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散文 ·
我是从写通讯报道转入文学创作的,因此至今写诗歌、散文、小小说,总是偏重于记录真实的习惯。这也是种瓜得瓜。我素来喜爱文学,但只是能写新闻、消息、通讯类的东西,一直停留在阅读的层面上而已,与写诗歌、散文、小小说无关。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末,我在单位已就职15年,因爱好写作,常在党报(电台)发表一些“火柴盒”、“豆腐块”文章。我是新闻队伍中的门外汉,当然也只是一个模范通讯员。报刊电台上虽然采用了千余篇文章,但也大部分是编辑的功劳,我那时写新闻,虽然订阅了不少新闻方面书籍,有时由于工作太忙,懒是一方面,包括每年自费订购的党报党刊,有时也没顾得全部阅览。家里书柜里摆了书,藏书不少,但大多被束之高阁。自从在襄樊日报(现改为襄阳日报)发表新闻作品后,自然也有强烈发表的欲望。我在各大报纸上寻找适合自己写新闻的栏目,那年代襄阳日报上开辟有来自扶贫点的报道专栏,我在这个栏目用上了不少新闻稿。因为我所在的家乡是老苏区、高寒贫困山区,有襄阳市委下派的十几支扶贫工作队驻我们镇最贫穷的村扶贫,正好我在镇广播站上班,也有时间下乡采访新闻。人民日报是全国第一家党报,想登上新闻对我而言是难上加难。但我把平时采访的扶贫典型片断浓缩成一篇小通讯,请领导审核后盖上公章,发往人民日报。没想到人民日报以《扶贫先扶智,治穷要得法》为题,发表了这篇新闻,原文有近两千字,编辑删改了500多字,这是我首次在国家级大报发表作品。后来,农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民政杂志等党报党刊又分别采用了我写的有关扶贫典型报道。1991年春,我参加了湖北日报社通讯员写作培训班,当年我采写的省劳模张相恒种天麻发展本地资源大有可为《富路多磨》的人物新闻,刊登在湖北日报头版头条,并加了编者短评。这一年,我在湖北日报乘势而上,先后用稿6篇,达到了评模标准,年终县委宣传部审核报送,被评为湖北日报模范通讯员。当然荣获各种证书最多的是襄阳日报,写稿15年,我有13年被襄阳日报评为模范、优秀通讯员。
图为作者获奖证书
人的命运如同手中的掌纹,无论多么曲折,终究掌握在自己手中。没有永远的铁饭碗,只有永远的努力。1998年,因组织对我信任,下派我回村任村支书,干了两年我辞职下岗,开启了漫长的打工岁月。由于长年在外漂泊,有时一年跑几个省市,也没有固定工作地方,因此搁下了十几年的写作爱好。直到2017年春,我应聘进了温州一家大型工厂后,才有了固定工作地点,也有了写作充裕时间。从第二年开始,搁笔多年的我又重拾爱好,重新点燃了热爱文学的火炬。只不过从这时开始,我由原来写通讯报道又尝试写诗歌、散文、小小说。有了生活体验,打工遇到的一幕幕真实的生活场景就在我身边,被我写成一篇篇文章。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回归,是文学向前生活的回归。通过文学抒发情感,通过文学增加涵养。我虽然不是个作家的料,自然当作家是“小字本写大字,不够格”,但是,年过半百的我不服输、不服老,在理想的世界里做着岁月静好的梦,仍期待着有朝一日梦笔生花,梦想花开。
图为作者荣获的乡村作家荣誉证书
说出来也不怕别人笑,因我底子薄,基础差,至今不会玩电脑,也没有买电脑。创作的码字工具全靠智能手机。为了提高写作,我更换了大容量智能手机,便于收藏自己发表的文章,下载了人民日报、学习强国、北京日报、工人日报、湖北日报、党员生活杂志、襄阳日报等10多种党报党刊APP。添加了50多个文学群,当我从云南巅峰之滇文学平台看到举办情感专线全国网络有奖征文大赛的消息,便把我自己2012年春患结肠癌住院做大手术,妻子娘家头年因连遭不幸急需用钱,我一时经济拮据,只好贷款治病,是啊!“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好在我危难之际,多亏亲朋好友为我筹钱治病解难的人间真情,《真情永在我心》我把真实感人的故事写出来呈现给读者,自己读着读着眼眶里也湿润了。这篇散文网络投票评选公布,在近千篇的来稿中脱颖而出,获得征文大赛二等奖。《乡村瓦匠》散文获南漳县第十届“水镜杯”文学大赛优秀奖。有句话说得好,不是我有才,是我有感情,感情丰富的人了然于心才能写出来。还有灯光里的变迁、追寻“三夏”记忆、梦里寻他千百度、难忘那次演讲赛、白云深处柳家人、蝉鸣的盛夏、捐款的新婚、三个媳妇争公公、羊血惊魂,漳水情韵等66篇散文和小小说先后在工人日报、农民日报、湖北日报农村新报、湖北党员生活杂志、中山日报、襄阳日报、温州晚报等报刊杂志,以及中国乡村、辽宁文学、巴蜀文学、乡村精短文学、温州文学、都市头条、今日头条,新时代文学等10多家网络平台上发表,读者留言,写的真实,都是大众身边记忆忧新的乡音乡愁情感共鸣真事。
都市头条井冈山群是一家专发布诗歌为主的网络平台,我是个初学入门的写诗爱好者,也在这个平台上一年发表拙诗30多首。其实,我写的都是一些顺口溜,歌乐句,称不上诗。但就是这些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短诗,都是抒情有感而发。有时灵感来了,我几分钟就想好了一首诗,赶忙写入手机存草稿箱,然后挤时间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满意后发出。几天时间里,我的阅读量都在3万以上,令人十分惊喜,我也想不通,这些阅读量是如何来的!比如,《赞领袖全票当选二十大党代表》的抒情诗歌,当天就被首都头条推出,点赞留言上百条,点击量5万以上。熟悉我的文友微信赞言,李大哥“出手不凡”。的确,这几年我的业余创作,收获满满。手机里存有50多个文学群,在这些群里新结识了未见过面的300多个文友,添加了20多个网络平台主编和编辑的微信。四年多时间里,我林林总总发表诗歌、散文、小小说、民间故事、新闻近百篇。被辽宁文学等3家平台聘为签约作家,乡村人才库,中国乡村杂志给我颁发了认证作家荣誉证书和终身会员证。在创作中感悟到,我已经无法离开文学,而文学创作对我而言,是美丽而快乐的事。我常用四句话自勉,老骥昂首志千里,不用扬鞭自奋蹄,青山满目夕阳辉,不取长途岂非宜?
写完这篇文章,这段时间我在温州,连续高温,温州也刷下了历史以来42度高温纪录。立秋到了,高温天气慢慢下降,我的工作单位瓯江金桂花小区一树树紫薇花陆续绽放,红色的花儿绽放在花坛中,绽放在公路两旁,绽放在远在千公里之外打工游子思念家乡的心中,微风吹过,掀起阵阵浪波,好似火红的海洋,把温州楠溪江装扮的异常漂亮。当我推开窗,突然,我看到几只蜜蜂飞来飞去,忙忙碌碌不知疲倦,顿时,我哑然失笑,我不就是一只忙忙碌碌不知疲倦的“文学工蜂”吗?
作者简介:李中明,笔名墨池香,中共党员,湖北省南漳县薛坪镇果坪村人。毕生文学爱好者,新闻作品曾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工人日报》《解放军报》《湖北日报》《党员生活》《襄阳日报》等全国10多家报刋杂志发表,《襄阳日报》连续多年被评为模范通讯员。乡村人才库,中国乡村杂志认证作家。本人现在浙江省温州市瓯北金桂花小区当保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