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
上 篇
我的下乡岁月
文/李庆明
我中学毕业那年,正处于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末期。镇上不要说有什么民办企业,就连打扫厕所都要托人找关系。
听说为了解决盐场人吃菜难,同时为了解决年青人就业,灌西盐场经灌云县政府批准,在离家50余里的沂河北岸——小南沟,划两个生产队办一个蔬菜果林场。涉世不深的我,怀着急于担起全家生活重担的心情,又出于对花香鸟语农村好奇的憧憬,懵懵懂懂的报了名。
出发那天上午,我们二十几个青年男女披红戴花,胸怀大志奔前程,路旁停候着从沂河农场租来的两辆迎接马车,马车上各绑了四面彩旗,送行的人们敲起锣擂起鼓,微笑着、簇拥着,光荣啊!堪比参军那么热闹,那么自豪。我们这些雅稚的青年人做在马车上,一路笑语一路歌,一時嘻笑泪下,一時高歌激昂的唱着:“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奋发斗志昂扬”……。赶车大伯将那马鞭時而轻轻一甩,骏马奋蹄又急驰,他時而也啍起农村小调,悠悠哉哉。经六七个小时的颠簸,大多数人都被马车晃荡睡着了,大约三点多钟,马车行到一片小树林旁,只见赶马车的人“吁”一声,车停了下来,说了一声:到了!
大家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远远望去,生产队里的社员们正聚集在村口“欢迎”我们,这時乡亲们把准备好的冷开水端到每个人面前,并热情的帮助大家卸下了行李。
迎接的队伍里走出了一位五十来岁、高高个子、显得很有精神的男同志,四方脸上带着十分和善口气自我介绍:我姓蔡,是蔬菜果林场党支部书记兼场长,大家以后就叫我老蔡好了。他说:我们这里条件很艰苦……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不远的将来一定会把“小南沟蔬菜场”建设成绿树成荫,花果飘香,瓜莱满园的苏北“南泥湾”。
蔡书记还简要的介绍:我们这个场有两个队,一队是果林队,二队是蔬菜莱,有一千五百亩地,不到四十户人家。
简单的迎接后,菜场的各队队长把我们二十几个男女带进了八间土墙屋,男的住西边五间,东边三间住着女生。
这里是每年冬天用来给牛避寒的房子,夏天临时滕出来住人。霉味、膻味、蚊蝇扑面而来,我们朝里面张张,通长五间土屋,里面只开了几个无窗档的洞,借着外面光亮向里看,阴暗潮湿,社员们已为我们准备好床铺一一稻草上铺了几张芦苇蓆,大家席床而坐,这時个个面面相觑无语,忽而对视着,又忽而低着头。晚上,吃饭的哨子吹响了,我们这群满怀雄心壮志的年轻男女,此时象泄了气的皮球,拖着沉重的步子走进食堂,食堂里是无桌无凳,人们只能把饭碗端在手里,蹲在地上,匆匆的把几两蒸熟了的一股霉味的山芋干、和着照进人影的稀粥填进了肚里。
晚上,我用床单蒙头盖脸裹紧身体,蚊子在头上嗡嗡叫,我只好将手伸出外面噼噼啪啪的驱赶蚊子,地上硕大的蚂蚁拖着肥大的肚子,显得毫不胆怯,成群结队的在人身上爬来爬去,大家心神不定的一時坐着,一時又躺下,默黙无语,不時隔壁女生房间又傳来很小的抽泣哽咽声,屋外青蛙烦躁不安的呱呱叫,显得今夜太长太长了,大家一夜无眠。
我的脑袋又一次懵了!这就是梦想中的蔬菜果林场?
第二天早上鸡叫两遍,生产队长举着一尺多长用铁皮砸成的喇叭筒,振的人头皮发麻高声反复又单调的喊到:大家注意了!大家注意了,上工了!上工了!青年们打着哈气,个个懒洋洋的伸伸腰,简单的洗了洗脸。
一部分人去了果林队,按照事先的安排我去蔬菜队。
蔬菜队的工作比较艰苦,不是挑沟就是打垄,不是挖地就是抬糞,来時估计我们最多是打打农药,或浇浇水,这一切已成为侈奢。
第一次分给我们的任务就是挖沟,队长还强调:每人每段长十米、口宽四米、底宽两米、深两米的渠道要五天完工。骄阳似火的八月,扛起了比我人稍矮的铁锹,经过两天挖掘,抛出两边的土已超出我身高,再向下层挖時,浑身湿透了只有光着上身,穿着短裤继续挖,每挖一锹都要吃力的再用手搬起泥块扔上沟顶。那時我才十七周岁啊?对于我们这群在海边长大,还未成年的“娃娃”农民,是何等艰巨,我算了一下,一天近六方土的工程量,真叫人望而生畏。这是一件伤筋动骨的苦生活,尽管如此,还得每天天刚蒙蒙亮扛着锹上工、夕阳西下拖着锹,步履维艰的往回走。过去我们从来没有见过,何谈挖这样宽这样深的渠,挖着挖着不是把泥甩在沟边,就是泥巴沾在锹上又带回来,大家咬紧牙关,经过一个多月奋战,终于把一条长达五百多米,通往五图河的排淡、引水两用渠道挖成。当河水潺潺流进田野時,年轻人的脸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水到渠成,可再看看自己的手,一个连一个的血泡己变成了厚厚的老茧,脸上、背上被太阳晒脱了一层又一层皮。
试想现在的十七岁孩子不正是花样年华?他们不正在无忧无虑的享受着美好生活?或者正围在父母身边撒娇啊!
那時父母也常请人顺道打听我们各方面情况,大家都瞒着说很好。真正让父母看见我们吃的住的及劳动条件是这样的艰苦和艰难,心里不知道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
第一阶段任务完成后,
蔬菜场发了18块钱的一个月生活费,并放假三天,我们拿着这点辛苦血汗钱十分高兴的回到家里,妈妈在我前面看看,又掰过我的身子后面瞧瞧,噙着的涙花在眼里转来转去,突然一把将又黑又瘦的我猛地楼进怀里,心疼的说:乖,我们不去了,不去了!
待续


