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卫华
只要一提起废黄河,大凡老淮阴人,应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过,如果要说起中山河,恐怕现如今的淮安人,就知之甚少了。其实,中山河同废黄河,也是如今淮安人所称的古淮河,是一脉相承,一奶“同胞”。所以,对淮河的了解,除了要知道废黄河的来龙,更应该知晓古淮河的去脉。那去脉在哪?中山河也!
说到中山河,必须先了解废黄河。其实,废黄河是历史上黄河夺淮所致。一个“废”字,足以说明历史上淮河水灾的泛滥,以及沿线百姓的苦难。而如何治理废黄河,也成了历朝历代当政者,为消除淮河水患,以及兴修水利的重中之重。废黄河,中山河,其实都是古淮河的水道,其区别在于,废黄河流经淮安,而中山河则流经盐城的滨海。在一百多年前,滨海人称古淮河也叫废黄河,至于为何改称为中山河,还得从民国年间说起。
民国时期,南通人张謇任导淮督办,兼国家水利局总裁。他遵照孙中山先生“修浚淮河为今日刻不容缓之”的训示,将民国三年(1914)创建的江淮水利测量公司,改为导淮测量处,对淮河进行水文测量。他竭力反对淮水全部入江的主张,宣称:“欲治淮河,江海分流,可避江淮异涨。”并根据民国五年(1916)的洪水推算,提出了百分之五十六的淮水入江;百分之二十四的淮水入海;百分之二十的淮水储存于洪泽湖,以作为调节灌溉之源。后因多钟原因,张謇的设想方案未能付诸实施。
民国十八年(1929),民国政府为治淮,专门组织了导淮委员会,蒋介石兼任委员长。而具体责任人,则由水利专家庄嵩甫负责。委员会选任专门员司,水利技术人员,以及德国专家,到淮河各水系进一步勘测核对。拟定了《导淮工程计划》,实施淮河入江入海并举的方针。
根据民国十年(1921)的洪水计算,淮河总水量为15000秒立方米,其中入江为6000——9000秒立方米的曾经。民国政府责成江苏省,对淮河进行治理,并拟定于民国二十年(1931)兴工。当年在响水的七套,只举行了开工典礼,而后又告终。民国二十四年(1935),民国政府委派委员,组织部副部长陈果夫,取代庄嵩甫主持导淮。陈明确导淮委员会负责入江水道,江苏省负责入海工程,分头并进,以求速效。
那一年,时任江苏省建设厅厅长的沈百光(陈果夫妹婿),奉命拟定征丁方案。规定每甲(十户)一丁,征金由乡、保强迫民众以金雇夫。当年征丁役盐城、阜宁等12县的民夫16万人,最多时达24万之多。其主要工程,是对滨海陆集乡吉堡村以上段的废黄河,进行裁弯疏浚;而对以下段的废黄河,改道调尾取直,再经套子口入海。此段淮河的入海工程,一共费时两年,才宣告竣工。陈果夫在召开的竣工庆祝大会上,宣布改废黄河为“中山河”。从此,这中山河的名称,一直延续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就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自1951年起,国家始终将中山河,纳入到淮河治理的长期规划,并实施了引淮入江,分洪入海,排蓄兼施等一系列防洪工程,而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效。仅从对中山河的许多工程,便可看出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对治理淮河的高度重视。
尤其是从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治理中山河的大工程,就达十次之多。诸如上建控制闸;下筑挡潮闸;对部分弯曲河床裁弯取直;险工河段块石防护;遇倒弯建挑流坝等,避流保河、保田、保村舍,保堤防冲。可以说,中山河也是废黄河,在淮河防洪抗灾的百年历史上,起到了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现如今,废黄河和中山河,在古淮河流经的响水滨海两县和睦相处。至于废黄河,仍是从响水的七套,和滨海的陆集之间为界,向西即为废黄河,向东则为中山河,并在套子口入海。而废黄河则向东北方向蜿蜒前行,在滨海的六合庄,也就是现在的月亮湾入海。如今的月亮湾,不仅在诉说着古淮河的前世和今生,还将自己的身躯投入大海,在黄海之滨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