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右书展·访谈
《泱泱》:八〇后作家对“城乡中国”现实的深情触摸

编者按:“喜迎党的二十大 共享阅读新时代”——首届山东省全民阅读大会暨齐鲁书香节将于2022年8月17日—8月25日举办,主会场设在山东书城。市作协在阅读大会期间,举办济南海右文学精品图书展,以进一步宣传济南海右文学精品图书,扩大作家影响力,激励文学精品创作。
济南市一直重视文学精品创作,尤其近年来,把创作文学精品作为建设文化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措施,市委宣传部、市文联联合实施了“海右文学”精品工程扶持项目,市文联实施了签约作家制度,全市作家精心创作,推出了一批精品,先后有近20位作家获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省市文艺精品工程奖等重要奖项。“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 多”,“海右文学”是济南文学致力建设的文学品牌,“海右文学”精品图书是济南文学的城市IP。
本次书展邀请12位获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省市文艺精品工程奖、济南“海右文学”精品工程扶持项目作家参加(以姓氏笔画为序):王方晨、王玉珏、王常芳(常芳)、方远、李官珊、吴永强(老四)、吴晨阳(紫色的安琪)、段玉芝、赵林云(林之云)、徐清源(飞天)、路也、鞠慧。
本次书展指导单位: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济南市文联;主办:济南市作家协会、山东新华书店有限公司济南分公司;协办:奎虚文化传媒、大豆文化传媒;支持:中国报道网、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山东广播电视报·闪电新闻、山东商报·速豹新闻、天下泉城新闻客户端、爱济南客户端、都市头条、泉城作家。
《泱泱》:八〇后作家对“城乡中国”现实的深情触摸
张玉山
王玉珏的长篇小说《泱泱》发表于《芳草》2022年第3期,近日,又由济南出版社出版。《泱泱》的发表和出版,延伸了济南作家在“乡村振兴”“山乡巨变”“城乡融合”语境下文学创作的深度和广度,在乡土题材日渐式微、都市文学蹒跚起步、作家们彷徨犹豫的时候,王玉珏带着理性审视的目光与虔诚的文学匠心,追踪记述“城乡中国”的深刻变化,推出这样一部脍炙人口、思想性与文学性俱佳的优秀作品,是值得尊敬并称道的。

《泱泱》这部作品,无论是对于“城乡中国”社会生活、文化精神需求的文学助力,还是对于当下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的积极演进,都具有一定的价值与十分特别的意义。王玉珏以《泱泱》作为文学牵引,在当下中国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历史进程中留下了一部独特而鲜活的“文学样本”。
不管过去还是现在,从文学、文化的层面来看,乡土文明与都市文明的冲突、商业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博弈,都必然导致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变革和城乡社会生活形态的跌宕起伏。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通过不遗余力的政策调整,不断向农村释放经济、文化活力,不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加之广大农民自觉激发的内生动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些,都促使作为“整体”的当下农村社会生活以及作为“个体”的农民文化心理发生了深刻变化。在长达两年半的时间里,王玉珏以“第一书记”的身份参与了一个较长时期的“乡村振兴”“扶贫攻坚”,生活在都市里的他,对于当下乡村社会的种种变化,对城乡一体化历史进程中乡村里的众生百态,以及城市文明对乡村文明的眷顾和回馈等等,都有十分真切的体察,在这方面,他有发言权,也有资格“感同身受”。当然,作家这种亲历性、参与性的“在场”,这种主动对时代的理性审视和深情触摸,所获得的馈赠也是有益的、恒久的,正是因为王玉珏以一个作家,以及比作家更加直接的身份参与了当下农村社会发展进程,才使得《泱泱》这部作品更加真实地贴近了生活、准确反映了生活的本质,他所表达的“泱泱”情怀,也因此更加具体化、艺术化,作品也更具文学之美、生活之美。
小说的原乡窦村是中国乡村的一个缩影,《泱泱》在窦村与北京之间开辟出了一条意味深长的路径,小说中的主人公们在这条路径和连线上开掘着各自的人生,演绎着各自的人生故事,同时,也有着不同的灵魂曲线和心路历程:
窦明翰从窦村走出来,成长为某副省级领导的秘书,自认为已属于城市精英阶层一员的他,却因婚姻以及原生家庭地位的落差始终无法真正找到归属感,他历经沉浮,最终选择了到某偏远贫困乡镇挂职。当初窦明翰像许多农村少年一样,厌弃土地、拒绝苦难、渴望成功,必然也必须要离开乡村,但是有一天,他终归还是意识到自己灵魂的原乡究竟在何处……
陈东城童年孤独贫困,他不甘心顶着狼藉的声名继续在窦村生活下去,几经辗转漂泊,机缘巧合之下,成了北京某高档小区的物业经理,但这是他需要并且真正属于他的生活吗?就在陈东城以为脱离了窦村,在北京站稳了脚跟,即将走进人生“高光”轨道的时候,命运却给了他迎头一击……
窦明亮选择了坚守,选择了把根留在窦村,选择了为承诺和尊严而拼死一战,在妻子极力主张在城里购房、想方设法逃离窦村的时候,他四处筹措资金开办糖厂,以“夸父逐日”的悲壮艰难寻求着机会和突破,几经波折,终于取得了北京合作方的信任,“窦总”与其糖厂的命运就此改变……
无论是窦明翰几经沉浮后的重返和回归,还是陈东城在城市乡村之间的犹豫和颠沛,以及窦明亮对道德的坚守以及对自我尊严的捍卫,这些都让我们看到,土地、乡村、亲情永远是他们那一群人割舍不下的精神寄托和安心之所。窦明亮的“明亮”是否隐喻着城市对农村的回馈正在成为一种趋向?陈东城在北京“高光”人生的功败垂成,是否隐喻着乡村与城市之间还有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并去做更深度的探索。但无疑,窦明亮的道德文化坚守以及他那股“拼命三郎”式的实干劲头,最直接、最生动地代言了作家的立场与情愫。此外,在窦明亮身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由其所代表的“乡土尊严”的乐观前景,它在与强势城市文明的对撞中,正在不断获得修补和成长,逐渐从封闭僵化走向弹性与兼容。
从文学的角度看,《泱泱》中的人物、故事、生活场景可谓生机盎然、鲜活亲切,充满了生动淋漓的生活气息和文学质感。作家把纷繁复杂的时代和社会浓缩到三个主要人物身上,删繁就简,收放自如,不着技巧,不作矫饰,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驾驭能力可见一斑。小说因人记事,旁收约取,结构清晰明了,叙事放松畅快,由此也可看出作家善于提炼生活和擅长描画人物的不凡才情。“城乡中国”里上演的欢愉、矛盾与阵痛,独属于那一代人的梦想、焦虑与迷茫,以及每一个平凡生命里奔涌不息的激情与活力,都在他的笔下亦哭亦歌。

八十年代,评论家程德培有句话曾经广为人知。他说:“当代小说,不是城里人下乡,就是乡下人进城。”的确如此,即便是在当下,城乡叙事也一直是中国作家热衷和无法回避的文学场域,那些游走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诸多“小人物”,是此类作品中的主角,他们可能渺小、平凡、琐屑,但骨子里却守正、坚韧、自尊,彰显着美好的人性之光与精神之光。如何让城乡叙事这棵文学的“常青树”枝繁叶茂、永续葱茏,在新的时代里不断萌发新意、接续成长,需要作家们带着情感与温度走进时代的现场,去亲见枝头上的每一挂冰霜与炉膛里的每一束火花。八〇后作家王玉珏和他的《泱泱》是新时代“城乡中国”文学版图中新的一员,这块版图,已有不少前辈作家在此耕耘,未来或许还会有新的作家不断加入进来,他们将一起共同完成时代赋予中国作家们的使命。

图书出版
文学、论文专著、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
国内单书号、丛书号、电子音像号、
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