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舍旧书刊
作者:赖 敏

最近,闲来无事,在地下室储物间翻看了之前的旧书刊,这几大箱子的旧书刊,曾经多次的准备卖给收废品的,但都没有下决心,依依不舍。我是个怀旧的人,包括当年刊登在报刊上的新闻稿件都收藏的很好,杂志偏多一点,最多的还是《读者》和《青年文摘》。
看书报杂志的这个习惯,是上中学时期培养起来的。那时课余和周末,一有空,就跑到文化馆阅览室看报刊和杂志,还办了一张阅览证,一看就几个小时,经常到下班时间才离开阅览室,我是学校影评小组成员,每看一部新电影,都要写观后感,在校办的《影评简报》发表,我在阅览室,从报刊杂志里寻找灵感,还用笔记本把其中的好词好句子摘抄下来,成了写影评和作文时的宝库。陶醉于报刊读物,使我开阔的眼界,增长了知识。
走上工作岗位后,阅读报刊杂志的兴趣更加广泛。我经常到工人俱乐部借阅一些热门的杂志,读到了《人民文学》《十月》《收获》《萌芽》等,刘心武的短片小说《班主任》,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梁晓声的长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就是那时看过的,很受启发,萌生了写点东西的想法,但始终没有付诸行动,每当想起片言碎语就记在日记本里,也没认真去整理,文艺青年的梦想,一直到了中老年没有实现。
记得那时候,喜欢到书报亭翻翻拣拣,买一些心仪的杂志刊物阅读,《故事会》《辽宁青年》《演讲与口才》我都看过,买得最多的还是《读者》和《青年文摘》,那些富有哲理的故事,心灵鸡汤的暖句让我心驰神往。
可是《读者》《青年文摘》不经看,三下五除二就看完了,我就去旧书摊淘宝,买一些过期的《读者》《青年文摘》的合订本,价格便宜,翻看过瘾,省下的钱可以买新的杂志了。《读者》《青年文摘》是我理解社会,读懂人生的一扇窗户,扩展了瞭望世界的深度和广度,读懂它们,感到内心富足,精神充实。每当看到杂志里唯美的名言警句,我都抄下来,日积月累,竟记录了好几本,有空的时候翻上几页,感觉那就是最好的时光,幸福在我这里特别简单,有报刊杂志看就满足了。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阅读习惯对人的好处,可以使人具有长期抵抗寂寞的能力,是啊,人在寂寞和思想复杂时如果不读书,脑子会生锈的
而今,承载了几代人青春记忆,书写了无数人生故事的报刊杂志失去了往日的光芒,那些杂志也读不出当年的味道。前段,想买本《读者》杂志看看,跑遍了城市街巷,竟没有找到一家书报摊,报刊杂志的冷落让人始料不及。
我们这一代人都见证过报刊杂志的繁华,而这些年,随着网络的发达,新媒体的诞生,杂志刊物也慢慢褪去了市场,那些曾经熟悉的阅读场景留在记忆中。
旧书刊,记载着人情世故,是我心灵成长的伙伴,留存着青春岁月的痕迹,我看过的这些旧书刊,尽管表面不再光鲜,尘土侵蚀了她们的容颜,但里面那些思想的流光,精神的助力,依然是那么清晰可辨,散发着一股墨香。

作者简介
赖敏,男,汉族,大学本科学历,籍贯,湖南醴陵,出生地,甘肃玉门市,国家公务员,文学爱好者,现已退休。曾在玉门市委宣传部和党史办等任职,先后在《甘肃日报》、《酒泉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并多次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