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篇连载-史诗(144)
诗║李耀文
第七章~第六节
顺应众将军之心
赵匡胤黄袍加身


公元九五九,周世宗驾崩。
七岁柴宗训,将皇位继承。
是为周恭帝,本是一孩童。
后周之皇权,眼看被架空。
军权已落在,赵匡胤手中;❶
匡胤涿鹿人,九二七年生。
禁军之大将,军人之家庭。
早年投郭威,后又随世宗。
南征又北战,立下卓著功。
将士极拥戴,世宗更器重;
先皇驾崩后,幼帝太年轻。
担不起大任,怎能服臣众。
众将遂谋划,拥胤把帝称;
公元九六零,正月初一晴。
宫中庆新年,忽报有军情。
辽与北汉军,已经入边境;
宰相曰范质,还有王溥等。
急难辨真伪,派胤去出征。
出兵当日始,传言四处生。
军校之苗训,号称天文通。
利用假日象,散布预谋情:
二日之磨荡,改朝换代征。
鼓动军心变,目的好达成。
兵马点将齐,下达出发令。
旌旗迎风展,大军出京城。
来到陈桥驿,留驻扎大营。
诸将鼓噪起,要把匡胤拥。
拥立新天子,然后再出征。
掌书记赵普,足智又多能。❷
出面安军心,倾言稳兵营。
次日黎明时,匡胤正朦胧。
诸将执黄袍,往胤身上蒙。
跪地呼万岁!齐把皇帝称。
胤顺理成章,接受众将拥。
然后率军队,班师回京城。
两日假出征,改朝换代成。
匡胤回京后,下令不杀生。
安抚原君臣,诸将唯听命。
俯首以称臣,匡胤把基登。
改国号为宋,定都在开封。
胤为宋太祖,史上称北宋。
注:❶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小名香孩儿。涿郡人(一说保州),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致身行伍,并于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随征北汉、南唐,战功卓著。柴荣病重时,升为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显德七年(960年),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或北宋。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通过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累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今有诗作《咏初日》传世。
❷掌书记、节度掌书记,相当于军师参谋。
唐朝后期置记室掌书记,为节度使属官,掌朝觐、慰问、聘荐、祭祀、祈祝之文及号令、升黜之事,军队中的记室掌书记也负责军队战情军需的记录、文书、信件等事务,比之前的记室更为重要。
宋初沿置,属于一路军政、民政的机关中的僚属。太祖乾德二年(964),令两使留后奏荐历两任有文学者充任。太宗太平兴国六年 (977),命有出身人充任。后逐渐成为选人阶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定为从八品。徽宗崇宁二年 (1103)重定选人阶官,换儒林郎。
赵普一开始就担任过赵匡胤(宋太祖)的掌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