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董素印简介:
江苏省射阳县政务办董素印,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某市级网站特约编辑,从事新闻宣传、党委秘书、新闻采编、党史研究、政务服务等工作三十多年,100多万字新闻、文学作品被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各级媒体采用,获评首届鹤乡文化英才,入选《中华文化人才库》。

“创作”助我故地游
作者 / 董素印(江苏射阳)

屈指数来,业余从事文学创作已有五年有余。几年来,我发挥自身多年从事文秘工作的特长和积累的经验,忙里偷闲,将出差、出游和日常所学、所思、所看、所闻产生的感悟,适时形成完整的结构性文字,反映生活、展示发展、抒发情怀、表达情感。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创作各类散文约200篇左右,诗歌十余首,分别发表在中国旅游网、人人文学、中国统计报、今古传奇、江苏邮电报、盐阜大众报等各级刊物和文学网络平台,其中的百余篇20多万字作品已收录于本人出版的首部散文集《岁月留痕》之中,《空锁的“老宅”》《伫立“红船”旁》等十多篇文学作品在全国文学大赛中获奖。本人也因此成为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盐城市网络作家协会射阳分会副主席、射阳县杂文学会编委会委员,多家文学平台签约作家;被表彰为“首届鹤乡文化英才”、首届“中国文学界劳模”。
说实在的,从事文学创作是一件苦差事,既要不影响工作,又不能影响家务,也没有丰厚的稿酬,全凭牺牲个人的喝酒、娱乐和休息等时间,靠个人的行动自觉来完成写作。一篇作品形成构思后,立马打开电脑或者手机,不分白天黑夜,马不停蹄地敲打键盘,常常是废寝忘食,一气呵成,完成创作;这种雷厉风行的做派恐怕是多年来“爬格子”养成的习惯。
但是,文学创作又是一项光荣而快乐的工作。每每辛苦撰写了半天甚至几天时间才完成的一篇作品,经过播音人员的完美包装后,发表在刊物或网络媒体,点击量突破数千次、甚至数万次时,那种喜悦和快感真的无法言表,尽管它可能没有、也许永远都不会形成丝毫的经济效益,但我敢肯定,它所形成的社会价值可能无法估算;特别是每次的创作过程,坐地将我带进当时的旅游境地,免费再次故地重游,在创作中品味,在品味中创作,在创作和品味中升华,那种快乐与惬意无与伦比,收获满满。
家乡游,忆乡愁。刊载于《江苏省政务服务管理通讯》的《扳罾轶事》,记述了家乡射阳河知名“大罾”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扳罾取乐的农家乐场景;发表于《盐城晚报》的《尝包子》表述了乡亲从浓浓的年味中透露出的幸福与快乐;《驮车记》更是从家乡道路的改变映衬出新农村的巨大发展;《老党员的敬旗仪式》《风口浪尖的采访》等作品,无一不是带着我走进家乡,撩起乡愁,感受变迁。
红色游,缅先烈。从古至今,中国革命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苦斗争的辉煌历史,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成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出差之余,我总是想着走进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受教育,感受血雨腥风的残酷和安居乐业的幸福。创作《刘公岛上惜“甲午”》《徜徉中英街》《“天涯海角”写沧桑》《鼓浪屿之波》等散文,同时也助我时空游,知屈辱,强信仰,励志行;《伫立“红船”旁》《结缘井冈山》《圣洁荷花伴总理》《“翠亨村”里读伟人》等一批“红色作品”的创作,助我重游革命故地,感知历史,洗涤心灵,感恩时代。
名城游,知文化。都说不吃早茶无所谓到过广州,不吃火锅无所谓到过四川,不游锦里无所谓到过成都……这些足以说明各地独具风格的名吃、名景文化之魅力;《广州早茶百年香》《感受川味》《锦里——浓缩的古蜀文化》的创作过程,无疑让我又一次得到了尝美食、品佳肴、赏胜景的极致享受,酣畅淋漓,韵味绵长;《长城好汉坡畅想》《长龙卧波港珠澳》《“花城”怒放木棉花》《踏浪三亚湾》等散文作品,悄无声息地带我再次游览祖国南北的大好山河,感受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增添“强国梦”的必胜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