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村换新颜
作者/王述成
我的老家在双辽市东北部的小哈拉巴山南侧,那是一个偏僻的小屯子。前些日子,有幸回到老家住了几天,亲眼目睹了近几年这个屯子的变化,令我十分欣喜。

上一次在家乡逗留是2016年,那时屯里的青壮年人多数离家到关内城市打工,成为劳务输出的一员。留守在家里的是年迈的老人和少年儿童。乡亲们住的多是土、坯和砖垒建的平房。路也不太好走,坑坑洼洼的,一遇雨天更是泥泞难行,若想把土特产品外运更是困难重重。孩子们要想读书,也得去几里远的村委会所在地或到十几公里外的乡里上学。夕阳西下或傍晚之际,村民只能守在屋里看电视或在院子里唠嗑,谈不上开展什么娱乐活动了,小屯子显得格外的寂静和荒凉。

不到6年的时间,由于党的精准扶贫政策步步深入,政府重点推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举措,确立了“大力发展效益农业产业”的思路,使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由于小村屯面貌的逐渐改观,增强了“引”力,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返回屯里参加生产和创新创业。再加上政府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加大了给予农户改善人居环境补贴新政策的力度,帮助小村修建了水泥路,与通往乡镇、市里的油渣路联接,方便了交通运输。

很多农民家都盖起了红砖大瓦房或二层小楼房。再加上农副产品生产销售上了一个新台阶,农民家室内装修也大大改观。大屏幕电视机、电脑、冰箱、洗衣机、液化气灶、微波炉等家用电器迅猛增加。人们的衣着也一点不比城里人差了。农民的土地归方成片,通过切割地承包和集体土地发包,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和强劲动力,农民钱袋子鼓起来了。种地开着小四轮,春播用免耕机,夏管用除草机,秋收用收割机,有的农户还买了小汽车,小村增添了“活”力,真是今非昔比啊。

县城、乡镇通往村屯的客运线也畅通了。因而屯子里增添了几家超市和小吃店。城里的时令水果和本地蔬菜大棚里产的蔬果,还有及时运进来的生活用品、粮油、副食品应有尽有,都可以现用现买。小村庄有了“能”力,群众方便多了。

待走到小屯的东头,就可以看到新建的文化广场和体育生活乐园,旁边就是村民自己建起的“农民书屋”,农民吃过晚饭,有些人就会走到这里跳广场舞、跳健身操或下棋、打扑克、看看书,农民的精神生活也变得充实、愉悦了。还有由外出打工返乡建设的崔喜宝还出资建起的“民俗博物馆”,里面收藏展出的六十年代以前的老物件可多着呢。比如合作化时代的犁杖、车绳套、石碾子、石磨盘、除糠风车、压地滚子、点种糊芦……还有个人家用的花木格窗户、儿童用的摇车子,还有泥火盆、炕琴、穿衣柜、瓷掸瓶、座钟……还有民主联军战士的枪套、铁皮水壶、大砍刀和帮助房东担水的木桶、扁担等等,不胜枚举。

由于党建引领,整合资源,小村庄也在不断刷新着“颜值气质”和村民的“幸福指数”。村里屯里的党员发挥“领头雁”作用,引领群众搞鸭鹅牛羊养殖、扩大玉米大豆种植面积,发展大棚温室、食用菌,规模西瓜香瓜栽培、生态葡萄种植。依靠青山绿水的优势,发展起农家乐、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使村民增收致富的路越走越宽。这里民舍干净整洁、窗明几净;村道花木掩映、宽敞亮堂。绿树红花倒映水中,小村增强了“魅”力。这两年,共栽植了2500多棵果树苗,又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修建了幼儿园、小公园,开拓了荷花塘。实现自来水入户百分之百,彩色电视、手机电话、电脑入户率百分之百。庭院里、广场上,不断传来乡亲们的欢声笑语,一片幸福祥和的景象映入眼帘。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漂泊的行囊归依何处?青春驿动的心情定何方?对于我,还要归依小村,情定故乡。家乡的巨大变化,让我这个走出小村的人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是啊,每个人都有对故乡的眷恋情怀,这也是一辈子难以割舍的情愫。
2022.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