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思念亲人,祭奠逝者
文/耿国新
中元节,拜先祖,朵朵菊花敬亲人;忆先人,祭亡魂,片片真情表哀思;扫扫墓,烧柱香,悠悠情意随风传;中元日,送祝福,浓浓福气把你绕;愿你中元节乐无边,福无尽。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中元节”,这一天人们纷纷祭祀自己的祖先,设食祭祀、诵经作法等活动,也祈祷祛除疾病和保佑一家平安。中元寄哀思,灯下念故人。点一盏长明灯,为所有已故的亲人,照亮回家的路!如果你路过人间,看看这满目的红烛,漫天的星盏,世间,依旧是那么热闹繁华。然后,微风拂过,我感知到你的存在,就轻轻问一句:我很好,那么你呢?哪怕不知归途,前路未卜,我也不会害怕。若有你庇佑,便无惧亦无惊。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中元节是道教与中国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二者能够相应,主要是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中国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福纳吉、祭祖拜神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三元日成为民俗节日。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等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年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传统文化,将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称为鬼节,称农历7月为“鬼月”。
中元节习俗
每逢七月,民间必定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还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普度”仪式是中元节中最最重要的环节,大致可分为街普、市普、庙普等,以街坊为主的普度称为“街普”,以市场为主的普度称为“市普”,由庙宇住持的普度称为“庙普”。普度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门前摆放供桌,陈设祭品,还会在屋檐下挂纸灯。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所以简称“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时候,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请出,恭恭敬敬地摆放在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三十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时,要选择断黑之后,一般是一家之长及家中男丁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衣物,称烧「包衣」,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

祭祖惦忧思
中元节俗称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同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农历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祭祀先人;中元节,可以说是佛教、道教与世俗的融合。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时祭,以及与之相关的祖灵崇拜。古时由于生产能力与认识水平有限,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
祭 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按津门旧俗,中元节白天要下洼给祖先烧香烧纸,祭祀亡灵,下洼有河东、西门外、南大道(西南角)、大丰路和北站外这五条线路。而居家的老人们便在自家门口或门脸房前摆设桌椅、茶水,免费供下洼归来的人们到此饮水歇息,以表愿心。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与祈祷。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按津门旧俗,当晚,富裕人家到河边放河灯,或者来到海河边看天后宫的河灯。点燃蜡烛时,薄薄的瓜皮透出摇曳的烛光,摇曳的烛光又映出瓜皮的颜色、花纹和吉祥话,展现出一个美好的艺术境界。届时,在初秋的静夜里,月朗风轻,各式各样的河灯,被河波推送着,缓缓顺流而飘;海河河道上,烛光闪闪,犹星溅河面,分外拨人心弦,使观赏者从感官到心理都得到一种慰藉,一种愉悦。
面 塑
此外,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农历七月半,也称道家称为“中元节”,佛家称为“盂兰盆节”。
民间也叫“鬼节”,这一天是鬼门大开的日子。有九大禁忌,万万不能触犯!忌乱拍肩传说,人有三魂七魄。三魂分别是:天魂,地魂,命魂。这三把魂火,位于人的头顶和双肩。代表着活人的生气,能让妖魔鬼怪不敢近身。人要死时,七魄先散,然后三魂再离。如果魂火熄灭,人就容易生病,或被鬼上身。乱拍他人肩头,容易拍熄对方的魂火,是头等大忌。
忌踩纸钱
中元节烧冥纸,冥纸是献给鬼魂的祭品。相传这一天鬼门关大开,死去的人会来到人间游荡。这些钱又称“买路钱”,用来买通牛头马面,好让他们放行。焚烧冥纸时,鬼魂们会聚集在旁边抢拾。
忌穿红衣
农历七月十五的晚上,要在门外焚香燃炮。目的是给亡故的先人送新衣,也是祭祖的大日子。市面上会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忌说鬼字中元节,又被称为是鬼节。据说鬼魂会倾巢而出,尤其是寺庙和普渡法会的地方,往往是鬼魂最多的。忌下水玩水为阴,是人间阴气最重的场所。中元节放河灯,是体恤淹死在水域里的亡魂。怕它们找不到回家的路,扰乱活人。
忌照镜子
七月十五是鬼节的正日,亦是鬼门大开的日子,这时候阴气最重。镜子这种东西,能够照见肉眼看不到的东西忌走夜路相传,每逢七月十五日,地官都会降临人间,进行一年一度的“地官赦罪”。地官是掌管阴间善恶的神仙,会在中元节当天,赦免所有鬼魂的罪行。令他们得以返回阳间,接受活人供奉。子时(晚上11点)之前,最好回到家中,在外逗留容易撞见邪祟。
忌披头散发
不仅是七月十五,整个鬼月(农历七月)最好都不要披头散发。鬼月鬼门开,到处都是在外游荡的孤魂野鬼。忌饭中插筷子饭里插筷子,民间称为“倒头饭”。米饭在碗里压实,再取出倒扣在碗中。上边插上三根筷子,是给亡者上供用的“送行饭”。意思是叫亡者吃饱好上路,莫要留恋阳间。俗话说:“穷死不拿亏心钱,饿死不吃倒头饭。”
点一盏心灯,照亮天堂的路,让天堂的故人不再孤冷,送上对故人的缅怀之情。中元节,是让人幡然醒悟的日子,是让人学会珍惜的日子。远去的亡魂,我们再也唤不回,逝去的故人,我们再也见不到,这辈子的缘分,就这样戛然而止,做什么都无济于事,说什么都再无意义。手捧菊花寄托思念,两行眼泪止不住,想念亲人在世时,其乐融融一家亲,但愿天国没有疾病。
作者简介:耿国新,男,汉族。湖北省武汉市人,原企业局人事干部,本人性格随和,喜以文自娱,喜欢诗词格律。作品散见于星星诗刊,辽宁文学,中国网络作家协会,中国凤凰作家网,以及大型网络平台等诗刊杂志发表作品,现为凤凰作家网会员,湖北作家协会会员,当代作家网诗词版主,中国凤凰作家网诗词版主,中国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在全国文学大赛多次荣获奖杯,系桃李传媒常驻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