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 说》(三)
作者: knj亢乃坚
禅门大德有云:渴饮饥食困卧眠。道家谓之合乎自然。是故,精神境界离不开物质基础,而生活质量亦不排斥心灵导航。
然有偏执者,自艾自怨,自自恃‘才高八斗’,不遇伯乐,便鹦鹉学舌‘高手于民间’,且视博爱于精神层面为最高。真可谓自负于陋室,不甘于心,可窥其偷换概念于一斑。
自诩博爱于精神思想,且境界高尚,却又嫉妒他人物质追求,犹如惜财奴守的葛朗台。孔老夫子舍予思想,难道不受弟子之供养?故,无论精神高尚还是物质低俗,都不离人间烟火。过度标榜自己者,只有一个公式:牢骚加抱怨等于变态。
须知,精神和物质是辩证关系,不能单独而立。精神上的舍予,必有物质回馈;物质上的施为,亦须精神感召。
千里马遇伯乐,乃马之幸运。而伯乐识马,乃因缘具足。有云:德不配位者,每每自大一点。是故,善缘不聚,岂可怨天尤人。相信世有伯乐,亦有千里马。而不遇者,不是伯乐厌倦,就是马尥蹶子。
迷于外境,即:攀缘、纠结,从而东施效颦,然已失去了自我。寻找失去了的本真,绝非偏执所能企及,亦非抱怨所能助缘。改变思路,如蝉之蜕变,变噪狂浮生为静安药堂于一隅,并等待配伍合剂,显其功效,益于有缘。而这一过程还须经受煎熬和蒸煮。
所谓渴饮饥食困卧眠,恰恰令心归顺于自然规律,而单一固执精神境界高于物质追求,纵有‘学富五车’之功,亦不得安所,不达超然之境矣。是故,物质于施舍中,得精神解脱;思想于施舍中,得物质供养。而于交际亦复如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是也。
送之以真诚,受之以感恩。而为朋友画饼充饥者,每每为自己挖坑。试想有人会愚蠢到望梅止渴吗?不要以为艺术人生是你的全部,谈钱就俗,请问金子得以发光,不需要外缘否?佛曰:万缘相助,一事方成。而让你发光的劳工,皆以西北风代餐否?伯乐现前,会赞赏一头发情的叫驴否?
是故,以‘艺术’粉饰人生,以‘高尚’绑架道德,以‘精神’挑战物质,其终极,不过是知了嚎叫的三季人,不成气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