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戴冰的诗无疑带着诗歌评论家海伦·文德勒所言及的“诗人的思考”特质。他的诗关乎思考的演化、哲学上的认知、更关乎感性和形象剥离后形而上的抽象意义的高度追寻。戴冰是写作风格鲜明的诗人,这并不是因为他多年来一直在以时间和存在等哲学问题的追问进行诗歌写作,而是在他多样的文学创作中,从小说创作,到研究博尔赫斯小说的文论集《穿过博尔赫斯的阴影》,我们都能见到这种痕迹鲜明的思考性。思考性是戴冰诗歌内在的脊骨,这种写作立场伴随着深度的审视、质疑、奇想,这让他的诗蒙上了一层神秘主义的面纱。在戴冰具体的诗歌写作中,“诗人的思考”体现为“冥想”特质。这种智慧的浸润,也是海德格尔所强调的“诗之思”,旨在洞悉天地人神的奥秘,让冥想发出回声。因而,在戴冰的诗歌中,我们当下的处境和现实是浅淡的,冥思和玄想的自我表达,去蔽了繁冗的现实具象,凭借心理意象的达成,呈现出深刻的抽象的人的存在之在的探究。戴冰的诗歌并不晦涩,小说叙述性手法的运用,给了诗歌句式简明却引人入胜的文本,愉悦的阅读中,经历诗人冥思玄想的历险,我们会与其中溢出的言说之重,思考之重迎头相碰。
2
在诗歌写作上,戴冰早慧。这本《尘世的鸟群》诗集,收录了多首1987年的诗作,也就是他19周岁时的诗作,我阅读中我发现,戴冰青年时期写作的生发点,已触及了存在与虚无的哲学问题,且有着深入的思考。他在诗中谈论时间和死亡的主题,浓烈的冥思玄想气质让诗歌显得有些另类。
前天是一只手枪
今天子弹才追上我
如果我知道
扳机已在前天扣动
昨天我一定
不会快活”
——《死亡》
这首奇妙的短制之诗犹如闪电,划破了无形的麻醉剂般笼罩我们的时间天空。存活于世,出生即入死,对时间的分别心,是生命的自怜和觉醒。因为隆隆轰鸣的死亡时刻在伴随我们,为活着而活着,光阴的流转,大多数的人却不再敏感。而另一首1987年的诗作《我看见》写道:“我看见在那废弃的矿场上/石头和天空/表演着那个永恒的/死亡的戏剧”。诗人呈现出的生命荒凉感是可视的,繁华的舞台,戏剧和人生,终将面对虚无。青年的诗人戴冰用诗歌在抵抗虚无,不知道这是不是他隐秘的写作动力?但冥思玄想理念式的写作立场,却是戴冰的天赋,这骨子里的气质,一直在贯穿他后来的写作中。在戴冰2021年井喷般大密度的诗歌写作状态里,他的诗更加强烈地向幽深的黑暗地带纵向扎根,也更加强烈地向广袤的天空横向开枝散叶,自有一番光阴中的茂密气象。《我无法想象的事物》,这诗首写于2021年,可以看做是对1987年创作的《死亡》一诗深度冥思玄想的复写:
“我无法想像
之前的无穷
如何穿越之后的无穷
避开时间的两岸
来到了我。
“我”是一条时间之河,短暂的流动,瞬间中却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的无边黑暗与虚无。较之青涩的青年时期,中年的戴冰在诗歌中似乎更强调了无尽时间中的“我”,这个“我”,作为主体的人,尽管心地苍茫,却呈现了积极的隐喻姿态,强调着我的主观性。现象即本质,身前的无穷和身后的无穷,皆因见证者而显现。
3
先来谈谈戴冰诗歌中的冥思特质。戴冰的诗,大密度地观照时间、空间、他者、直击生命本身及存在与虚无的问题。在诗中,他不只是展示时间与空间,存在与虚无,真实与幻相,生命与死亡,永恒与瞬间,而且通过奇异之思,通过内心对他者和世界的观照,一直试图在抵入真相的深渊。在幽暗中,戴冰传递着他的“暗中视物”功能,指出冥冥中发出微光的事物和阴影。如同被一束光照亮的一刻,阅读戴冰诗歌中提出的问题,我们会惊奇地沉思他所言及的存在并且心魂为之一颤。比如对时间无限性的绝望感受,他在《尘世的鸟群》中写道:
时间多么漫长,即便是时间本身
也已变成遗骸,变成碎屑
想象常常逸出时间,用碎屑填充虚无
而只有在想象中,虚无才是现实
时间本身因无端的漫长也变成了时间的遗骸和碎屑,以至我们只是注意到现象的鸡零狗碎,忽视了时间本质指向的无限性。幻灭感在人生中是必要的,触及到虚无,它会激发我们对时间的警觉与抗争。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虚无感在理性的思考的人那里被想象和印证着。
在另一首与时间有关的诗《金子般的灰》中,戴冰写了有浑圆表面的时间,可触可感:
你的时间有一个浑圆的表面
来回滚动,为这无穷尽的世代
镀上一层厚厚的
金子般的灰
时间会带来一切灰烬,“金子般”三个字加在“灰”一词上,是诗人的价值判断。时间消逝如流水,此在的个体每个些微的痕迹或许就是它的价值所在,也是“存在”的意义。所以《此在》一诗中,戴冰写道:
我住在我的时间里
而时间
以我为船
我摸着石头过河
我来到我的对岸
幽暗潜入我
我把蜉蝣的锚
放入心底的深渊
作为一名感知时间无限性的悲观者,戴冰在诗中与时间短暂地换位思考:我在度过时间,其实就是时间因我而在,并且可以达到相对性的彼岸。实际上,对于最高的存在,我们追索它的永恒性,却永远不能够完全触及地有所触及,这就是命本质的面目。
戴冰在《在本质到来之前》一诗里,从现象学入手来思考和打量“我们”这个“此在”世界,他在逼问存在与虚无:
在本质到来之前
我们是嬉戏的影子
不为己悲
不为物喜
在本质到来之前
我们是狂乱的尘埃
裹挟着风
在围墙和栅栏之间
制造看不见的缝隙
在本质到来之前
我们就是一切
同时在一切中
取消自己
如萨特所言,现象的存在不是存在,但是它指示存在并要求存在的意义。在这首短诗中,戴冰肯定了作为“现象”的“人”或者“我们”的存在性,“现象”的我们在本质到来之前还是有所行动的我们,尽管如同“影子”和“尘埃”,尽管“我们就是一切”的同时又在“一切中取消自己”。
作为短暂现象的我们,要不要承认我们就是本质?要不要承认我们就是虚无?要不要承认存在与虚无本是一体呢?这是值得深思的哲学问题。“透过那些明与暗的间隙/我看见猝死的尘埃们/解放了自己”(《古生物博物馆》)我们都是柏拉图洞穴中的人,生在巨大的迷宫和困惑中,或许唯有死亡才会与永恒融为一体,让被囚禁的灵魂获得解放,或许这也是另一种更高的虚无?萨特承认虚无就是一种存在。所以,归于虚无,可能就是真正的解放的存在。
《春天来了》这首短诗印证了这一看法:
春天来了
油亮的青草
长满乱坟岗
它们根植于古老的死亡
就像无数个瞬间
根植在唯一的
永恒之上
戴冰冥思气质的诗歌,几乎无视诗歌的抒情而逼近诗歌冥思的智慧。他很固执,即使诗中的一点点现实和现象也往往要试图还原为本质。这首短诗中我们也能看到他运用思之诗的自觉,目的是要打通本质性的世界,让“此在”鲜明起来。这首短诗言及的死亡与新生,瞬间与永恒,在世人疯狂的悲喜交加中,有没有可能让我们注意到对立的二者就是一体?新生死了是死亡,死亡死了,会不会就是新生?同理,永恒是不是无数个瞬间的总和?永恒是不是每一个瞬间?
现象即本质,本质如何存在?对于局限性的人类来说,本质是建立在对现象的洞悉之上的,主观性的介入才会向洞见客观本质的境地出发。戴冰在直拗地观察和体验现象,试图让阴影发光。譬如,《万物的阴影》一诗:
一个苹果掉到地上
我触痛了手指
花朵自一只蜂鸟的喙中
尝到自己的蜜
蜥蜴吞食同类
生下另一条蜥蜴
万物比较完各自的殊异
躲进了同一片阴影
戴冰强调了主体的体验和认知,人的“自明性”,正是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和体验生发的。但在诗中,戴冰也强调了在“本质”来到之前万物无助的盲目感。但无奈的事实是,本质仍要每个个体去洞见。鲁迅的《石碣文》有“挟心自食,欲知本味。”这是个痛苦的过程,求得存在之本体,局限性的人类痛苦跋涉中仍旧可能求之不得,这也是诗中的“阴影”之所在吧?所以,戴冰在《我每天都在喂养我的空洞》一诗中写道:“我每天都在喂养/我的空洞。它漆黑的泡沫/泛起,打着旋涡/……/我无法停止这徒劳的/喂养,因为我就是那空洞。”在诗中,戴冰似乎认可这样的无奈,即,人,自己是自己的存在,自己是自己的虚无。
那么,人类的经验、知识、智慧、是否可能拯救困局中求索的人呢?戴冰在《一个人坐在屋子里》一诗中写道:
一个人坐在潮湿的屋子里
除了一张椅子,四周堆满他模仿蛇
而褪下的皮。他偶尔冥想
吃他刻在竹片上的字
喝一种他从未用过的墨汁
他梦到他试图开门,去到屋外
但屋子的主人带走了钥匙
而且已经溺死在
一个沙漠中的湖泊里
另一次他梦见有人敲门
他开门,无人
这首诗暗含对前人经验和认知的怀疑。诗中表述一个人被他人的经验重复,他是否是自己在思考,是否是自己在为自己“此在”,他人在体验和认知的前行中已遇到了迷途,洞开秘密的钥匙在哪里?人的生命存在是迷,被知识喂养也还是迷,世界的真相仍旧是迷,且求索的路途是孤零零的,无人指引,无人伴随,求索本质的道路上,迷途无处不在。这个坐在屋中的人如同住在晦暗封闭的洞穴 ,拯救自己的也许唯有他自己。但我们在诗中也看到,面对存在与虚无,坐在屋子的人哪怕是做梦,毕竟也在行动着,没有全然地枯坐。
一个人对世界的追问是要不断地融入变幻无常的事物中还是静观内心宇宙从而悟得外在世界的玄机?可能二者都需要。歌德笔下的浮士德从幽宅走到了广阔的世界,他在不断地试错中做到了创造自己和新的世界,浮士德挑战了存在与虚无,是强烈的介入性的给人类的哲学启蒙。戴冰在《预感》一诗中言说到自己对虚无的态度:
而我
试图在它到来之前
做完人生中的每一件事
然后转身
抱头躬背
承受一次
虚无的猛击
可以肯定,在质问存在与虚无的思之诗中,戴冰并不是严重的悲观主义者,也不是简单的乐观主义者,他只是一个思考存在的拷问者,他同时拒绝了绝望与希翼,也接受了希翼与绝望。
4
关于戴冰诗歌的玄想特质,从诗集中这些经常出现的词语,时间,死亡,虚无,梦,露珠,镜子,蝴蝶 灰烬,光斑,乌鸦中可见一斑。戴冰说:“诗歌和音乐对我来说都是神秘之物,它们不知从何而起,又不知为何而终。”对神秘之物的迷恋,沉思性和想象力是戴冰的灵魂基石,因而保证着他的写作一直被理性之光照耀,坚实地反射或折射神秘的存在。
下面来看看这些奇妙的玄想诗句:“我所看见的事物,都倒立着/像长在天空的镜子里”(《我所看见的事物》)事物长在天空的镜子里,世界和认知都是倒置或者反向的,这种观看世界的玄想,妙处在于对物理性世界和理念性世界的看法是否是本末倒置的。再看他对露珠的观察,在《露珠的世界》一诗中,他称露珠为“雌性精灵的子宫”,很巧妙的比喻之后,又沉思性地评论露珠,“因绝望的圣洁,只孕育透明”,然后再纵向引伸上升到“形而上”,它“隔离万物/又允诺万物/穿过它的形体”。露珠的遮蔽与敞开,微小与宏大,隔离与包容,直击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秘密。戴冰对星星的玄想也出奇,他在《有人想去看星星》中把星星当作“是被我诅咒的/没有羽毛,也没有翅膀/却永远无法停止飞翔的鸟群”。
在《彼此》一诗中,戴冰的这样写稻草人:
一个稻草人
可以偷偷睡觉,但两个
两个稻草人,为了恫吓
盗贼,会不会在某个
不下雨的晚上,放火
烧了对方
玄想的诗句充满隐喻似的寓言性质,暗示人的集体无意识处境,行为看似正常,却透出人类人性的荒诞本身,在某种高尚的借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彼此间更是互为萨特所说的“他人就是地狱”状态。
在《缝隙里的光》一诗中,戴冰在谈时间认知,他把室内消失的一缕光玄想为:
像一个夭折的
婴儿的眼睛
经过人世的剎那
看了我一眼
这是对光阴惊心动魄的一瞥,而日常中,我们可能却无视于它,戴冰用诗句唤醒了我们身体中时光流逝的哀惋和珍惜感。
现在来看戴冰对空间玄想认知的一首诗《对镜而坐》:
我曾想像
一扇门
如何不凭借风
和人类的手,就能
敞开或者封闭
一个空间
我想了很久,终于
想象出一扇
没有墙壁支撑的
门,孤立地竖在
一片斜坡的顶端
它的每一面
都可以是正面,也可以
是反面。就像此刻
我对镜而坐,看到了
我的背影,那么沧桑
又那么狡黠
诗人进入了玄想的状态,镜子是封闭的平面,忠实地映射着它的对立面,而我们不能穿越镜子,与镜子中的我合为一体,也永远不能看到自己的反面。镜子与另一面镜子对视中,则衍生出无数的镜子和镜子中的空间,那是深邃无边的迷宫般存在,镜子穿越镜子在奔跑。镜子是否就是一扇门?打破进与出的存在,也就是打破我的或者它的局限性。但真的可能吗?戴冰对镜而坐时,他做到了,他看到了自己的背影,“那么沧桑/又那么狡黠”。这玄想效果同样惊人,这种超现实,有着比利时画家马格里特画画时的奇思构想。事实上,如果我们打破三维空间,进入多维空间,这可能是最高的存在之真相。另外,还要注意到“沧桑”和“狡黠”这些词,这是人类现实“此在”的状态,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的一代代,永远困在“此在”的无奈疲惫中,又抱有小聪明的幻想前行。
5
在戴冰写作隐秘的通道中,伟在的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和德语作家卡夫夫都占有重要的位置。戴冰在他的随笔集《穿过博尔赫斯的阴影》后记中谈及博尔赫斯的写作魅力:“(他)在探索形而上和宗教的文学可能性的过程中,凭借独特的幻想美学构建了一座人类思想的迷宫,其作品篇幅之精约,有如水晶的结核,而意蕴之神秘广远,又如孤光自照的夜空。”所以,戴冰毫不隐晦地说:”我得说,博尔赫斯是当代文学史中(就我的视野而言),唯一一个我愿意追随他而不感到羞耻的作家。”
这部诗集中就有几首献向博尔赫斯和卡夫卡致敬的诗,分别是《博尔赫斯》《博尔赫斯的献祭》《卡夫卡的城堡》《博尔赫斯的镜子》等,有必要谈谈这些诗。谈论这些诗之前,我先谈下《半夜狂欢》一诗,这首可以看做是向博尔赫斯的小说致敬的诗。博尔赫斯的小说有《另一个我》,年老的博尔赫斯遇到年轻的博尔赫斯,两人发生了一场谈话,因年代和年龄差异彼此隔膜。在《半夜狂欢》一诗里,为身体里两场同时举办的狂欢去哪一个,我和另一个我发生争执,然后大打出手,及至撕毁了舞票产生了彼此的仇视 。最后诗中写道:
我们常常当着对方,向另外的人描述
黎明到来时,我们看到的景象:
一只乌鸦,在阳光强烈的灼痛下
变得雪白,以至于隐没
其实,我们身体里隐藏另一个我甚至更多他者,皆是多重人格。我们会允许把看到的假象当真相,允许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自相矛盾和黑白颠倒。两个博尔赫斯在同一身体里,是过去与现在,两个“我”在同一身体里,是此在性的分裂。人,可能从来都不是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
向博尔赫斯和卡夫卡致敬的几首诗里,戴冰展示了他和他们彼此关联的秘密。在《博尔赫斯》一诗中,戴冰谈及博尔赫斯成为博尔赫斯的秘密,时间空间迷宫和语言之力,也谈及作家的使命和命运。《博尔赫斯的献祭》一诗,在谈论命运的基础上,平静地对待自身之“此在”,所以盲诗人能暗中视物。命运在“存在”面前,不会厚此薄彼。作为图书馆馆长的博尔赫斯博览群书,洞悉存在,晚年眼睛失明,无疑成为了阅读和求知的形而上意义上的献祭。但因此,命运也同时为他开启了另一扇门,它使他的词语开始发光。
造物在殿堂之上
第一次,用语词发声
他说,要有光
于是,就有了光
《博尔赫斯的镜子》一诗,仍旧是对存在渴求的玄想,他接近博尔赫斯的时间空间观和生死观,也接近诗人戴冰对存在的认知:
两面相对的镜子
印证虚无
只有当一面破碎
另一面才能真实
但它们无法接近
只能继续繁衍
虚无
……
他知道
如果他穿过镜子,或者
从镜中出来
他就能复活于现世
或者死于永生
人,突破了永恒的虚无,会怎样?戴冰奇妙的玄想意义上的结论是,“复活于现世”,或者“死于永生”。这很有趣,从永恒这一方看,来到此在,永生便是死了,短暂是活的,即永生要在现世复活。从此在一方看,去往永生,短暂是死的,即死于了永生。
德语作家卡夫卡可以算得上是博尔赫斯的创作先驱之一。卡夫卡是奥匈帝国一家保险公司的职员,除了工作,终身未婚的他一生的精力都用在了写小说上,他的小说多揭示人类的异化状态,展示现实世界的困境、荒诞、非理性。《卡夫卡的城堡》一诗是戴冰向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城堡》致敬的诗:
在一片纸页的旷野,他砌砖
建一座城堡。困住自己后
他开始等待。想象一个和他一样的人
如何从城外进来,与他汇合
为此,他设计了所有的障碍
并让那个试图进入者
在每一道障碍前被碰得粉碎
毫无节制的人类欲望驱动着现代人类自己成为自己的困境,卡夫卡看到了这荒诞困境的存在,他在反对它,并且无力、绝望地用文字筑建了这人类的困境城堡,卡夫卡把自己当成了献祭。谁能冲进去?谁能打碎它?存在是可怕,卡夫卡也是孤独的。也许这另一种人类的迷宫中,卡夫卡只能“永远留在了那片/等待的悬崖上”。这里,戴冰通过他的写作暗道——卡夫卡的写作矿藏,也在表达文学殿堂里他自己对卡夫卡的崇敬与绝望。
6
诗人戴冰也是小说家,所以,小说色彩的叙述性在他的一些诗中很有些耀眼。但戴冰似乎有着诗人的敏感与自觉,小说的色彩稍微放纵一点即刻收回。戴冰的诗多短制篇章,句式也短小简洁,他希望通过记忆碎片、实物场景、事件及情节的延伸,抵达某种永恒或者洞悉某种秘密,并渴求自身的在场。
戴冰用小说的叙述性为诗歌带来魅力,又随即对现象进行剥离。如此,往往诗结尾收束时,我们会看到隐喻性质的冥想。这种思考是如何在戴冰诗中发生的,我们可以读《黄昏的阳光》这首诗的前十二行:
一对时髦的年轻男女
对座,隔着一张木桌
他们啜苦涩的咖啡
说甜蜜的情话
拿铁的牛奶泡沫
堆积、黏稠
但不破灭
女的先累了,看桌布
男的也累了,看天花板
但时间还早,他们之间
开始出现尴尬的沉默
和勉强的笑
场景通过小说描述性的语言进行,自然而然地引导我们进入平庸的日常,一对年轻恋人喝咖啡,说情话。诗中如同戏剧场景,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道具,有情节的延展。诗写到这,如果继续以此方式收尾的话,这可能不再是诗,更像小说。我说过,小说色彩的放纵后,诗人开始机敏地回收,这些实物场景因接下去的四句诗开始变成虚幻。那么,什么力量让前面呈现生活事件的叙述变成形而上之思呢?秘密来自接下去四行诗的描写和比喻:
一道黄昏的阳光
斜斜地爬到他们脚下
像一个残疾的老头
端着金碗,乞讨
诚然,诗中的思考并不太深奥,但突兀中袭来的结尾却让这首诗充满了灵动之神奇。“一道黄昏的阳光/斜斜地爬到他们脚下”这两句看似是写实的细节,但已经转为隐喻性质了。黄昏的时间与年轻恋人的时间对映,暗示时光的流逝和老年的晚境,过去的不会再来,这看似无聊的年轻恋人相处时刻也会因时光的无情流逝变成记忆,因而显得宝贵。结尾的“像一个残疾的老头/端着金碗,乞讨”这两句更加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这结尾的力量依靠比喻带来了让人沉默的深思,不安和忧伤。金黄的光线斜洒,黄昏日落,黑暗即将来临。这晚景时光与残疾的老人是相似的,即使乞讨,也终徒劳,一无所得,时间不会再重复到他身上。可惜的是年轻一对恋人可能不自知。诗仍旧在谈时间,谈生命,谈虚无。诗人的思考出于对人的关照,情感上是悲悯的,与前面叙述的冷处理不同,这四句诗突然带上了温度,但又保持了克制,有忍受存在操控的味道,因为存在的真相就是如此。
《黄昏的阳光》这首小诗,戴冰通过对生活小场景的书写,看似不经意,让黄昏的光线出现在诗中,一切仿佛自然而然。然而,正是这束道具般的光,分开了主体和客体的空间,让主体真正感觉和感悟了客观,并且连接了主体和客体,使得戴冰的思和诗融入一处。这束黄昏的光,是理性和思考,是冥思和玄想,让诗中的客观转为诗人的主观,昭示了时间隐秘和存在的真相。是的,一切不能得到解放,终将指向永恒的虚无。
戴冰的《旅行》一诗,仍旧是小说般风格的短制诗篇:
我在自己家里
背着一个旅行包
四处游走。我猜测
真实的千山万水
可能还小于
我的厨房
但人心多么大
多么想当然
地图可以折叠
揣进衬衣左边的口袋
甚至被投射到
虚幻的、巴掌大的屏幕上
诗中在暗示人对世界和存在的相对性的认知,对万物的相对性比较,人的主观性可能创造了客观性或者客观性依赖于主观性呈现,如此玄想之下,果真就可以背着旅行包在厨房里游走旅行,果真也就可以猜测千山万水小于厨房。所以,看似荒唐的结论产生了:
这就是为什么,每次
只要我雄心万丈
我就拒绝出门
只想站在,我的
两脚之间,同时开始
同时抵达
这个结论,不能从唯物观和唯心论去评判,它可能对应着最高的存在,也成为真理价值之所在,因为这就是诗人任性的魅力,非理性中充溢理性和冥思玄想的魅力。
8
戴冰的《尘世的鸟群》诗集,以哲学命题为根基在追索和思考,却不是故意的策略而是对不可知的神秘的敬畏,而且真正融入到了他的感官和心智。在写作和生存中,面对虚无的猛击,戴冰说:“我很希望这种不明所以能够保持始终。”这仍旧起始于他的敬畏心,终于他对存在的顽强探究。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人本立场在戴冰的诗中是贯穿始终的,这使他的诗歌避免了因理性沉思和哲学份量陷入的高蹈,却能时刻让我们在脑洞大开的阅读之旅中,下沉到人的大地和移动的双脚之上。所以,阅读戴冰的诗,我们时刻都会获得坚实的诗性感受和启示。仍旧是最后,让我用他的《猫头鹰》诗句结束这篇小评:
整整一个冬天
我们可以慢慢思考
当我们开始觉察到
我们是我们
自身的一种
为难之物
是的,写诗,冥想,冥思玄想,走下去就好!
(2022/06/15于绥芬河)
杨勇,从事诗歌,小说,文学批评创作活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有大量文学作品发表并获奖,著有诗集《变奏曲》《点灯》《日日新》《镜中的浮士德》,散文集《纸世界》等。

附:戴冰的诗
尘世的鸟群
一根半路出家的树
歪斜,延伸三千年
终于跨过河面
但那不是彼岸,只是彼岸的一个路标
时间多么漫长,即便是时间本身
也已变成遗骸,变成碎屑
想象常常逸出时间,用碎屑填充虚无
而只有在想象中,虚无才是现实
在这四面环山的河谷,受惊的鸟群总是冲散
慈悲的呢喃。没有晨钟,只有暮鼓
此岸的土地上,人群变幻面孔
世世代代,守护血脉
像守护一盆受潮的炭火
他们默念着逝者如斯的箴言
盯着河水看,看一辈子
脸上渐渐换上鱼的表情
吞进尘世的灰,吐出泡沫
2021.5
我每天都在喂养我的空洞
我每天都在喂养
我的空洞。它漆黑的泡沫
泛起,打着旋涡
永远饥馑,永远
死不瞑目
它囚禁我在一片
空白之上,命令我创造
但凡经我创造的
都因它的拒绝而消弥
它只等待吞食
我将要创造
而又尚未创造的
无名之物
我无法停止这徒劳的
喂养,因为我就是那空洞
2021.7
房屋在唱歌
我路过一座
四面透风的房屋
我听见它在低声唱歌
它似乎已经无所畏惧
从今往后,它不再接纳什么
也不再阻挡什么,它向整个
山谷,敞开它的一无所有
它任由鸟儿在梁上筑巢
任由一只瘸脚的猫
守着那个鸟巢,日夜恸哭
即便它的穹顶腐烂
我确信,它也不会坍塌
就像世间的某些人
因为虚无而被充盈
因为疯癫决定活着
2021.7
你急于离开你的房子
你急于离开
你的房子
但又不得不滞留其中
因为离开之前
你想用石头
置换掉你所有的家具
你想象一百年之后
当你的房屋崩坍
当你的锁和你的四壁
不再阻挡好奇的风
进来,又失望而去
当你把你的镜子
置换成一块石碑
任由风在上面
随便写点什么
你于是劳作直到夜晚
然后躺下来
成为你自己的床
2021.10
一个人的影子
有人在只有一盏路灯的
小巷里,来回奔跑
汗珠飞溅,如雨天的泥浆
面朝我时,他像在逃避他的影子
背对我时,他像在追逐他的影子
我不知道他是醉了,还是疯了
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累得
猝然倒下。我只能揪心地
看着他。直到黎明前
我用弹弓击碎
那盏路灯。影子消失
他才停下来
茫然地清醒了
2021.9
世界上的诗
世界上的诗
远远多过
写下它们的诗人
就像树枝上的水果
如果无人采摘
它们就悄悄坠落
化为泥尘,随水雾上升
藏身于海洋
呛死那些
溺水的诗人
2021.6
蝴蝶与公交车
一辆烧毀的公交车
停在路边。短短一小时
杂草已经丛生
一具史前动物的尸骸
颓败,同时保有
某种了无生气的庄严
扭曲的、没有玻璃的窗框
固执地回忆着
火的形状
一只蝴蝶
穿越围观的人群
飞进去,停在一根
熏黑的,金属的
扶杆上,像一个费解
但是难以释怀的隐喻
2021.7
金子般的灰
你的表情在云朵之间
夸张而凌乱
你的灵魂装满相互克制的咒语
一星唾沫就能让它流溢
你的名字刻在一个疯癫人的
心上,油漆脱落
几朵永不凋谢的塑料花
长年为你献祭
你的时间有一个浑圆的表面
来回滚动,为这无穷尽的世代
镀上一层厚厚的
金子般的灰
2021.7
戴冰,一九六八年生。出版小说集《我们远离奇迹》《心域钩沉》《双重经验》《戴冰中短篇小说自选集》《月的暗面》《惊虹》,散文集《不存在的分界》、长篇系列散文《声音的密纹》,学术随笔《穿过博尔赫斯的阴影》等。居贵阳。

《南方诗歌》2021年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2年1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2年2-3月目录
《南方诗歌》2022年4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2年5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2年6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2年7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2年8月目录
“崖丽娟诗访谈”:李南|诗人经营着自己的语言
李金佳|隔离:四梦与四非梦
蓝蓝:惊奇于没有疼痛的遗忘
叶朗:无表情变奏
阳 飏:母亲来看我
“重唱诗社”丁觉民:皲裂的钝响
“重唱诗社”韦子轩:这是夏日最后的统治
“重唱诗社”王敛:回到误解的时间中
"重唱诗社”台风:走失的索菲娅
“重唱诗社”王侃:我的眼睛刚适应黑暗
“尚新”|楼河:爱的私有与普遍
毛焦火辣:你有下午一样安静的美丽
刘雪燕:落叶在阳光中沸腾
俞璐:一个时代驯服虚无
榆木:无力反驳的比喻(组诗)
“90℃诗点”:胡 弦&张媛媛|停顿与默会
俞强:不是每一个落日都有彩霞
章锦水:人间闲事(十五首)
张引力:拱起时间的弧度
海马:诗歌,还是读后感?
“四川诗人”曹东:我活着,每天抄袭你们的活

鸿山﹡玉和祥杯首届南方诗歌奖火热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