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首先,要感谢宝林对我的信任和给予我的机会。我的出身是军人、是综合岗位的管理者,是万金油,学养不够,深怕耽误大家的宝贵时间,影响大家的思绪。出现错误时,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赐教。
松原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任何诠释都不免会挂一漏万,甚至偏颇。所以,我仅择其要,与大家交流一点学习、研究的成果。我讲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地方政权和城市建设的起点。从历史典籍中有确切文字记载来看,松原地区最早的地方政权建设,始于辽代,是长春州和宁江州。分别设立于辽圣宗太平二年以前和辽道宗清宁中。距今已近千年,
《辽史·地理一》记载,“长春州,韶阳军。下,节度。本鸭子河春猎之地。兴宗重熙八年置。隶延庆宫,兵事属东北统军司。统县一:长春县。本混同江地,燕蓟罪犯流配于此。”这段记载有两处错误:一是在长春州设置时间上,应该在更早一些的辽圣宗太平初年。因为《辽史·圣宗本纪》中说:“太平二年三月甲戌,如长春州。”太平二年,为公元1022年,兴宗重熙八年为1039年,相差17年。另一个错误,长春州作为拱卫皇帝的宫卫州,不单只是隶属兴宗的延庆宫,还在后来隶属于天祚帝的永昌宫。
《辽史·营卫上》记载,永昌宫,天祚帝置,以诸斡鲁朵御前承应人,春、泰州户置。就是说,长春州曾两度成为中央政府的直辖州。同时,还有一处值得思考。就是,长春州所辖区域本为混同江地,即松花江流域,而不是嫩江和洮儿河流域,否定了有些同志对长春州治所在洮儿河的猜测,也说明长春州长春州当时的辖区,应该是襟带松花江两岸,包括了北流和松嫩合流后的东流松花江。
长春州的名字,应该是取唐太宗诗作:“茫茫禹迹,浩浩长春”中春水浩大之意,作为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以作为对春水之幸的祈福。
长春州的特点,一是在兴宗和天祚帝两朝荣膺帝王的心腹直辖,是辽帝春捺钵的堡垒;二是作为节度州,统辖泰州和后来的宁江州,是一座中心城市;三是驻有四千重兵的韶阳军和东北路统军司,是当时吉林境内最大的军事重镇、镇抚女真、室韦的前哨阵地,契丹八路重兵之一路,三十三处节镇第三;四是设有中央派出财政金融机构钱帛司;五是设有国储粮库性质的“和籴仓”,允许假贷,调剂丰歉,“春州斗粟六钱”(《辽史·食货》)说明松原的耕作制度至少也是千年有余。
与长春州政权建设相适应的是城市建设。《辽史·兴宗本纪》载,重熙八年十一月己酉,城长春。在这里,城长春,应该是建设,或者是扩改建长春城的意思。根据姚从吾先生的研究,长春城,也是当时契丹苦心经营的三十八处汉城之一,是借助从农耕地区掳掠的汉人,所携带的农耕与城邦文化基因,移植、嫁接、改造、带动游牧文化的大胆尝试。
根据曹廷杰、王国维、金毓黼、李健才等先生的考证,古代的长春州,其遗址就是今天的塔虎城。
稍晚一些的宁江州,《辽史·地理二》记载,是在辽道宗清宁年间设置的。李建才先生考证《辽史·耶律严》传后认定,是在道宗清宁四年设置的。道宗清宁四年,为1058年,较长春州的1022年,晚了圣宗、兴宗两朝、36年。宁江州之设,主要应该是缘于女真的迅速崛起,将弹压女真的堡垒进一步靠前,设有混同军,总兵力因该在3000人左右。因为女真当时已经控制了来流水流域,即拉林河流域。同时,在宁江州还设置了边贸性质的榷场,用来与女真进行商贸交流。宁江州也是服从于、服务于春捺钵的堡垒。洪皓的《松漠纪闻》对宁江州气候、物产、春捺钵、打女真、荐枕等,有丰富、翔实、生动的记载。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宁江州的契丹与女真交流频繁,积怨多且重,所以在女真首克宁江州时,遭到血腥的屠城。
《三朝北盟会编》卷三载,“天庆四年,率兵叛辽汇集各部全装军两千余骑首犯混同江之宁江州,攻破之,杀戮无遗类,大败渤海之众,获甲马三千……诛杀不可胜计,丁壮即加斩截,婴孺贯槊上槃舞为乐。所过赤地无余。”
根据史家考证,辽代的宁江州,其遗址为今宁江州伯都乡的伯都古城。
第二个问题,辽代帝王的春捺钵。辽代的春捺钵,是契丹语。所概括的,是辽代帝王一年四季逐水草而居的四时迁徙制度。只是这种制度,既是中央政府整体迁徙的政治中心与皇城的流动政治制度,亦是老少妇孺随行、军队护卫的耕战制度、生活制度。四季捺钵中的渔猎活动,主要体现在春水、秋山等内容。在春季,政事、兵事之外,主要从事带有节庆、生产、娱乐性质的钩鱼、猎雁活动。所钩之鱼为牛鱼,即鲟鳇鱼;所猎之雁,为飞放海东青击天鹅。同时举行“头鱼宴”和“头鹅宴”,祈年、祭祖、告天,大会使节,犒赏部曲。
辽代的捺钵制度是契丹民族对渔猎文化的高度概括、升华,也是一种制度创新。流动的行政、军事、生活制度,将资源保护与利用完美结合,考察巡视防务、行政、民意寓于其中,其合理元素至今仍被重视。
春捺钵,稳定成熟的时间,始于辽圣宗统和末年,在辽宋“澶渊之盟”(1004年)后,握手盟欢的一个世纪中,春钵的主要地区,就在松花江与嫩江交汇地区的江河湖泽,这一地区,也是洮儿河、霍林河的尾闾灌注查干湖之处。四水合集,湖泽遍布,土质肥沃、水草丰茂,又处在镇抚女真前沿,成为理想的捺钵之地。
每年一度的春捺钵,有着相对稳定的区域,和按照时序推演、流动的逻辑关系。且区域内部地有着一定的分工。1·正月的混同江、鸭子河和韶阳军的军营,主要是进行开年大戏----钩鱼,以及钩到牛鱼后所举行的“头鱼宴”。混同江,或是更名后的鸭子河,贾敬颜先生考证,就是北流和东流松花江。韶阳军,军营就应该在钩鱼地之侧。
我认为,1.辽帝钩牛鱼,应该主要在北流松花江与嫩江交汇一带,有时会沿两江交汇处各自上溯一段流域,有时就在汇流地。因为牛鱼的习性,就是在河流交汇与相对湍急处觅食。而且,直到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还认为,牛鱼,是混同江的特产鱼。2.二三月的鱼儿泺,以及长春河、浑河,应该是猎雁之地,亦为举办“头鹅宴”之地。鱼儿泺,经考证,即查干湖;长春河,应该是洮儿河南流一脉,其尾闾注入查干湖;浑河,即霍林河,其尾闾亦注入查干湖。这一湖、两河,在查干湖中心地带交汇,形成了河湖相连的湿地群落,芦蒲丛生,水族繁盛,适于雁鸭繁衍生息,且面积浩大,便于军队围猎时展开。3·长春城暨长春州,应该是渔猎转换,以及在大水年份猎雁之地。因为,长春州处在混同江、长春河、鱼儿泺中间,地势较高,可以控扼水陆要冲,易守难攻,便于机动。
第三,得胜陀起兵及大金碑的价值。女真在辽代有生熟之分。没有加入契丹国籍的称为生女真。从辽道宗末年开始,辽朝开始加速走下坡路。女真各部逐渐统一号令,对契丹的欺凌和压榨越来越不满,开始了长达近二十年的反辽准备。加剧不满情绪的有两个导火索:一个是宁江州榷场“打女真”,再就是索取“海东青”时,“使者贪纵,征索无艺”与“荐枕制度”。
为了获取猎杀天鹅的“海东青”,往往通过“鹰路”,深入女真腹地,需要靠战斗得到,付出很大代价,女真苦不堪言。天祚帝天庆二年二月(1112年),如长春州,幸混同江钩鱼。界外生女真千里之内的酋长,按照惯例都到长春州朝会。适逢举行头鱼宴,酒宴进行到一半时,天祚帝命各酋长按次序起舞助兴。只有阿骨打以不会为由加以推辞。天祚帝谕之再三,终不从命。天祚帝起了杀机。
这次交锋之后,阿骨打起反辽兵进入实战准备阶段。
天庆三年(1113年)三月的一天,阿骨打突然率五百骑兵进入咸州,官员和百姓大为吃惊,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阿骨打在第二天被祥稳司扣留,害怕被杀害,阿骨打在夜间逃匿。这实际上是一次试探。
天庆四年(1114年)六月,阿骨打把起义的想法告以深谙辽国事务的肃宗靖宣皇后(长辈),得到认可后,举觞东向,将誓师反辽告于皇天后土。靖宣皇后命太祖正坐,号令诸将。
九月,阿骨打进军宁江州,在来流水得胜陀(拉林河西口)聚兵两千五百人,致辽之罪,申告于天地。傍晚,义军到达唐括带斡甲之地,在晚霞的映照下,有光如烈火,照在人的脚和兵戈矛枪上,大家认为是起兵反辽祥瑞的征兆。
第二天早上,队伍开进到扎只水,即夹津沟子,光见如初。早霞与晚霞一样吉祥。在填平辽界的沟堑后,遭遇守边部队渤海军的攻击,发生了一场战斗。阿骨打射死耶律谢十。遂攻取宁江州。
十月,取得出河店战役的胜利。
十一月,取得了斡论泺之役的胜利。
收国元年,公元1115年正月,大金国成立,阿骨打即皇帝位。大金国的成立,使当时形成宋、辽、金三国逐鹿的局面,而松原,无疑成为龙兴、龙困之地,见证了其中辽、金两个王朝兴灭的历史过程。
在阿骨打得胜陀起兵71年后的金世宗二十五年,1185年,金世宗在得胜陀立起一座纪念碑(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距今已834年。这座纪念碑以记述起义经过、汉字与女真文字对译、以天子之命由官方设立、世存金文最多等而具备独特的文物价值。
大金碑的存在,形成金代肇兴圣地的文化、历史、地理坐标,印证松原独特的资源禀赋,以据以判断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理方位,解析相关历史地名,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大金碑也是独特的旅游资源,对于女真文字的研究提供了丰富历史信息。
在大金碑中,有两段话非常重要:太祖曰,若大事克成,复会于此,当酹而名之。还说,惟此得胜,我祖所名。这两段话,说明得胜陀,为金太祖阿骨打命名。还证明,阿骨打既将得胜陀作为反辽誓师之地,又作为得胜班师之地。足以支持金国肇兴之地,
这又涉及到出河店。出河店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契丹国志》和《大金国志》都记载,临白水、白江,与宁江女真对垒。女真潜渡混同江,掩其不备,未阵击之……。张博泉认为,白水,白江,即北流松花江;杨中华认为,白水,即粟末,是第二松花江的本称。《东北舆地释略》也说,肇州故城在宁江州城南,旧名出河店。又说,出河店在宁江州之南,……金置肇州于此。据以上记载和研究,出河店遗址,应该在今伯都讷古城遗址西南、北流松花江东岸的土城子遗址。笔者曾冒雨与王国学、纪文先生实地考察。
第四,康熙第三次东巡及库里满蒙文碑。康熙帝是清代最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凡举驾三次东巡。第三次东巡,发生在其亲征平定准格尔叛乱后的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从七月二十九日至十一月二十三日,历时103天,取道蒙地的第三次东巡,有两个重要事件:一个,是放舟松嫩汇流的三江口,检阅水兵,康熙帝留下著名的绝句《泛松花江》:“源分长白波流迅,支合乌江水势雄,木落霜空天气粛,旌旗过后映飞虹。”根据王维宪、王国学、杨中华等先生对这首诗的考证,诗中所说的乌江,指三江合流地郭尔罗斯;木落霜空,指秋天。而三次东巡,只有第三次是在秋天。这就从特定的节令上,有力地支持了三岔口为松嫩汇流地的推断。另一个重要事件,就是康熙帝亲自到孝庄祖陵祭酒。《清史稿·圣祖二》九月壬申,上次克尔苏,临科尔沁故亲王满珠习礼墓前酹酒,孝庄皇后之父也。
孝庄之父的墓穴之侧,后来立起一座纪念碑,即《追封忠亲王即忠亲王妃碑》库里满蒙文碑。由顺治皇帝立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五月初七,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距今已经364年。该碑可以看做是皇家碑、政治碑,民族团结碑。也是一座独特的历史文化地理坐标,保留了珍贵的满族文字。
满蒙文碑的存在,至少可以印证《清史稿》中的记载,证明康熙帝第三次东巡时,深入前郭腹地, 在三江口阅兵等历史事实;印证前郭草原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以及当年清政府笼络蒙古上层,不惜以公主下嫁联姻来巩固大清江山;成为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以上研究成果,曾经发表在《东北史地》等期刊,在中国民族史学会、辽金契丹女真史分会举办的大安年会等会议上交流,有的收入由辽金史学会主编的《辽金史论集》。
此为应松原电大校长刘宝林之约所作讲座
2019,9·25整理,2022·8·9校订
作者李旭光
李旭光简介
祖籍山东,吉林松原人,军人出身,退休前曾供职于乡、县、市(地)、省党政机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民族史学会辽金契丹女真史分会理事,中国楹联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散文《秋来查干湖》,收入2011年《中国散文精选》、刊于《光明日报》、《作家》、《大家散文》、《诗选刊》、《散文选刊》、《语文主题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等书报刊,被《学优网》、《第一文库网》等语文学习网站眷顾;《查干淖尔之冬》发表于《大家散文》、《人民日报》,收入《人民日报》散文精选《风在诉说的时候》;《中华典籍引领我的生活》,获《光明日报》社、“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有奖征文优秀奖;《百余年来洮霍两河注入查干湖以及松嫩两江与查干湖沟通的文献与图舆》,在全国辽金史年会宣读,刊于《东北史地》,收入《辽金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三石·九石》等几十篇札记、随笔、诗歌,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诗刊》、《人民文学》、《美文》等报刊发表。
楷书《金刚经》入选首届华珍阁杯全国书法大赛;楷书《盂方·盂圆》获建国七十年“翰墨云桥杯”全国书画邀请赛优秀奖。
《踏青集》、《方舟·方舟》、《查干湖畔的辽地春捺钵》等文集在作家出版社、吉林出版社出版。(2019·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