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儿时“七月十五”
作者 古榆苍劲
已经年过半百的我,感觉身体大不如从前,但儿时的好多记忆常常萦绕心头,久久不能自已。
比如一年一度的“七月十五”。对于农村人来说,农历“七月十五”、“八月十五”这两个节日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仅次于“过大年”。因为,这时候人们不仅能够享受到亲人团聚的喜悦,而且最重要的是还能“杀鸡宰鹅”,条件好一点儿的人家甚至“杀猪宰羊”,痛痛快快地打打牙祭。这对于平日里省吃俭用的老百姓来说,无异是极大的“奢侈”。

亲人们围坐在一起,唠不完的知心话儿。旱灶柴禾火烟熏火燎。猪肉炖豆腐,百吃不厌的土豆儿、秋豆角儿、土豆粉条儿,在铁锅里演绎着百态人生,好一锅久违的“大锅菜”......
旱烟味儿、飞溅的唾沫星子、难闻的臭脚丫子味儿、土得掉渣儿的家乡话儿......铭刻于心,终生难忘!
“七月十五”这一天,人们往往把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统统拿出来,给亲朋们分享。分享快乐的同时,也分享了苦难,分享了孤独、寂寞与愁怅......

“七月十五”有个学名叫“中元节”,有钟馗捉鬼的传说。那都是淹没在历史烟云中的神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白衣天使”们每天手持咽拭子、肛拭子......刺向可恶的新冠病魔,让病毒无处遁逃。他们就是当代的钟馗!他们才是真实的生命守护神!
衷心地祝愿天下的所有人“七月十五”“幸福美满”,“八月十五”“大团圆”!再祝福人们事业有成,国家兴旺,少灾少难,山河无恙,心情愉悦,身体健康!

作者简介:崔和平,网名古榆苍劲,1970年3月生,平山县合河口乡人,2014年被评为“感动平山十大人物”,平山县第九届政协委员,现为平山县民政局干部,平山县文学评论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龙吟文化大观园公众号常务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