纸就象木工用的沙纸一样,上面佈满了密密麻麻油菜籽般的蚕卵。我拿回去后用被子一盖,没两天,蚁蚕爬满了盖在上面的纱布。开始,我随便在附近人家采上一点桑叶就能吃上两天。
不到一个月,蚕宝宝爬满了三间屋里的几层芦蓆。蚕的攝食量大了,附近农村的家前屋后,処処留下了我采桑的足迹。春蚕长成熟蚕之前可忙坏了我,一个个成蚕,吃起桑树叶象小牛吃草一样沙沙作声,不一会功夫,撒在上面的叶子只剩下叶茎。采上一天的桑叶不夠半天就吃完。这時我真的好后悔,不该领下了这无米之炊的差事。老场长看到我忙的不亦乐乎,赶紧派了一个女同志帮我料理春蚕日常事务。
养蚕的生活并不是想象那么轻松,从蚕卵、蚁蚕、熟蚕、到成茧要五十多天,这段漫长時间里,不但要保证有足夠的桑叶,还要做好室内卫生蚕不生病、同時控制好室温20一30度和一定的湿度。
附近的桑叶采完了,只有去几十里外的灌南田楼、九队等公社巡找。找到一棵大树,心里既高兴又害怕,看看四面无人,就像小偷一样快速的爬上去。一旦被主人发现了,真是“骑树”难下,不是一顿臭骂,就是一顿数落。就这样东一家找、西一家巡才能采到两麻袋的桑叶。每天早上骑着车躬着腰迎着朝霞急驰,夕阳西下拖着沉重的两三麻袋桑树叶疲惫而归,渴了,捧上几捧沂河水,饿了啃几口掉屑的玉米饼。好不容易凑合到春蚕吐完絲,钻进了它自己做成的蚕茧里,我这才缓缓的松了口气。那真是“春蚕到死絲方尽”,“蚕宝养成累瘫我”。
做完了豆腐养完蚕,我又回到了队里,继续干那抬粪、种菜、锄草、浇灌、挖地、打垄、挑沟等永远做不完的农活。
那日出日落单调的农村生活,伴随着我三年時间,后来,省盐务局发文将我招回盐业系统工作。此時,我眼噙泪水,依依不舍的告别了那里的父老乡亲、告别了风雨同舟的年轻朋友和视如父母的老场长,告别了那曾经流过泪,流过血汗的那片土地!
回顾我下乡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留下了一串人生闪光的足迹,历经了创业的艰辛,收获了成功后的喜悦。几年农村生活的磨炼,既锻炼了我的体魄,又磨炼了我的毅力。为我的人生旅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促使我在几十年的工作中积极向上,努力拼搏,脚踏实地的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曲折面前不气馁,农村那种不服输坚韧不抜的劲头,時刻鼓午我奋勇向前 、不断地去谱写人生新的篇章!
(完)
2022年8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