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夜的虫鸣》
作者:李亚军|诵读:吴 静
音乐编配:田向春
拜会了一场老友,浅酌了几盅小酒,回来便香香地睡了一大觉。再醒来的时候,就听到了夏虫的鸣叫。
虫子在院外的竹林里,不知疲倦地叫着,像纺车一样,声音高上去又降下来,一轮又一轮。这位孤独又执着的歌手,不怕夜的黑,也不管有没有人听,不知疲倦地唱着歌。我猜不出,它是为了传说中的求偶,还是为了释放身体中的能量,抑或为了排遣黑夜中的孤单。我享受地听着它的叫声,习惯性地准备起床,并想着要写一点什么。

昨晚见的是几位长安长者,几位早就闻其名但交往不多的老师。当我还在读中学,开始做梦文学的时候,刘路老师就像山一样立在心里。因为隔着行,一直没有机缘拜会刘老。业余创作以来,经常有人说起你们长安的刘路。南山一直在那里,老家一就在不远处。不管走的远也好,还是认识的晚也罢,能走到一起的,总会走到一起。从事散文写作,当然要拜会这些长安老师。更何况,我有一个梦想,为长安文学建立一个书苑。想象中,这个书苑非官方也非正式组织,只是为长安籍的写者,提供一个作品聚集展示的地方,为漂泊在外的长安作家提供一个归来探望的场所。人才扎堆才能更好成长,作品聚集才能更好展现。长安的文气文脉,需要这样的场所。大夏天里,约见这些老师,就是为了这样的初衷。

与老朋友交流,自然要说些老话。谈起门当户对,有人非要强调打引号的,然后才说它还是有一些道理。我觉得老话是千百年经验的总结,需要正确理解,不可冒然反对。门当户对,不光是物质条件上的对等,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匹配,一种阅历上的相当,一种认知上的相投。我和妻子的婚姻由两个父亲亲口定下,我们从不回避门当户对之说。感谢命运,有了这样的婚姻和家庭,才有了我率性由心的退休生活。

感谢我的妻子,理解我中年“失业”后的失落,理解我在用文学飞扬生命的激情,用文学填补生活的空白,给了我全方位的支持。文学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不光需要有激情和才情,需要付出和坚持,也需要有闲和有钱。几十年来,除了工作,我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写作爱好,把一摊子家务事,里里外外地都交给了妻子。她总是乐呵呵的,没有二话地全力保障。

刘路老师把100万元的拆迁款,捐给了长安四中。这个学校也是我和妻子曾经同时相处的地方,虽然那时我们并不认识,但后来每每说起这个学校,特别是说起学校里的绒线花,我们都有满满的回忆,有美美的感觉。说到刘老师捐款的事时,我脱口而出,老家的拆迁款拿到手了,我也会像刘老师那样,捐出一百万。有人以为这是戏言,说你也不跟妻子商量。妻子在旁说,这事不用商量,他说的对我就支持。前两天,妻子陪我去退役军人事务厅捐书,说好久没看到你这样高兴了。我给她说,还是往外送钱做好事的感觉痛快。

68岁的刘明琪老师,说话办事,包括容颜,绝对像50多岁。他说,年轻时以为从事文学工作,不光可以拿工资,还可挣稿费。几十年过去了,文学给自己带来了荣耀,带来了一定的吸引力,却没有带来可观的财富。但是,到老了还是喜欢,就像少男喜欢少女一样,情不自禁,舍不得放手。他越老越敬重文字,常常思索,迟迟出手,总在追求更简练的表达!他笑着说,没想到李亚军的出手这么快。这句话把我吓了一跳,还好,他又补了一句,文字也不是太凑合。我老实地向各位长者承认,我的写作更多是为了填中年失业后的空,为了圆从小的文学梦。明琪老师鼓励说,你要好好坚持,我们都在看着你,也谈论着这种文学上的快手现象。在座的还有几位报刊的文学编辑,他们笑着说,幸亏不是老干部体。

几天前,省散文学会的陈老师为我写了一篇文章,文学让生命飞扬。生命是一个人的事,生活则是一大家人的事,走到社会上还要牵扯方方面面。生命比生活更纯粹,生活比生命更复杂。因为这种复杂,生活才有更多的故事。我写的多是生活边上的事,经历过的事,存在心底的事。我把它们捡起来,理一理,用朴实的文字装起来,就是我的生活散文。我必须承认,我的散文是生活化的,但生活让我感动,让我安然,也让我觉得有写头,成了不竭的源泉。从某种意义上说,业余写作就是我现在的生活,它把我退休后的人生幕布涂抹得五颜六色。这是我愿意看到的,也是暗自得意的。

有文字在手的人都是自信的,随口就能唱出属于自己的诗。酒酣之时,几位老师纷纷诵读自己的诗,唱着别人的歌,并在读唱中抒发着对文学的喜爱,流露出仍然年轻的激情。
这些声音留在了我的心底,从梦里窜出来后,又回响在心头,与窗外的虫鸣相应和,让我又兴奋起来,写了这么些文字。

作者:李亚军,军旅35年,曾荣获首届全军优秀参谋,曾任唐都医院政治委员。现任陕西慈善协会专员,陕西省散文学会理事。2021年专门从事业余创作以来,已经出版散文集《向阳花开》、《乘风而歌》。先后有60余篇文章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军报、工人日报、中国文化报、慈善公益报、陕西日报、西安日报、西安晚报、陕西工人报、文化艺术报等刊发。有多篇文章被人民网、新华网、学习强国、文旅中国等转发。已获中国军事文学奖和海洋文学奖。

诵读:一境,中国朗诵联盟专员,陕西省朗诵协会会员,西安市碑林区朗诵协会主席,长安诗韵朗诵艺术团团长。第二届华语杯全国青少年语言艺术展演陕西赛区评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