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头的那棵老榆树
文/刘福林
村头那棵老榆树,打我记事起,它就立在那儿,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守着这个位于吉林省北部的小村庄——后五号。这棵树树干很粗,树皮上沟壑纵横,像极了老人脸上的皱纹。枝干虬曲盘旋,向四面八方伸展,在村口撑起一片浓荫。
春天,榆钱儿挂满枝头,一串串嫩绿的小圆片在风中摇曳。村里的孩子们总会爬上树,摘下一把把榆钱儿塞进嘴里,清甜的滋味在舌尖绽放。奶奶会把新鲜的榆钱儿和面蒸成窝头,那是春天最鲜美的味道。
夏天,老榆树成了天然的凉亭。树荫下,老人们摇着蒲扇下棋,妇女们纳着鞋底唠家常,孩子们在树下追逐嬉戏。蝉鸣声从枝叶间传来,和着风声,奏响了夏日的乐章。
秋天,榆树叶渐渐泛黄,像一只只金色的蝴蝶在空中飞舞。树叶落在树下,铺成一条金黄的地毯。我们总爱在落叶堆里打滚,听着枯叶在身下发出"沙沙"的响声。
冬天,老榆树褪去了繁华,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但在我们眼里,它依然挺拔。大雪过后,枝干上落满白雪,像披上了一件银装。远远望去,老榆树就像一位身披白袍的卫士,守护着村庄的安宁。
老榆树见证了后五号的变迁。它看着泥泞的土路变成了平整的柏油路,看着低矮的土坯房变成了整齐的砖瓦房。树下的石碾早已废弃,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农机具。但老榆树依然挺立,像一位慈祥的长者,默默注视着村庄的变化。
如今,每当我从外地回来,远远望见那熟悉的身影,就知道家到了。老榆树就像一位守望者,无论我走多远,它都在那里等着我归来。它的根深深扎在这片土地,也扎在每个后五号人的心里。
站在老榆树下,我仿佛能听见它在诉说着两百多年的故事。那些故事里有欢笑,有泪水,有离别,有重逢。老榆树不言不语,却把一切都记在心里,刻在年轮里。
它是后五号的根,是我们共同的记忆。无论岁月如何变迁,老榆树都会一直站在那里,守护着这个小小的村庄,守护着我们的乡愁。
【作者简介】:刘福林,生于1964年,毕业于东北石油大学,工学硕士,高级工程师。在吉林油田工作。偶尔创作一些杂文。

【老丫文苑 :创始人】
陈艳丽,女,汉族,吉林松原人。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华夏诗词文学社:社长主编》江南诗词协会会员。作品有诗词、散文、小说《老丫》。经常发布在《江南诗絮》《都市头条》《北方都市文化》《松原日报》《松花江》《温馨微语》《艺苑百花》《大江诗社》《巴马文化社》《中国爱情诗刊》《花花上酸菜》等报刊与微信公众平台。(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