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第242期
2022年第68期

我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经历过不同的好几个社会。加上出身另类,故对各种社会的感受也与常人有着很大的差距,基于求生、活命,一生中有很多不可告人的“丢架”事,言之不尽。
我辍学于六十年代的初中阶段,其实小学在读时间,因家道中落已有很多日子是在谋生揾食,作为家中长男的我,肩上的担子之重可想而知:上街买卖、下海捕鱼、打石、建房、修墓、修桥建路……五花八门。
黄阁以北的东涌镇,三沙、庆盛是我儿时揾食的重要架步,这地方在留东新海的北面,是东涌沙田区的裡河裡滘。一条南北走向的沙田河涌,连起石排、庆盛、三沙,北方的出海口是沙湾水道,可以用来农耕灌溉,以利于农田禾稻的生长需要。沙湾水道的西江淡水,是这个裡河裡滘地区的生命水源,智慧的沙田耕作人依这河两岸临水而居。其生活与耕作仅靠一只小船进出,相当于现代人的车辆。河中的水杉、堤边的竹子、田里的稻杆、剥下的甘蔗壳叶,都是理想的建房材料,虽不如现代水泥石结实坚固,倒也冬暖夏凉。建在河上的水棚,更无异于凉风水榭,沐着河面上的凉风胜过现代的空调民宿。水满的河涌更方便于饭后戏水。不远处就有条木制小桥,方便两岸百姓来往。沙田人储备粮食,不屯屋内,屯于晒场边,这样不须防盗更能避过可能的火灾危机。泊于两岸的小船,随时可以将你渡过对岸:打声招呼,即时行动,用完只要放回原处。我的黄阁山地花石榴、沙地、沙葛,就常在这儿沿河叫卖。这里没有超市没有市场,只有一些小型的杂货商店,需要购买大批货物,可用船艇到市桥。每遇嫁娶喜宴,沿路席地为宴,一把稻草,一个竹窝,窝上即是农家美食,几大盘任君选择。好客的沙田人不拘礼节,过路人都是席上贵宾,我就常遇到。只要你有酒量,就会令你不醉不归。
这条河涌,在当时就相当于现在广州市的南北走向大马路,收获季节更是交通运输通途。满载稻谷的大船,利用农田灌溉的排水流连出河涌。每天的涨潮时间,即是每家每户储存食水的时候:随着农田用水放水入木梪,沙湾水道的西江淡水即时灌满河涌,人们都在这时将食水在水缸装满。水缸盛水之前,先在瓦缸壁上划下白矾,这样就能将水里的泥沉淀到缸底,混浊的淡水就能变成一缸清澈食水。每家的宅基地都有取泥垫基面筑成的水塘,沙田人称之为自家的“餸钵头”,用以作养鱼之用。每遇贵客光临,就到塘中捕鱼宴客。除了用缯网捕鱼,我更见过在鱼塘中徒手捕鱼的能人。现在,我还见到尚未征用的沙田民宅,已改成了楼房,楼房边上虽仍有鱼塘,相信这一代身怀特技的能人已后继无人了。更有在沙田地区普遍饲养的鸡鸭鹅三禽,被各家各户用以桌上佳肴的原料,贵客光临,“劏鸡”、“杀鸭”是沙田人的口头禅。
而生产队中集体饲养的则是大棚鸭。一年两造的稻熟季节,很多生产队都饲养大棚鸭,捡吃落下田中的谷子。这种型式是仿照旧日沙田区种植大户的模式,有专业技术的人才作棚上主管,饲养期中各阶段:小鸭期吃蟛蜞白饭,中鸭期煮鸭谷,长了老翎的大鸭就放到收割后的田中捡吃掉在田里的谷子。长肥了的鸭子,用来腌制成板鸭(我们则习惯叫腊鸭)。早造养成的鸭则让其成群游水,由专人用小船押送到市桥的食品公司出售。这是农耕年代生产队大集体里可观的副业。
那年代号召以粮为纲,哪准许你用大片良田筑路建楼房,开设酒楼超市?沙田地区一望无际的只是稻谷与甘蔗。
没了个乌洲山,失去了东北面的沙田区地标了,我买了部三轮电动老人代步车,好有机会去到旧日谋过生的地方。沙公堡是庆盛以东临江区域,现在南沙大桥在这里开始伸延,经庆盛高铁站的高铁,狮子洋过江隧道入口也在沙公堡的龙眼园处入地过江。香港科技大学校舍楼区则沿着庆盛三沙伸延至沙湾水道的出海口……儿时的谋生地,基本上都纳入到征用开发范围了。故地重游,翻天覆地的变化抹去了旧日的痕迹,只有最南端的石牌坊还在,以及部分的村容。


石人:广州地铁十八号线开通至珠江新城,猎德重游故地,在“麦氏宗祠”前留影。
《南沙文学》微刊投稿须知
1.本微刊为《南沙文学》杂志选稿基地,非盈利性质,不支付稿酬。编委会根据文章的阅读量、读者评论以及编辑的意见来综合评定,文章如果被《南沙文学》杂志选用发表,作者将会收到样刊和稿酬。
2.本微刊设栏目: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随笔等,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拒绝在其他公众号发表过的作品。投稿者需提供100字以内的作者简介,作者生活照1-2张供选用。
3.稿件请按照word文档排版并通过邮箱以附件形式发送(邮件主题、附件名请命名:作者+作品名)。
4.请在作品标题下注明所在省市、姓名(或笔名);文末注明详细通讯地址和联系方式。
5.投稿请发邮箱:71250597@qq.com。编委会收到稿件后会进行审稿刊用,如无留用通知,请自行处理。

《南沙文学》微刊编辑部
顾问:何 霖
主编:陈志江
编委:黄小霞 梁远岳 盘学东 段湘林
责任编辑:郭 品
广州市南沙区作家协会微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