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琵琶弦上诉相思
文 / 牟洪营
那年的春天有些姗姗来迟,燕子飞来的时候,柳枝刚刚吐出丝丝新绿。风儿是轻柔的,拂过柳梢头,吹皱一池春水,波纹荡漾着旋向远方。
静夜微凉,竹影婆娑。孑然一人倚窗望月,那青衣素簪,手捧玉杯的你,穿过诗风词雨,朝我款款走来。你的梦留在楼台高锁,帘幕低垂的烟水江南。吟着,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你的心遗落在悲凉纵横的仕途。
只是税务监理的小官,晏几道,这个名字,终其一生都萦绕着无人可解的寂寥。不愿依附父辈荣荫,不愿受世俗约束是生性高洁的他。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写下溢满相思的文字,晏几道的心事荒凉。人生一梦,得一知己,多么不易。琵琶弦上,谈的是寂寞,诉的是午夜无从成眠的相思。
那一年,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风中发带飘飘的你和小蘋初见,心似莲花,只一眼便,花开似锦。离别的痛楚,世俗的羁绊。如果不是生在那个年代,词人的心,是否就会少了那丝丝缕缕,绵延不绝的清冷?。
也许,我们该自私的庆幸,那样的年代,造就了后世推崇,措辞婉约,工于言情的你,晏几道。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如果可以,多想与痴恋的女子相依相伴,世俗的羁绊,是词人心里无法逾越的城墙。寄意文字的他,何曾不知,情事烟云,聚散都是身不由己。
湖边的游船上,一位青衣女子怀抱琵琶独坐船头,枝叶间投下的光影散落在脸上,她的面容清丽恬静,眉眼盈盈间如波流转,有淡淡的忧伤弥漫在双眸中,仿佛散不去的云烟。
“燕歌,有客官前来听你唱曲儿。”船老大的声音从舱内传来,被唤燕歌的女子轻轻叹息着,收回远望的目光,她轻轻拨弄着琵琶,一曲流音缓缓唱起。
唱曲的女子名叫刘燕歌,自小失去父母,所幸学会唱曲,才不至于流落街头,只是身份卑微生活困顿,常让她无法释怀,每日里奔波在客船、戏楼和达官贵人府里,为人唱曲聊以为生,内心的苦闷无处排遣。
素手轻轻弹,琵琶响叮咚,双眸有泪不敢滴,人间何处有净土。生活在宋末元初时期,社会动荡世事沧桑,一个弱女子在风雨飘摇中生存,是多么的艰难呀,而所有的忧伤流淌在指尖,在琵琶曲中百转柔肠。一曲唱罢,有人拍掌叫好,刘燕歌这才抬起头来看听曲的客官。
那位男子站在船边,一张俊美儒雅的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一袭淡青色衣衫随风飘逸。刘燕歌有些痴了,比起日常所见的那种猥琐的男人,他的出现让她耳目一新。青年男子含笑夸奖,歌美人也美。刘燕歌不禁羞红了脸。
几番交谈,刘燕歌才得知男子的身份,青年男子因避战乱而来到元朝大都,彼时寄住在朋友的官衙之中,以参议身份做些杂事聊以度日。“请唤我齐参议吧,名字和人一样,如浮萍随波逐流。”齐参议的眼睛里蕴含着温情。
齐参议的出现犹如暗夜里的一点光,瞬间点亮了刘燕歌黯淡的生活。此后的日子里,她变得活泼有灵性,她的笑声如黄鹂婉转悠扬, 她的琵琶曲欢快如潺水。
人生初见,仿佛缘定三生。爱的情愫萌生在彼此心里,一个柔情款款,一个体贴温存,没有媒妁之言,没有世俗的繁文缛节,相爱且相守,就是最美好的爱情模样。
简陋的草房,粗糙的器具,抵御着世俗里的荣华富贵。褪去钗环,素颜布衣,昔日歌女洗手做羹汤。而博学多才的齐参议,也不甘于屈居幕府,每天苦读以其求取功名。
生活虽然清苦,但在爱情的滋润下,日子却如寻常人家,温馨而甜美。不善女红的刘燕歌,纤纤素手笨拙地拿起针线,为齐参议缝补衣衫,虽然并不细密,却一针一线皆是情。
而每到夜晚,齐参议西窗苦读,刘燕歌研墨烹茶,偶尔也会手执拂尘,为他掸去蚊虫,闪烁不明的烛光,将两人的身影印在墙上,恩爱相依笑对红尘。
郊外的湖边,常常留下他们流连的身影,斑驳的游船还在湖边摇曳。姹紫嫣红的花儿开满岸边,蜂飞蝶舞热闹非凡。刘燕歌兴致盎然席地而坐,抱着琵琶轻轻弹,欢乐的曲子如行云流水飞入云宵。齐参议摇扇相和,眼里爱意浓浓。
美好的日子转瞬即逝,科考如期来临,齐参议信心满满踏入考场。然而世事总不如意,齐参议未能金榜题名。
落榜的打击让齐参议有些沮丧,没有考取功名,不能改变生活困境,更不能给自己深爱的女人,安全而温暖的家,这一切让齐参议陷入深深自责中。
刘燕歌虽然百般安慰,却依然不能消减齐参议的失落情绪。也许太过于看重名利,失意之余的齐参议,没有留下只言片语,选择了不告而别。
刘燕歌抱着琵琶日日悲泣着,每一弦都不忍再拨动,信笺无从寄,良人无处寻,相思更是无从诉起,每一个日子都在煎熬中度过。
然而,多年的飘泊生活,造就了刘燕歌坚毅果敢的禀性,不同于那些柔弱的女子悲恸欲绝,也不曾在自怨自艾中继续沉沦。她又回到游船之上,对着碧绿的湖水,还有云烟缭绕的青山,轻轻弹唱着。
从春天花开弹到夏风阵阵,从秋月朗朗弹到冬雪飘飘,光阴无情逝去,她的眼角也增添了几许皱纹。齐参议离开已有三载,迫于生计,刘燕歌不得已入了乐籍,从此失去自由身。
瑟瑟秋风中,满地落叶黄,悲鸣的大雁排成行,恋恋不舍地飞向远方。荒芜的田野一片凄凉,而那条游船则像迟暮的老人,已经破败不堪,孤零零地停靠在岸边。身披墨色斗篷的刘燕歌,最后一次登上游船,往日如昨涌上心头。
岁月匆匆,物是人非,她对齐参议的思念,却从不曾消减,虽然他的不告而别,伤了她的心,但她并不怨恨,毕竟在她卑微的生命里,他曾给予过最温暖的爱恋,如此便已足矣。轻轻拭去泪滴,她一步步走向那扑面而来的繁华。
都说二月春风似剪刀,而彼时的春风却和煦温暖,柔柔地吹开了湖水,不经意间就抹绿了柳梢头,燕子轻快地掠过湖面,青草的味道淡淡地弥漫着。
一艘华美的游船划过来,一曲琵琶琤琤响起,歌声婉转悠扬随风飘来。一曲琵琶一阙歌,竟是那么的熟悉,而站在岸边的青衣男子,不禁泪流满面。曾经不辞而别的齐参议,漫游之后归来,寻找他的刘燕歌。然而人事沧桑,昔日的爱恋如何再续?。
齐参议的眼里流露出深深的懊悔与自责,万水千山走遍,依然心有眷恋,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怀,让他终于回转。然而,岁月漫漶中,早已不复当年,心心念念的刘燕歌,在生活的重压下,已经没有人身自由了,而经济窘迫的他也无力为她赎身。
没有抱怨没有责难,刘燕歌展颜轻笑安慰齐参议:“世事本无常,也许缘分如此,不必纠结过往,若有来生,定与君同生,且与君同老。”刘燕歌软语温存劝慰,浓情厚意不曾消减,痴缠爱恋亦如往昔,只是心如旧,身却不由已。齐参议心痛落泪,却无能力挽回。
冷漠的元朝大都再无任何留恋,齐参议含泪告别刘燕歌,准备返回家乡山东。离别,也许此生再也不能相见,话刚出口,齐参议早已泣不成声。
刘燕歌的眼泪扑簌簌滚落,哭红了双眼,哭湿了衣衫。她轻轻抱起琵琶,悠悠唱起来:“故人别我出阳关,无计锁雕鞍。今古别离难,蹙损了蛾眉远山。一尊别酒,一声杜宇,寂寞又春残。明月小楼间,第一夜相思泪弹。”
一曲流音飞入云宵,凄凄惨惨如泣如诉,曾经的爱恋痴缠终成空,素手琵琶轻轻弹起,声声伴着泪滴滚落,一滴滴却落入心里,刘燕歌强作欢颜送别齐参议,从此后,琵琶弦上寄相思,曲曲弹不绝,声声唱不尽。
世间女子多痴情,亦如刘燕歌,爱过伤过却不曾恨过,在元朝众多沦为歌妓的女子中,她是活得最有人格魅力的奇女子,而她的那首送别诗,更是被广为传唱。
穿过布满苍苔的岁月,落满相思的琵琶仿佛又弹起,一曲弹尽千千遍,相思绵绵无绝期。

◆七月十五为什么被称作鬼节历史和起源?
文 / 牟洪营
农历7月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民间有阳间过元宵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国许多地方界时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
相传农历七月是“鬼月”。七月初一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从七月初一鬼门关开启起,到三十日鬼门关关闭的日子里,阴间的无主孤魂都会涌到阳间,徘徊于任何人迹可到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里以诵经作法等事举行「普渡」以超渡孤魂,恐防它们为祸社区,又或祈求鬼魂帮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古时候,人们都相信人具有三魂七魄,人死之后,七魄分离,只剩下三魂就叫做鬼了。有德之人,死后有人祭祀,不会伤害人类;但那些没人祭拜的孤魂野鬼,就不一样了。相传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阎王大开鬼门关,阴间鬼魂悉回阳间,探视自己的亲友及子孙.故有“七月半,鬼乱窜”之说。在这段日子里,民间人们为保持生活的平安,婚丧喜庆皆不敢轻举妄动。
七月十五这天,民间家家祭祀祖先。有的在家中或祠堂为祖先烧香,合家叩拜;有的到祖先坟墓上添土、上供、炔香等。天黑之后,携带爆竹、纸钱、香烛,烧些纸钱,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届时,每户人家都要供奉瓜果菜饭等,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祈求地官保佑,对“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也给予关照;要设酸坛。有僧道诵经,烧煞神钱,打发施服。这种活动在七月十五日达到最高潮。因此,中元节又称七月半,俗称“鬼节”。现在民间的七月十五,大多逐渐剔除迷信色彩,保留祭莫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为死去的人烧纸钱和祭祀。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活着的人从来都没有真正地与死去的人隔绝开来。鬼、灵魂、精魄皆存在于人类的精神生活中,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实施其神秘的力量。而人们也通过心灵感知、祭祀礼仪、道德实践等方式来表达对鬼神的尊重以及祈求鬼神的庇佑。
古谓七月“孟秋”,《礼记•月令》提到:“是月也,农乃登榖,天子尝新,先荐寝庙。”七月作物刚刚成熟,天子就把新收的粮食贡献到宗庙,表白自己的勤劳无逸,感谢他的保佑,告慰祖先的灵魂。可见,七月祭祀祖宗亡灵,期盼丰收,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也是中国“鬼节”的渊源。
鬼节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目莲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莲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莲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莲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书上说古时候的这一天,人们会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凯泰曾有诗曰:“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描写的便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过鬼节的习俗。
由此可见,“鬼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国北方的人们仍然在这一天用烧纸钱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虽然祭祀方式简单,但基本上保存了鬼节淳朴的意义。因为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即使年代不同了,烧去的礼物也不同了,但永远捎不完活着的人对远去亲人无尽的绵绵哀思和深深的怀念。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这个特殊的节日有着不同的感受,因为,未来的节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来,从朦胧到清晰,从思念到恐惧,从恐惧到坦然,想念过去人的时候,其实也在思考着自己今天活的经历、内容、方式和活的追求。”
七月十五,鬼门关大开之日。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者互联网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时“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和他们相见,到时候,你可以自豪地说,在人间是好汉,在阴间也要做鬼雄!。”
【作者简介】
牟洪营,男,汉族,1967年9月9日生。笔名毋治、晓睦、不挡,现居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系看阴阳宅(道教)风水先生,相面,算卦,起名,结婚看日子,批八字,根治邪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协会会员、德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作家协会会员,2002年3月12日被聘为《德州日报》编辑和记者,2010年11月28日《齐鲁晚报》优秀最佳通迅员,2012年9月6日被聘为《领导科学报》记者,2013年4月19日被聘为《齐鲁晚报》记者。自1999年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山东广播电视报》《农村大众》《齐鲁晚报》《德州日报》《德州日报周末版》《德州日报德城版》《德州晚报》《华夏牟氏》《华夏牟氏望族报》《商务时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中国交通报》《读者文摘》《菊城晚刊》《长河晨刊》《德州广播电视报》《德州公安报》《民俗与方志》《平原古今》《诗刊》《散文诗》《鲁北文学》《山东工人报》《山东青年》《山东文学》《齐河文学诗刊》《小拇指诗刊》《知音》等报刊及网络博客等发表新闻、散文、诗歌等作品80多万篇,2005年在《现代交通报》“我与交通同行征文”中荣获优秀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