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追念吴伯箫
文/ 亓玉玲

今天是8月10日,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40年前的今天,著名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40年后的今天,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一行13人,来到泰安长安园纪念这位伟大的散文大家、教育大家。
平常,我们会说天不作美、天公不作美等等,今天从天亮到10点左右,一场大雨似瓢泼,以至于我们8:00之前在莱芜红石公园南门口集合等车时,大雨也是一直不停地下,一行人纷纷心里打鼓道:如果一直这样,怎么举行纪念仪式啊?!奇怪的是,等我们到达长安园下车时,大雨竟然骤停了。虽然时而仍有雨滴飘落,却也无伤大雅。在场的人纷纷说“我们都是有福气的人”。
吴伯箫(1906—1982),原名吴熙成,山东莱芜人。著名散文家、教育家。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散文集《羽书》《北极星》《忘年》《黑红点》《烟尘集》《潞安风物》等。散文《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等19篇入选大中小学教材。为“莱芜现代三贤”之一。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散文家,我们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一行专程来到泰山长安人文纪念园,举办这次拜谒吴伯箫先生雕像活动,以此追缅吴伯箫先生家国情怀和表达对吴老的深切缅怀之情。
由于天气因素,活动分为室内、室外两个环节。首先在室内,我们宾主互相介绍认识,侯会长向长安园领导们介绍了今天参会人员,柳明瑞老师简单介绍了吴老入驻长安园的细节。长安园葛庆熙老总和贾总介绍了吴老入驻长安园以来的情况。李念云主席、刘兆杰会长、李学亭主席展示了提前准备好的书画作品(因为天气原因,在室外没法展示)。顾问张全宝赠送了会报《箫韵》。
然后我们乘坐游览观光车去拜谒吴老墓地。上午10时,活动由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侯训惠会长主持,活动在蒙蒙细雨中举行。 幸亏工作人员临时为我们支起了挡雨的架子,由此可见他们工作的细致。然后由吕纯仁会长、刘家文会长向吴老雕像敬献了花篮。花篮竖幅分别书写“文坛旗手 光耀千秋”和“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敬献”字样。接着,吴研会特邀顾问柳明瑞老师冒雨讲述了吴伯箫纪念园从筹建到落成的详细过程。接着,副会长李皓宣读了他连夜为这次活动撰写的《永远的吴伯箫》文稿,他读得声情并茂,引起与会人员的共鸣。

最后,全体人员向吴伯箫雕像三鞠躬,以示敬仰和纪念。同时,现场奏响了吴伯箫研究会的会歌,大家合影留念。
现场活动结束后,吴研会一行人来到园区会议室挥毫抒怀,副会长刘兆杰、原莱芜市书协副主席李学亭现场泼墨,留赠书画作品。
在吴伯箫先生逝世40周年纪念日,吴伯箫研究会组织此次活动,旨在追随吴老的足迹,探究吴伯箫创作风格,追缅吴伯箫家国情怀,把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共产党人风格的“伯箫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让吴伯箫成为文坛上永远高高飘扬的一面鲜红旗帜,以激励大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奋斗,用实际行动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亓玉玲,本科学历,高级教师。 教学之余喜欢唱歌、跳舞、旅行,更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济南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济南市莱芜区网络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理事。
作品散见于《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山东教育报》等各级报刊,还有《中国作家网》《莱芜原创》《芃芸国风》等网路媒体。出版散文集《秋水涓流》、评论集《许庆胜人品文品研究》、入驻《散文十二家》第二辑。《秋水涓流》获得原莱芜市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散文十二家》第七辑·莱芜专辑主编。
投稿加微信zxq13910331606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