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
文/刘长海
七月十五来祭祖,跪拜平地一堆土。
孝心当存心中在,先人生前孝为主。
爹娘生前端碗水,胜过坟前万吨灰。
老人在世孝为先,百年过世入土安。
上坟只是心中念,莫将悲伤留心间。
七月十五中元节,再到坟前把土添。
中元节
文/三分田
“中元”初秋夜凝露,泪水化雨思如潮。
祈祷亡故九霄安,世人思念燎祭草。
七绝•中元
文/闲情逸致
风斜雨细入心寒,草木含悲泪不干。
眷念化为烟霭去,只求梦里问平安。

中元节祭祖(平水韵)
文/凤鸣岐山
中元祭祖细雨寒,禾木含悲泪不干。
思念化为烟雾去,亲魂梦间慰平安。
祭扫
文/共奔小康
焚纸燃香烟雾绕,儿孙坟前来祭扫。
遥想慈母生前事,泪水如雨思如潮。
接共奔小康老师诗
文/刘长海
如潮人流来祭扫,慈母在世多孝道,
儿女尽孝无亏欠,不在坟前空泪飘。

中元节扫墓(新韵)
文/凤鸣岐山
中元天雨泪悲淌,动地悲情雨日潮。
暗祝亡灵平久安,子孙祷念去坟扫。
接凤鸣岐山老师诗
文/刘长海
平安中元祭祖坟,象征兴旺后来人,
世族后代坟地站,子孙后代一大群。
中元节
文/逍遥子
家祭踏青露未干,昨夜梨花鬓两边。
人生一世尽蹉跎,后人守望心儿酸。

中元节
文/沙鸥
七月十五来祭祖,焚纸跪拜插香烛。
承蒙祖上先人佑,今秋又是大丰收。
坟前恭敬禀一声,惟愿天堂无烦忧。
新米纸衣齐奉上,还望仍将后人助。
中元节祭父
文/沙鸥
中元节至秋风凉,祭父思故心忧伤。
音容笑貌今犹记,言传身教不敢忘。
心香一炷表儿忧,黄纸两砣祝安康。
欲寄音书无所处,悲从心生泪两行。
中元痛
文/随缘
中元时节雨纷纷,步重心空无祭文。
先祖遵循先祖诲,谁家老冢续新坟。

和随缘中元痛(平水韵)
文/凤鸣岐山
今日添坟阵雨纷,心酸意切读悲文。
父母教诲响盈耳,香纸鲜花献墓坟。
祭祖(新韵)
文/凤鸣岐山
子孙祭祖墓前扫,香雾钱烟碧空绕。
父母慈祥情切切,心酸一阵泪如潮。
中元节哀思(新韵)
文/凤鸣岐山
细雨纷纷迎中元,隐星敝月泪涟涟。
烧灰阴币上霄九,薄酒三杯寄悼念。
上坟
文/冉祥春
坟前寄哀思,泪水飞如雨。
那边可安好?梦中告儿知。

祭祖献花(新韵)
文/凤鸣岐山
中元恰遇降甘霖,无闪无风墓上淋。
动地感天悲泪淌,鲜花祭祖敬插坟。
忆母亲
文/本草纲目
天国有恩邀入梦,又闻娘亲唤儿声。
慈颜细语慢叮嘱,骨血相依恋永生。
荷庇莲红遮冷雨,树荫幼草御风惊。
水深叶茂皆因果,何至阴阳总是情。
中元高温(新韵)
文/闲情逸致
问天秋热何?老丈笑吾拙。
玉米秀新穗,棉铃展嫩棵。
温高浆水满,光照籽实多。
低首湿衣看,心怡欲放歌。

中元节随想
文/王德春
过了七夕节,又到中元节。中元节是祭祀先人的节日,要到坟头焚纸磕头。
每到这天,我总有一种悲凉的情绪涌上心头。先人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离坟头越来越近。特别是五零后六零后们,我常这样解释这个年龄:就像手机还剩百分之二十的电,稍微打个电话就会死机。所以人到这个年龄,就不要这个不好意思,那个舍不得了,就不要那么端庄矜持、装作人样儿地活着了。都说怎么开心怎么活,其实,真正做到的有几人呢?!
我曾见一很富有的中国老太太,年近九十,还扔了拐杖,踮着脚,倾着身子,去摘路边花池里的小毛桃,看了真让人无语。真羡慕某些老年人,那才是无牵无挂,潇洒自如的人生。他们到了这个年纪,既不管家庭孩子,也不在乎身材胖瘦,随心所欲,想说嘛就说嘛,想干嘛就干嘛,坐下就吃,抬腿就走。
古人云:朝闻道,夕死足矣。不是说早晨得道,晚上死了也不会遗憾,而是说人到临终,应该明白一些道理。有多少人临死时还能活明白?有可能在那一瞬间都明白,只是一切都晚了!

随想后的随想
文/空谷幽兰
读了王德春老师的随想,我感触颇深!
人生就是这样:写书,说书,唱书,都是明明白白地在规劝人们好好生活,扔下思想包袱,轻装享受人生,可是谁又能做到?谁又能脱离现实生活环境?谁能过无忧无虑的生活呢?
中国父母不同于外国父母。有的为儿女们操劳过度落下一身的病。自己老了,儿女们还没空照顾……这些案例比比皆是!
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做到真的好难。当然,写作品就应该高于生活,给人以力量。感悟生活,让生活变得更具特色,给人以希望。人生虽坎坷艰难,但愿一路平安!
人生如梦,仿佛一瞬间,但愿顺心如愿!
祭祀
文/三分田
祭祀是国人生活中重要内容,祭祖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国人通过祭祀活动,追忆祖先,传承孝道,涵养德性,在对生命表示敬畏的同时,报本感恩之情,抒发弘道扬善之志。祭祀这一文化现象,对于世道民风敦化,对于个体生命自我的教化,都具有特别的功能,至今仍不乏其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